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主要研究了高校计算机专业如何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以促进并提高计算机专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能力,并在所在学院加以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基地建设;计算机专业

1 概述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型社会,知识信息的生产和应用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是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总理曾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因此在提升整个教育系统质量的前提下,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我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突出任务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高等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肩负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的重要使命。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高校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正式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笔者所在学院通过对创新基地的建设与完善,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 在高校计算机专业创建创新基地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进行破解。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钱学森之问”和教育发展纲要的共同强调,使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校建设的热议话题,但是这些也只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呼唤,要使大学能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则需要按照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加以培养才可以。多年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支撑主体的高等院校,一直在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不停的探索与实践,但成效并不显著,其中的关键既在于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创新型人才,更在于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4]。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近年来各个高校普遍进行过多种尝试,但是学效果普遍不尽如人意,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以适应并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是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和研究的问题。创新基地建设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最具成效的方法。

从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基地建设的角度看,大多数创新基地存在培养模式与途径单一,如竞赛、培训类、科研项目类等,且普遍都存在只培养尖子生,培养人数少、规模小,学生受益面小等众多问题。所以研究与实践计算机专业创新基地建设方法以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能解决上述存在问题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近几年以来,国内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除了少部分人考取研究生外,绝大多数学生都直接就业,毕业后主要是面向生产一线、解决现实应用型问题。IT企业近年来更是纷纷裁剪人力培训部门,同时提高用人标准,除要求应聘人员具有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术外,更加看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团队配合能力、沟通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面对企业人才需求的提高与变化,高校大多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4C能力(创造能力 Creativity、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方面却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就更加迫切的要求高校计算机专业做好创新基地的建设工作。

3 创新基地建设实践探索

通过作者所在学院多年在基地建设中的探索,作者总结了基地建设中一些优秀的实践方法。

3.1 创新基地实践目标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我们要按照创新能力形成的理论对创新基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建设。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科新基地是学院人才培养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顶层位置。要通过实践、实训与实战,培养出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教育培养学生。(2)要把系统科学的最新成果教给学生。(3)要专博相济。(4)要文理并举。

3.2 创新基地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教育目标定位及其实践研究。创新教育是手段不是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拓展高等教育内涵、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2)创新教育是大众化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大学生创新实践人群在整个毕业生中的比例尽管还比较低,开展创新教育是解决我国青年人就业的有效举措,也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要做到这点,创新教育必须保障所有在校生都能均等地接受系统的创新教育。(3)创新教育是学科教育而不是技能教育。要确立创新教育的学科地位,一是要做到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思想,赋予创新教育独立的学科地位;二是要做到构建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配置;三是要加强创新教育管理,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养成等方面真正做出成绩来,不断开拓高校创新教育的新天地。

3.3 在创新基地运营中引用并依托“导师制”

即在创新基地中引入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老师指导为辅、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教育创新软环境的搭建即是打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学习氛围,开展各种兴趣小组和科技活动,在活动中着重培养和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3.4 创新实践基地人才培养制度研究

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评价机制,进行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创新基地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各级创新基地质量监控机构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办法》、《计算机应用技术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学生准入和退出管理制度》、《计算机应用技术科技创新实践基地项目经理遴选办法》、《计算机应用技术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自主项目管理制度》、《计算机应用技术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公司运营模式管理办法》、《计算机应用技术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日常规章制度》、《计算机应用技术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导师遴选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质量监测和评估。

通过模式的实施与实践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有长足的进步。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完善的知识体系教育,获得了坚实的通识教育及学科基础知识,受到形式多样、并延伸至全学程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能够参与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各教学环节实践,达到了“知识、能力、素质”的融合,打造出“程序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创业计划大赛”、 “科技活动月”等特色学生品牌。

4 结束语

根据作者所在学院多年来创新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的研究与实践可以看出,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在得到完善的知识体系教育的同时,还获得了坚实的通识教育及学科基础知识,受到形式多样、并延伸至全学程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能够参与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各教学环节实践,达到了“知识、能力、素质”的融合,取得很好的人才培养成果,我院就业率也一直保持在90%以上,就业层次不断提高,学生具有“能吃苦、上手快、业务精、后劲足”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文献

[1]马廷奇.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6:44-46.

[2]姚聪莉,任保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及其大学教育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12,7:9-12.

[3]戚业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深层次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16-19.

[4]黄建钢.培养模式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9: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