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合作学习中学习小组的科学组建与优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合作学习中学习小组的科学组建与优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合作学习”教学中,学习小组的组建与优化十分关键。当前合作学习小组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小组规模大、人数多;分组随意,角色分配不均;分组依据与标准不科学;群体关系不协调,凝聚力差。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划分和组建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性别搭配,性格互补;学科结合,角色明确。优化合作学习小组的策略主要有三种:了解学生、熟悉情况,均衡搭配、动态管理,协调冲突、营造氛围。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习小组;组建与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4-0083-03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合作学习

关于合作学习,国内外很多教育家都进行过描述。尽管他们都站在各自的角度定义合作学习,但在某些方面还是达成了一致,即合作学习立足于教学团队和集体,将集体的合作性架构纳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安排、规划、开展互助合作的学生小组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以促进学生独特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发展。基于这一共同性认识,笔者将合作学习界定为以小组为基本单元,利用学生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合作关系,以最终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优化发展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二)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中的学习小组首先是一个组织。当代人们对组织的认识中最典型的概括是: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这个定义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第二,组织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第三,组织是一个整合系统。[1]笔者认为合作学习中的学习小组有一般组织的特点,但在教育领域也有其独特性,比如它由学生组成,因此在这里我们将学习小组定义为: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由几个学生构成并相互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动态学习组织。

二、当前合作学习小组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规模大、人数多

国外大部分是20~30人的小班化教学,相比而言,我国班级规模大、小组人数多。小组规模多由教师决定,很少考虑到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研究发现,由于教室容量所限,6~8人的学习小组最为普遍,但是这样的学习小组在桌椅布置方面存在困难,且学生间相互干扰较大。当人数超过6人时,合作学习就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而且人数众多的大组会成为一些试图“搭便车”的学生的庇护场所,讨论问题时只有少数学生主动发言,大部分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分组随意,角色分配不均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师往往喜欢按前后座位划分学习小组,而座位次序一般根据学生的成绩、性别、身高等安排。这样自然划分学习小组简便易行,但太过随意,小组成员角色分配不均,不利于因材施教,更有碍小组成员的优化互助,小组成员之间很难做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此外,小组成员没有角色分工或者分工模糊,会导致组内成员难以形成角色依赖,这样的组合在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上都将大打折扣。

(三)分组依据与标准不科学

当前学习小组的分组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异质分组中,人们常常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家庭社会背景等因素作为划分标准。如合作小组通常由若干学优生、学困生组成,如此一来,无形之中给学生贴上了“优”“劣”标签,一些能力不强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失落感。另外,学生间成绩的交叉与比较使得成绩不佳的学生会为自己的表现感到忧心忡忡,为自己降低小组成绩而感到惭愧,其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会衰退,自信心瓦解,其各方面的能力也难以得到充分发展。

(四)群体关系不协调,凝聚力差

合作学习小组中的群体关系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学生间的分歧与矛盾及师生间不平等的关系上。学生在课堂讨论时常常观点相异,如果不能适时协调,那么学生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会变得紧张起来,小组的互助合作甚至整个教学过程也都无法正常进行。事实上,很多学习小组存在凝聚力不强、学生士气不高、师生之间沟通不足且关系松散等问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合作学习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

三、合作学习小组划分、组建的原则

(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构建合作学习小组,认真分析小组任务与结构,努力使各小组整体素质保持一致,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要素,而且需要保持组内个体在学习成绩与水平、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交际能力、才能倾向、家庭情况、社会因素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有展示自我的平台,都能表现各自的特点和长处。

(二)性别搭配,性格互补

因为男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强,而女生形象思维独具优势,男女生合理搭配,能在学习中相互促进。因此,在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时要考虑性别搭配,充分发挥男女生合作的优势。此外,我们还需充分考虑学生性格特点,合理安排内向和外向性格的学生,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展现自我,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互助与合作。性格外向的学生应尽量均匀分配在各小组中,让他们影响和激发性格内向的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大大提高学生整体的参与度。

(三)学科结合,角色明确

在同一个小组内,应该让数学、英语、语文、政治、物理等各科都有带头人,组内成员不能都偏某一学科,否则容易造成交流时无人发言,帮扶时没有优等生可进行指导的局面。[2]另外,一般情况下,传统小组中的学生学习任务和角色往往不够明确,导致“责任分散”,学生之间谈不上严格的合作。鉴于此种情况,合作学习应特别强调在小组活动中明确学生个体的角色和职责,进而合理安排各小组成员的任务,让不同的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通过资源分配来明确成员的个人任务。

四、合作学习小组组建与优化策略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方法

1.自愿分组与基本分组相结合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愿组合(每组6个人左右)并推选组长的方法,严格控制成员数量。由于遵循自愿的原则,这样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运用这种方法组建的合作小组,很可能出现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分组,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组建课外兴趣小组,或教师刚接新班不了解学情时组建“临时小组”,不宜广泛或长期使用。[3]同时为了避免不良影响我们可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方法来调整学习小组的人员构成并制订小组合作的规则:说出自己的见解;尽可能不重复;整合小组内讨论结果,准备组间交流。

2.座位分组与功能分组相结合

座位分组即依据就近原则,按前后座位自然分组,每组4~6人,组内进行互动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既利于迅速分组又便于随时疏散,是一种适合随堂讨论交流的方法。但单独采用此法必定不能合理分配资源,也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可以根据需要使各小组承担一定的功能,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其创造力。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可以把学生划分为承担不同任务的组,如朗诵组、资料搜集组、写作组、表演组,各组共同合作不仅使得学生个体的特长得以发挥且能很好地完成整个课堂活动。

3.观点分组与性别分组相结合

如果对同一问题看法不同,并需要讨论交流时就可以根据观点来划分合作小组,这样就能够充分展示出每个成员的想法和观点。这种分组法可以是几种观点也可以是对立的两个组。另外男女生的观点往往有很大分歧,此时,我们可以安排男生和女生分别完成,以形成互相激励、互相促进的竞争局面。[3]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考虑性别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分组方法是成功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开发研究,寻求更高效恰当的分组规律和方法。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优化

1.了解学生、熟悉情况

优化合作学习小组前要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教师必须熟悉教学环境,了解学情。首先是了解学生各科的学习情况。努力将不同学科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强强联合。其次是研究学生的专项长处、特点喜好等方面,兴趣统一是互助合作的基础。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气质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进行优化组合,然后将这些学生平均分配。最后是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氛围各异的学生在合作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应当充分考虑。

2.均衡搭配、动态管理

具体做法是:合理分组,选好组长;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小组的人数尽量做到偶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适当调整,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及效率为标准。此外,教师在小组活动过程学中也要经常审查做好实录,充分了解各组开展交流讨论的情况,课下还要多多听取组长、组员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提升小组合作力。此外,还有必要了解其他代课教师的想法,全盘考虑合作学习小组的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一旦小组成员的合作不太顺利,就需要及时做出调整。

3.协调冲突、营造氛围

我们要建设合作学习小组的团队文化,实现学生的身份认同,建立相应的集体制度,进行学习小组的协调组织与管理。当小组成员与小组团队文化产生矛盾时,需适时调整,依据制度规则,制订计划,安排小组协调员化解冲突。同时,鼓励小组成员发表见解、热心参与,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努力创设推动小组合作互助的心理环境,使得小组具有一个所有成员认可且共同追求的远景目标,在此目标下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如此一来,各个成员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个人的目标被融入到团队的大目标之中,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自觉地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付出最大的努力。[4]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关于合作学习组织优化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4(5):9.

[2]王转利.浅谈高效课堂教学下的小组划分[J].课改论坛,2012(12):2.

[3]刘金玲.合作学习中科学的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的方法策略[J].才智,2009(1):97.

[4]丁桂凤.论小学生合作学习团队的构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7(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