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行万里的日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行万里的日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5月黄金周刚过,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和市记协组织上海主要媒体和中央驻上海主要新闻单位记者30多人,分三路到上海对口支援地区采访。这是一次经过精心策划,有新意、出亮点的新闻采访。记者们深入到云南思茅、文山、红河三市(州)和新疆阿克苏地区、日喀则地区及三峡库区,用大量耳闻目睹的鲜活事例,集中报道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生动展示上海学习全国、融入全国、服务全国,完成中央明确的对口支援任务的最新进展。5月下旬,全球扶贫大会在上海召开,赴上海对口支援地区采访的报道进入高潮,成为当时上海新闻宣传的一大亮点,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市委领导多次予以肯定,广大读者、听众、观众也交口称赞。

组织记者到各地采访,对市委宣传部、市记协和上海主要媒体来说,并不是第一次,而这次却有着与以往不同的两个鲜明特点。首先是高度聚焦,以多种新闻手段强势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从5月12日第一批记者启程到6月中旬一个多月时间里,报道总量超过20万字,其中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人民日报华东版和东方新闻网站等刊登文字和图片报道100多篇(幅),解放日报还集中推出4个整版彩色画刊;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所属频率、频道播出新闻和专题报道近100条,一段时间几乎天天都有来自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报道。其次是各种媒体各展所长,形成合力。参加这次采访的不仅有上海的主要媒体,还有中央驻沪主要新闻单位和东方新闻网站。东方新闻网站每天把有关报道做成专题在网上,成功实现了跨地域传播。采访活动刚结束,新疆阿克苏、日喀则等地区就来电话,要求把有关报道传过去,说要组织干部学习;云南文山州委书记5月下旬来上海,在约见记者时对采访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采访活动在上海周边地区产生积极反响,一些地方学习上海的做法,也准备组织这样的采访。

一、围绕主题,报道出新出彩

新时期新阶段,上海要做好加快自身发展和主动服务全国两篇大文章,这是中央对上海的要求。主动服务全国,重点在哪里,重点就是上海8个对口支援地区。新闻媒体要像宣传上海自己的区县一样宣传这8个对口支援地区。

按照市委要求,五一黄金周前,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和市记协就着手组织到上海对口支援地区采访活动,展示上海学习全国、融入全国、服务全国,完成中央明确的对口支援任务的进展,展示上海和中国为全球扶贫事业所作的贡献。在有关对口支援地区帮助下,一个主题鲜明突出、行程安排丰富的采访报道方案很快确定下来。按照市委宣传部要求,上海主要媒体和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新华社上海分社选派了一批政治和业务素质较高的记者参加采访。他们中有年过半百、阅历丰富的老同志,也有刚参加工作、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为使这次活动取得成功,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和市记协在启程前专门召开动员会,明确采访指导思想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派干部带队提供服务。各主要媒体在思想发动、报道选题和后方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些媒体还专门为这次采访活动更新采编设备。5月12日、13日和15日,三路记者先后从上海出发。在之后的10天时间里,他们行程上万公里,对上海对口支援地区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有声势的报道。报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增强感染力、说服力,提高针对性、有效性。采访中,记者经常耳闻目睹一种难以想象的贫困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渲染落后,而是在深入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民风民俗的同时,着力挖掘当地干部群众向贫困宣战的生动事例,努力营造上海学习全国、融入全国、服务全国的舆论氛围,体现中央精神和市委要求。

云南思茅西盟佤族自治县中课乡小寨村民小组地处山区,群众生活十分贫苦。2001年,在上海杨浦区帮助下,小寨村民小组启动了“脱贫奔小康示范工程”。2002年,在佤族群众兴高采烈乔迁新居时,文汇报老记者曹家骧来这里采访,记录了佤寨人载歌载舞告别茅草屋的场面,并结识了小寨村民小组组长安木夏。曹家骧二进佤寨,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安木夏――她是佤寨群众发展经济的带头人。采访中,曹家骧关切地问起她儿子,安木夏呜咽着说,儿子的胃不好,但寨子里“脱贫奔小康示范工程”没完工。等孩子病重领他去思茅看病时,胃癌已是晚期……记者笔下,一个佤族基层干部公而忘私的形象使读者深受感染。解放日报老记者顾许胜不久前到过阿克苏,故地重访依然充满激情。在阿克苏,他采写了不少像《荒漠中的好兄弟》这样的独家报道。他写道:不到新疆,不知祖国有多大;不到阿克苏,不知荒漠有多“野”。尽管这片大漠经过三五九旅悉心开垦、5万上海知青经营已半个多世纪,但高耸的白杨依然遮不住那风卷沙飞的荒野。我们可敬的兄弟,51名来自上海的干部正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他们中有的是“独苗”,为更好照顾失去自理能力的老母亲,临行前把她送进了敬老院;有的因工作繁忙连母亲去世都无法尽孝,只是泪流满面地跪在阿克苏的荒野里,朝着上海方向深深叩了三个头……这样动人的叙述,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

扬各自之优势,抓独家鲜活题材,是这次采访报道的一大特点。记者们按统一的线路行动,没有“统发稿”。为使自己的报道“高出一筹”,他们从一开始就展开了友好竞争。每到一地,他们常常顾不上吃饭、睡觉,先问有什么可以报道的,新闻的亮点是什么,哪里可以发稿等等。除前方记者友好竞争,后方在编排制作上也展开了竞争。解放日报5月初就在第一版挂牌,几乎每天都有一篇主题鲜明、材料扎实的来自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综合报道,前后共刊登20多篇。文汇报的报道图文并茂,以生动的文字配大幅彩色照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报道风格和版面特色。新民晚报推出一些特写,切入口较小,开掘较深,也有自己特色。上广、东广选取典型音响,扬广播报道之特色,制作了数十条有深度、有思考的独家报道。东方新闻网站发挥即时、互动的特色,把最新信息和相关资讯第一时间传递给读者,受到网民欢迎。需要指出的是,为使队伍不过于庞大,这次每一路只派一个电视摄制组。在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协调下,上视、东视、卫视联手合作,克服种种困难,从5月16日起推出来自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报道,三个频道持续播出半个多月。全球扶贫大会召开期间,电视新闻中对上海对口支援云南贫困地区的报道主题鲜明,资料翔实,画面丰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和新华社上海分社的报道,更注重宏观思考。在全球扶贫大会开幕的前一天,人民日报记者汪晓东等在人民日报第一版重要位置刊出上海对口支援云南的综合报道,社会反响比较强烈。

二、展示形象,夯实职业基础

这次到上海对口支援地区采访,不仅推出了一批出新出彩的报道,加深了上海人民与对口支援地区人民的了解,同时也是上海新闻界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进一步转变作风、展示形象的一次生动实践。特别是一批年轻记者克服种种困难,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下功夫,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

参加云南一路采访的东方新闻网站青年记者赵小磊是出发前临时增加的,到昆明后没有买上当晚去思茅的机票。为跟上队伍完成采访报道任务,在上海市政府驻昆明办事处同志陪同下,她连夜搭乘长途客车,在400多公里的山路上奔波近10个小时,第二天凌晨赶到思茅。赵小磊这次写了不少感人的报道,她回来后说,没想到西部地区这么贫困,人民生活这么艰苦,东西部的差距这么大。云南之行,使我对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了全新的认识。

新闻工作者必须以天下为己任,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己任。所谓现代化进程,就是一个反贫困的过程;所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根本实现中国人的整体脱贫;所谓发展,就是贫困的不断削减,就是失业和不平等的不断减少。只有贫困的不断削减直至彻底消除,才有发展的真谛;只有失业和不平等的不断减少,才有科学的发展。采访中记者们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五个坚持”,感受更加深切。这种思想感情上的变化难能可贵。解放日报青年记者李晔在报道中写道:去年10月一场大面积的流感,让上海支教老师张蓉惊呆了:班上两个孩子,星期一还看到他们来交作业,星期四却永远地走了。面对这样的疾病,常人一般都能挺过去,可云南的孩子经受不起。“这里的孩子长期营养不良,造成并发症。若送医院解剖,都看不到脂肪”。“行走云南,一路采访,一路被感动,这是刻骨铭心的国情教育”。

知国情,才能明责任;明责任,才能讲作风;讲作风,才能“三贴近”。采访中记者们表现出一种敬业、勤业、专业的良好形象,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得到了弘扬。不少地方山高路远,环境恶劣,大家起早摸黑,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下了车就采访,晚上抢时间发稿,最紧张时每天睡觉还不到两个小时。赴新疆采访的记者到乌鲁木齐时已是晚上8点多,大家边吃饭边采访上海援疆干部,半夜又挑灯夜战写稿发稿,东方新闻网站青年记者曾静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新华社记者刘丹这次去采访,到拉萨的那个晚上高原反应明显。为完成采访,她强忍头痛,写稿到第二天凌晨3点。刘丹说,不管接下来要经受多少苦难,我都能够忍受。之行带给我的不仅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夯实了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基础。不少地方的领导看到上海记者这样玩命地工作十分感慨,要当地媒体派记者一路跟着学习。

这次采访有竞争但更有合作,一路上记者们互相帮助,体现出一种亲密无间的团队精神。这次电视记者最辛苦,为及时向上海传输报道,他们随身带了一大堆设备。去新疆采访的东视年轻记者沈莹回忆说,在阿克苏地区几个县转移,县城之间的车程要好几个小时,有时还要乘飞机。每次启程,他们就成了新的“对口支援对象”。沈莹感慨地说,感谢拥有这次机会,感谢和我一起携手走过的人们。解放日报记者杨健在时高原反应强烈,靠吸氧才能入睡,一张吸氧卡不够用,东方卫视张帆、韩展忍着头痛将自己的吸氧卡交给了他……类似这样的事采访中每天都在发生。有的地方不能上网,带无线上网电脑的记者就主动帮助那些急着发稿的同行传稿,少睡几小时觉是常有的事。为使采访既有竞争更有合作,市委宣传部与各主要媒体领导在后方统筹把握,既有效开掘和整合新闻资源,延伸前方记者的触角,又使报道节奏张弛有度、疏密有致,逐渐形成亮点。

三、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

这次到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采访取得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最近,各新闻单位在认真总结,结合“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以进一步改进新闻宣传,加强队伍建设。

首先,要探索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这些年,我们在改进新闻宣传和加强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现在看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按照市委领导提出的要像宣传上海自己区县一样宣传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要求,可以考虑组织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定期到这些地区采访,时间安排也可以更长一些。从这次采访的实践来看,到艰苦地方采访,对记者了解国情,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很大帮助。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主要媒体宣传对口支援地区,可以而且应该有所作为。各地都很重视上海组织的这次采访,希望让上海和全国乃至世界了解这些地区的发展情况。在云南采访结束时,上海市政府驻昆明办事处的同志就提出,可以安排上海主要媒体记者定期到云南采访,上半年安排解放日报文字、摄影记者加上海电视台一路来两个月,下半年安排文汇报文字、摄影记者加东方电视台一路来两个月。这样采访会更深入一些,面也会更宽一些。从加强队伍建设和对口支援地区新闻宣传来说,这个建议是值得重视的。

其次,新闻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注意积累。这次到上海对口支援地区采访,总的说是非常成功的,记者写出了不少出新意、有亮点的报道。但回过头用高标准来衡量,因为大多是“急就章”,有深度的报道还不多。究其原因,与记者平时的学习积累有关。参加这次采访的多数记者年纪较轻,很多是第一次来到这些地方,对当地的人文地理了解不多,较难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报道。在学习和积累方面,著名记者范长江应该成为我们年轻记者的榜样。范长江写《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这些中国新闻史上的名篇时,年仅26岁。为如实报道中国工农红军正在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翻雪山,过草地,跋山涉水4000多公里,同时博览群书,于是下笔就如有神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记者成功之道。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哲学、文学、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这次采访,跋涉在崇山峻岭之中,打开电脑,通过无线上网就能连到上海。这是我们和范长江那个时代的不同之处。离开先进的科学技术,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取胜同样是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