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温州都市报》气象新闻版的特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飞速发展着的我国经济,面临全球气候环境日益恶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频发生的态势。因此,气象信息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国各地都市类报纸纷纷推出气象新闻版,并逐渐打出了品牌。2005年初,《温州都市报》创办了同城媒体中惟一的一个气象新闻版,此后,这个版面在传播风格上坚持自己的特色,将气象专业术语口语化,将风雨雷电拟人化,并将与读者息息相关的气象服务做足,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读者调查中,一度被列为最受读者喜欢的版面。
气象新闻的“走红”和风格变化
气象新闻是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或气象事业发展的变动的事件或信息。它有着系统、完善的运作模式,相对丰富、固定的内容,是市场化的结果,有着很强的传播意识、服务意识和经营意识。本质上,它属于服务性新闻。
随着人们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和信息消费层次的提升,气象服务在大众生活、工农业生产、衣食住行、商业运转和疾病预防等层面上的意义日渐凸显,气象新闻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空气质量预报、紫外线指数、人体舒适度等,气象服务越来越趋向细致化。一个新闻媒介的传播内容是否受到人们欢迎,是否在社会上“热销”,是由两个基本层面的问题决定的:一是它所属的内容“类别”在满足社会需求的传播结构中所占的位置;二是它在同类内容传播中的优秀程度。①
气象新闻就这样在人们对气象信息越来越多的需求下渐渐走红,再加上近年来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影响也越来越大,年度“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日益升级。种种现象说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气候条件日益恶化,导致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日益加大,气象新闻在满足社会需求的传播结构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与此同时,气象新闻的报道和编排风格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3年之前出现在我国平面媒体上的有关气象方面的新闻内容基本上是单一的,报道模式都是“直线报告”型,格式固定,口气生硬,与受众距离较远,缺乏亲和力。2003年,在“气象新闻”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后,无论是电视、还是报纸,报道模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可称为“立体解读”模式。报纸以彩色专版的报道形式出现,并以“气象新闻”版命名,有专门的气象记者,将气象状况作为一个新闻品种来做。使气象新闻在媒体上由配角成为主角,慢慢变成了新闻媒体上重要的新闻品种。
2003年4月2日,《南方都市报》全新改版,新开辟“风云榜气象新闻版”。2003年11月11日,创刊伊始的《新京报》在封底专辟整版“气象新闻”。此后,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重视“气象新闻”报道。
平面媒体的气象新闻不仅在版面设置上全方位为受众做好服务,在报道气象新闻写作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原来单一的“气+温+云”的方式,变成了后来说气象,对气象信息进行了客观形象生动的报道,对大众的生活进行正确的引导。
《温州都市报》气象新闻版的传播特色
1.栏目设置具有立体性
《温州都市报》自2005年在同城媒体中独创“气象新闻”专版后,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栏目设置上有一定的立体性和深度。栏目是新闻版视觉强势点的延伸,能稳定版面风格,也是塑造栏目、专版品牌形象的一条途径,易于获得并强化在读者心目中的认同感和公信力。栏目设置范围的广泛,带来了气象信息的立体性。每天的气象新闻版面,除头条位置刊发一条主打稿件外,专版的栏目均呈现出多向度的特点,全市、全省和全国的气象简报、各类生活指数、道路交通状况、气象科普等等,为都市人群提供了更具心理接近性的体察生活环境的必要资讯,成为人们行动上的指引。在版面空间允许的前提下,在中心位置刊发一张大照片“捕风掠影”,内容涉及天气变化带给市民生活中发生的变化,极具民生和人文,画面唯美,从而吸引不同阶层的受众。
如2007年元旦这天的气象新闻版面,颠覆了年度盘点版面的传统模式,创造性地让老天爷当起了主角,为其塑造了“温州全市天气分管领导”的形象。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方式,以诙谐而略带官腔八股的“述职”,对一年来的天气情况进行了一次总结回顾,一张悬挂着大红灯笼的大图片压在题前,寓意节日的喜庆,十二张各具气候特点的小图片将每个月的气候特点烘托出来。小标题则运用了温州童谣“十二月令”的形式,非常直观地将受众的思维慢慢拉回到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来所发生的气候事件,形象生动,版面语言丰富,富有知识性。这个版在2007年度温州新闻奖评选中获好版面奖。
2.新闻标题独特生动
为适应“读题时代”的到来,报纸标题的处理方式也充分考虑导读功能,考虑读者的阅读感受。在标题设置上,运用传统的主副题的标题形式,但又不同于传统的表达方式。标题采用虚实相间的方式,使得标题新、鲜、活,并且将主要内容浓缩在标题里,让读者不用读完全文就能大致知晓内容,一目了然。
气象新闻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专业性强,缺乏悬念,长期一段时间比较相似的稳定天气状况,反映在标题上就会平淡甚至重复。老是用“晴好”、“升降温”、“温差大”、“防感冒”等词汇,时间长了,便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因此,能否用贴近百姓生活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传递气象信息,是报纸面对的一道试题。
《温州都市报》气象新闻版独出心裁,以极其拟人化的标题吸引读者的眼球,成为其独有特色,在读者中具有上佳口碑。2006年有一个闰七月,当时已是公历的8月末,本该凉爽下来的天气却异常燥热,这种独特现象给编辑以灵感。《莫非夏天也“闰”一回?》的设问句式出现,既简洁又具文字美感,表达严谨,文字干净。此标题获得了第21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优秀标题奖。
3.在写作方式上力求准确、通俗、文字有美感
气象新闻的传播首先要尊重科学性,要准确,其次要让人看得懂,最后还要做到让人有兴趣看。受众能否看懂新闻,能否理解新闻包括的深层意义,能否有兴趣地阅读新闻,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准确捕捉到新闻事实之后,怎样写作新闻。而写作新闻时使用的语言直接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效果。②
新闻语言首先应该准确,气象新闻报道在追求风格生动的前提必须是准确、科学,用词要讲究,不能以个人的情感、偏好为标准来表述。比如当明天天气依然晴朗时,我们不能直白地说“明天又是个好天气”,因为这个大晴天未必对农业生产真有好处;而当下雨天出现时,我们也不能笼统地说“天气糟糕透了”,说不定地里的庄稼正盼着这场雨呢!
气象新闻报道中最难克服的便是专业术语太多,而这些术语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比较抽象,短时间内很难与活生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在写作时便尽量将这些专业信息生活化,专业语言口语化,服务信息实用化。
气象新闻的局限性和发展空间
在可预见的数年内,气候变化问题仍将是全球瞩目的焦点,媒体的气象新闻发展空间是很大的。但是,气象新闻是一项特殊的服务信息,它的信息来源受到限制,传播存在特殊性,“媒体不应以任何形式转播、转载其他来源的气象预报。气象预报属于气象科技成果,制作和单位对其享有所有权,并受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未经气象预报台站的同意,媒体不得更改气象预报的内容。”③一些法律法规限制了气象信息的来源渠道,导致一些经济实力不强的媒体无法将气象新闻专版经营下去。
但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个科学问题,也是个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同时也是个经济和政治问题。因为气候变化已经不是一种预测,而是实在的危险,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给人类带来痛苦和经济困难。所以,目前世界各国媒体都在高度关注气候问题的报道。同时,气象新闻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也能体现一定的竞争优势,媒体完全可以克服困难,利用自身优势,将气象新闻做好,不仅可以创造社会效益,而且还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比如媒体跟气象部门达成协议,“本着增进理解及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确定分成办法”。④利用气象信息性质的特殊性,将气象信息与旅游、交通运输及娱乐、保健等信息相结合,吸引相关的广告客户,挖掘气象经济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对于媒体而言,这是丰富的报道资源,媒体有责任通过气象报道将环保理念与国家发展、生活质量等新闻串起来,从一个更开阔的角度思考问题。■
(作者单位:温州都市报)
注释:
①喻国明:《定位: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考察―――来自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接触大众传媒状况调查的报告》,《新闻战线》2000年第7期
②高钢:《新闻写作精要》第111页
③2003年12月31日由中国气象局颁布的《气象预报与刊播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
④1996年1月8日,中国气象局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天气预报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