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当代建筑玻璃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当代建筑玻璃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建筑玻璃在装饰技法方面的变革,结合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鉴析,试图解读现阶段建筑玻璃艺术的审美情感。在当下建筑玻璃艺术在国内蓬勃发展之际,希望能抛砖引玉,对我们这方面的创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 建筑玻璃 装饰技法 变革

提到玻璃,人们最容易联想到五光十色的建筑玻璃。玻璃作为建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罗马设计师就曾在当时公共浴室建筑中使用玻璃立面窗户。这种具有一定硬度、稳定性、密封性和通透性的建筑材料,在不同时代以其多变的形式融入到建筑当中。例如:从框式玻璃结构设计到点式玻璃结构的革新,使玻璃不仅仅是作为建筑的围护和装饰材料出现在建筑物上,不再是建筑立面的附属物,而是成为建筑结构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钢材承担压力。

但是,建筑玻璃的装饰技法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停滞不前。以前主要使用的工艺――镶嵌式彩花玻璃技法(StainedGlass)从13世纪后,就几乎再也没有进行变革过。传统镶嵌式彩花玻璃是源于欧洲中世纪的一项古老的艺术,利用镶嵌工艺将各种不同颜色、肌理的彩色玻璃片和不同材质的金属条纯手工镶嵌在一起,组成各种不同的图案。镶嵌式彩花玻璃能提供丰富的色彩组合,以及灵活的图案组织。但是这种技法的缺陷限制着艺术家们充分地发挥他们的灵感,如每一组镶嵌玻璃都必须由一块块含铅玻璃片(受当时工艺限制,每片玻璃片至多长60厘米)组合而成,应用到大面积使用时,由于自身结构强度不够,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并且镶嵌玻璃非常重,因此只能以垂直地面的形式安装。因此,无论是20世纪初期最杰出的建筑设计师Frank Lloyd Wrigh、环境艺术家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还是之后受包豪斯学派影响的主流建筑流派,镶嵌式彩花玻璃始终都没有获得过他们的青睐,建筑玻璃艺术装饰技法始终都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玻璃生产工艺大幅进步,建筑玻璃的装饰技法随之也取得突飞猛进的突破。短短几年里,艺术玻璃重新成为艺术家拓展建筑空间中色彩、外形和艺术情感的宠儿。1986年,英国艺术家亚历山大(Alexander Beleschenko)在建筑玻璃装饰技法上进行了新的尝试。他在伦敦城外主题建筑物斯托克雷公园的外墙设计中首次使用了“三文治”式玻璃装饰技法(图一):把吹制成型的彩色钙钠玻璃片组合成各种图案之后,使用两扇透明的钢化玻璃从上下两个面把它夹在中间。他的作品改变了过去建筑玻璃艺术图案繁杂、略显沉重的缺点,看起来整幅玻璃很“轻盈”地漂浮在半空中。亚历山大随后在伯明翰会议中心主建筑物外墙设计中把这种技法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图二)。但是,其作品最大的缺点是表层的钢化玻璃与中间的彩色图案层叠后产生类似镜子表面的反射而影响了整体的视觉效果。另外,三层玻璃层叠之后非常重,不利于安装和维护。

图一 英国斯托克雷公园的外墙设计

作者:亚历山大

图二 英国伯明翰会议中心

作者:亚历山大

一、夹层玻璃(Lamination)

这种“三明治”技法现在被称为夹层玻璃,并衍生了各式各样的形式。艺术家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把各种材质(如干花、邮票、丝绸等)放入到两层或多层浮华玻璃之间,来表达自我的艺术情感。这种玻璃装饰工艺最大的特点就是玻璃自身强度高而且较轻,可以制作一整块大面积的建筑玻璃满足建筑物外形设计的需要。

现在很多具有玻璃艺术创作经验的艺术家们则更倾向于沿用亚历山大的方式,使用吹制玻璃片作为装饰元素来实现自己的设计:使用古老的玻璃吹制技法吹起一个大的管状瓶子,切下一头,迅速甩开圆管,就做出了一个玻璃片。吹制玻璃片的色彩变化给予了艺术家们无比的愉悦和灵感,是其它材质无法比拟的。德国艺术家彼得(Peter Kucker)喜欢使用吹制玻璃技法制作的玻璃墙体融入其油画创作中对于肌理表现,以及大面积冷暖、明度对比强烈的色块运用等手法来表现艺术家自我的内心情感(图三)。他试图摆脱一切约束,像个在自家院墙上涂鸦的小孩一样,在巨大的建筑物上恣意地挥洒他的自由,以各种出人意料的图案组合方式传达作者内在需求与感受。当然,相对于玻璃吹制时的挥洒,艺术家们把一片片吹制玻璃片组合粘接到浮华玻璃上完成图案构成的阶段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每块玻璃片都必须细致地打磨抛光以保证每个细节都能衔接得很精确。

图三 美国佛罗里达州

作者:彼得

二、彩釉玻璃(Enamels on glass)

夹层玻璃艺术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建筑玻璃装饰技法变革。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彩釉玻璃逐渐开始应用于建筑玻璃装饰中。彩釉玻璃是将无机釉料涂抹、喷洒或印刷到玻璃表面,然后经烘干、热化或钢化加工处理,将釉料永久烧结于玻璃表面而得到的一种耐磨、耐酸碱的装饰性玻璃产品。玻璃彩釉色彩丰富,用于玻璃上可分为透明和半透明两种,结合光的变化瞬间能改变建筑空间中的意境。与吹制玻璃片作为装饰元素相比,彩釉玻璃更易于把握图案、色彩的变化,便于艺术家操作,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烧制成本。英国建筑玻璃艺术家马丁(Martin Donlin)在利物浦威廉姆斯电影院出口的玻璃幕墙设计上,涂抹、泼溅大面积的鲜艳彩釉于几块浮法玻璃上,烧成后拼接组成一幅极具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装饰图案,和周边稍显压抑的红墙建筑形成强烈对比,这样的设计不仅满足了影院内部空间和出口位置的采光需要,而且通过玻璃折射和半透明釉彩产生的漫反射效果对整个环境进行改造,通而不透的玻璃幕墙使整个建筑物极具层次感(图四)。马丁同样也擅长通过使用彩釉玻璃的色彩变化来传达光线对室内空间氛围的塑造。经过精细的设计,光线透过不同透明度玻璃透射、折射和反射,在墙面和地面上落下的光形成了一件随时间变化起舞的光影雕塑。

图四 英国利物浦威廉姆斯电影院

作者:马丁

彩釉玻璃还可以进一步进行镀膜、夹层、中空等复合加工,附加更多功能和效果。不单单只有平面彩釉,通过热弯技法也可制作弧形彩釉艺术玻璃。英国艺术家大卫(David Pearl),在威尔士卡迪夫广场上,分别使用七块巨大的弧形彩釉玻璃制作了两根大水塔。当夜幕来临时,绚丽的色彩、灯光、喷泉水雾交相辉映,往往使观者对建筑形态的真实性不禁产生怀疑(图五)。

图五 威尔士卡迪夫广场

作者:大卫

三、喷砂玻璃(Sandblasted glass)

喷砂玻璃工艺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应用于建筑装饰是近二十年才开始的。喷砂玻璃,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高压气泵喷出的金刚沙粒,在玻璃上打磨出纹理、图案。喷砂技法能在建筑玻璃上制作蒙砂效果,也能达到浮雕装饰效果。与进行浮雕创作一样,艺术家利用喷砂技术在平板玻璃上创作时,对于立体空间压缩处理是最重要的,也必须借助空间里的光影去表现喷砂艺术玻璃中三维形体、层次与肌理效果。喷砂艺术玻璃如果缺乏光源的变化会显得缺乏表现力。因此,它一般以隔断、室内背景墙等形式出现在灯光变化较为丰富的室内空间中,加拿大设计师马克安(Markian Olynik)使用室内环境光源设置去表现喷砂艺术玻璃层次感可以说是运用得非常娴熟。他在2000年为温哥华蓝色地平线酒店的室内设计方案中:使用喷砂技法在平板玻璃上刻画出流畅的波纹饰样,再借助低温油料玻璃颜色和清漆进行着色上光处理,利用室内幽暗的环境结合灯的映射,突出了玻璃上纹理的凹凸感和色彩的渐变,整个作品仿佛像一条从上空淌溢出来的彩色瀑布(图六)。另外,使用雕刻机雕琢于玻璃表面同样能达到更为精致的浮雕效果。

图六

使用喷砂或雕刻技法在浮华玻璃上创作层次丰富的浮雕图案看似简单,实则要求艺术家对形体与结构、提炼与概括、压缩与空间、对比与协调等关系的处理非常到位,工艺上的繁杂也随时消磨着艺术家瞬间迸发的灵感。因此,艺术家往往需要具有较高的技艺或借助熟练技工帮助完成他们的创意。

四、热弯玻璃和热熔叠加玻璃(Slumped & Fused glass)

上世纪90年代前,几乎没有艺术家使用热弯或热熔叠加工艺制作建筑装饰玻璃。只有极个别的艺术家使用这些工艺创作了一些陈列于室内的大型装饰壁画、环境雕塑等,例如德国艺术家费里安(FlorianLechner)。所谓热弯玻璃是将玻璃通过预处理加工(切磨成所需尺寸)再加热到软化温度,靠自重或外界作用力将其弯曲成型并经自然冷却后制成所需的弧型玻璃。而热熔叠加技法是将两片以上具有同样膨胀系数的玻璃片叠在一起加热到刚刚软化的温度后再冷却,使多片玻璃自然粘合在一起。现在,这两种工艺运用到建筑玻璃装饰中已经是非常普及。热弯艺术玻璃曲面形状中间无连接驳口,线条优美,可根据要求做成各种不规则弯曲面。多层的热弯玻璃,能制作厚达10厘米的幕墙。(图五)。但热弯玻璃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有时为了制作大片的弧形玻璃,甚至需要把它们放在电炉里保温几个星期。

热熔工艺结合釉彩装饰等手法制作的玻璃艺术品色彩丰富,两层或多层彩色玻璃折射出来的曼妙光影往往带来迷幻的效果。意大利艺术玻璃大师纳克萨斯(Narcissus Quag liata)2005年在墨西哥城地标性建筑――布隆搁大厦正门附近设计了一块巨型玻璃幕墙。他使用热熔叠片、釉彩技法带给了观者一幅“幻象”: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的蠕动着,蓝色的云彩像一股巨形的火焰,被吸入无边的尽头,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在空中放射绚丽的色彩,表现了作者对宇宙庄严与神秘的敬畏之心(图七)。作者在挥洒高亢感情的同时,对构图中每块玻璃叠加后产生的色彩效果进行了精确的设计。

图七 墨西哥城布隆搁大厦

作者:纳克萨斯

热弯玻璃和热熔叠加玻璃在制作大型建筑艺术玻璃的整个过程都需要艺术家精准设计,在加热之前必须把每个细节(如温度的设置、玻璃角度的放置等)考虑周全。因此,这要求艺术家有大量的制作经验以掌控玻璃在电炉加温过程中的变化。

五、镀膜玻璃(Film on glass)

镀膜玻璃是将玻璃表面涂镀一层或多层金属、合金或金属化合物。通过薄膜改变玻璃光学性能、传热特性及视觉效果,是一种相对比较方便的装饰手法。目前主要有5种镀膜方式于建筑玻璃装饰:蚀刻、上色、数码喷印、滤色镜、全息胶片(运用在夹胶玻璃之间)。镀膜玻璃对于艺术家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制作方便,是最容易尝试的,因为所有的图案设计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许多艺术家都通过镀膜玻璃工艺来体验在建筑上挥洒灵感的。挪威的摄影家伊斯潘(Espen Tollefsen)就多次以他自己拍摄的风景照片作为元素,通过打散构成组合成新的图案,再使用镀膜玻璃技法制成艺术玻璃去装饰建筑物的内部空间。

六、结语

建筑玻璃本来只是建造所需的一种材料,通过艺术家结合建筑物实地环境巧妙设计,灵活运用各种玻璃工艺技法创作表现之后,就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意义,变成了一种有着独特文化背景的美学追求,具有了精神的意义和美学的内容。它不仅完全满足了实用功能,使空间可以突破常规形态限制,而且玻璃材质展示出来的美学特征瞬间改变了空间内外的感官效果,最大限度地彰显了建筑物的个性风采,提高了建筑物品位,表达了艺术家个性特征,也创造出城市建筑的多样性。

近几年,随着玻璃工作室运动在中国的推动,中国艺术家逐渐开始关注艺术玻璃作为一种媒介介入到建筑环境中,并通过学习、摸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在艺术形式、材料工艺和观念等方面需要与国际玻璃艺术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借鉴,更需以当代世界文化艺术的视野审读中国建筑玻璃艺术创作的时代性和文化性。同时,必须充分发掘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到我们建筑玻璃艺术的创作中来。只有这样,中国的建筑玻璃艺术才能具有它独有的特质和品位。

参考文献:

[1]吴国盛.追思自然[J].读书.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1).

[2]蓝华曾.意向与意境[C].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