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没有企业家的创新就没有中国的经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没有企业家的创新就没有中国的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经济转轨,特别是最近非常强调的增长模式的转变,引起很多人关心和讨论。

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经济学家应该关注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从何而来?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率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依赖于劳动分工。因为分工,才有专业化,才有熟练程度的提高和专心致志的研发,才有发明创造。分工深度由市场交易规模决定。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分工提升和技术进步,使得经济发展,又进一步通过收入水平的提高扩大市场规模,如此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从这个模型我们不难理解中国这30年的变化,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利用市场,扩大市场的规模。当我们由封闭走向开放,利用全球市场,发挥在国际分工的优势,就取得了发展和进步。未来中国发展的潜力,仍然是利用市场,扩大市场规模。我们过去利用国际市场比较成功,但是国内市场开发做得不够。其实,中国国内市场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未来怎样开发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

遗憾的是,由于凯恩斯理论的影响,我们形成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公式是:GDP=消费+投资+净出口。依据这个公式,GDP怎么增长呢?用现在流行的说法,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这一驾跑不动了让另一驾跑。出口不行了,靠投资,像去年,政府大规模增加投资。现在投资太多不行了,靠什么?消费。这就是很多人理解的经济增长模式。

从亚当・斯密的理论来看,中国经济增长需要的是开发国内市场,由企业家创造新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这是企业家的职能。而凯恩斯理论认为,经济增长要靠增加内需,特别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于是就变成了政府的职能。

增加需求意味着开发市场,必须靠企业家创新。企业家创新靠什么?激励机制。特别是有可靠的产权保护、较低的交易成本和创新才能有合理的回报。而从凯恩斯的角度讲,增加需求靠的不是创新,而是靠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但是,当企业家发现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很容易卖掉产品、而产权保护并不可靠的时候,没有人会有积极性去搞创新,因为创新是一种长期持续和承担风险的行动。

看投资,投资是为了提高未来生产率,今天放弃100块钱,是看未来能不能带来110、120块钱的回报。投资本身是为了提升效率,如果不能提升效率,投资就没有意义。但从凯恩斯主义的角度看,投资就是为了增加需求,无论有没有效率,只要增加投资,就能扩大需求,就可以创造GDP。这样一来,凯恩斯主义政策推动的经济增长,不仅效率不高,反而造成浪费。GDP增加了,但真正的财富并没有增加!

看贸易政策。根据亚当・斯密的观点,市场规模越大,分工越细,创新越多,经济发展越快。所以,好的贸易政策就是降低贸易壁垒,扩大市场自由,反对贸易保护。但是从凯恩斯主义的角度看,只有净出口可以增加需求才能增加GDP,这一定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因为只有少进口、多出口才能增加GDP。

再看所有制结构。经济发展靠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用凯恩斯的理论去看,不管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只要能增加需求就好。在产权改革与法治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增加总需求的最好办法就是增加国有企业投资。在去年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大量贷款都给了国有企业,确实,由于投资增加,速度上去了。但从亚当・斯密的角度看,这样做,对经济持续增长没有积极意义,反而会造成巨大的损害。

一方面,国有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从增加消费的角度看,如果说国有企业占经济的比重那么大――现在仍然在35%以上,国内市场是没有办法开发的。过去十几年,特别是过去几年,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萎缩,增加的GDP不能真正变成老百姓的购买力。这种情况下,谈什么经济转型呢?

凯恩斯主义关心短期问题,不关心长期问题。政府怎么能不关心短期问题呢?这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自我安慰。我们要追问,如果一项政策给这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带来伤害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的政策?唯一的理由是政治上的考虑。政治家一般只考虑短期的事情,不考虑长期的事情,于是凯恩斯主义也就适合只考虑短期利益的政治家使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张维迎

1959年出生,陕西吴堡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学专业,1994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