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组训施教中教练员常见心态及调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组训施教中教练员常见心态及调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由于教练员在组训施教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教练员心态如何会对受训者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组训施教中教练员常见心态的表现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亢奋及紧张两方面探讨了调适策略。

关键词:组训施教 教练员 心态 调适

教练员组训施教时自始至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如自信、乐观),不但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组训施教训练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对受训者的学习、训练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受训者在良好的思想情绪感召之下会对学习、训练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如果教练员组训施教时心态不佳(如精神不振、情绪低落),那么不但自己组训施教效果不好,而且会影响受训者的学习、训练情绪,无法激发起他们对学习、训练活动产生兴趣,更不要说激发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了。

一、组训施教中教练员常见心态

(一)亢奋

部分教练员初次进行组训施教时会特别亢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希望“一鸣惊人”,通过前几堂课或训练就想得到领导,同事和受训者的好评;二是过分自信,盲目乐观,认为凭自己的智商和学历教高中都没正儿八经上的受训对象是小菜一碟没有考虑到可能遇到的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三是严格苛求自己,自己的组训施教过程绝对不允许有任何“闪失”,力求完美。这种情绪很容易造成适得其反,使其以后的组训施教过程过于紧张,情绪就会渐渐产生不良变化。显然,教练员这种特别亢奋的心态是不健康的,是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的。所以当教练员遇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就要及时调整,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

产生这种心态的主要原因是看不到组训施教工作的艰巨性,因而不切实际地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带有较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刚走上组训施教舞台的教练员具有较强的自信心无疑是值得肯定和值得称赞的,但也不能过于自信,过于理想化。要知道,与其他途径相比,实践是增长才干的最重要的途径,特别是对于刚从学校毕业、毫无实践经验的教练员而言,更是如此。这种心态如若不及时加以调整,其消极作用便会很快显现出来――理想与现实相差越大,热情会消失得越快,自信心也就迅速随之消失。

(二)紧张

紧张是指有某种强大压力引起高度调动人体内部潜力,以对付压力而出现的一种生理心理上的变化。紧张作为我们对外界压力的一种应激反应,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偶尔出现的紧张如能及时调整,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大的伤害。但是如果我们长期反复处于超生理强度的紧张状态之中,会导致消化不良、胃溃疡、头痛失眠、免疫力下降等等,因此有人把持续紧张称为体内的“定时炸弹”。

人们产生紧张情绪的原因多样,对于组训施教过程中的教练员而言,以下因素较容易导致紧张:缺乏与任务相关的技能或经验;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期望过高;自信心不足等。其实,我们只要对症下药,调适得法,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份轻松的心情。

二、常见心态的调适

(一)亢奋的调适

1、了解受训对象。首先,了解受训对象的年龄特点。受训者处于青年初期(15、16―18、19岁),青年中期(18、19―23、24岁)和青年后期(23、24―28、29岁)。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仅对受训者而言,年龄正处于青年时期,在这个阶段,人的生理发展已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各种生理功能,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使自己心理日益成熟,以便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优秀军人。可以说,我们的组训施教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受训者完成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仅使他们学到军事知识技能,还要学做人学做事。其次,了解他们的需求。生活在军营里的受训者,与同龄人相比接触社会的时间不长,这就使得他们与社会有一定程度的距离。正因为如此,他们有着了解社会的强烈愿望。他们不仅希望在军队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也希望能够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承认。这种社会需求与价值观的相互作用,是受训者勤奋习武的重要心理依据。同时,受训者在如何学习掌握一门有用的技术,怎样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如何在事业上发展自己,以及入党、立功受奖等问题上,个人需求也非常迫切。这种心理特点,支配、指导着受训者的习武动机和态度,从而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2、认识自我。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练员要看到自身的优劣势,如理论基知识技能掌握较扎实、富有热情、善于学习等有利因素。只有如此,才能有助于增进组训双方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更适宜的组训施教方法,取得更好的组训施教效果。那么,组训者要如何了解自己呢?首先,要跳出“自我”这个圈子,突破“自我”的局限,“以人为镜”,通过与别人行为及优缺点的比较,来获得对“自我”的认识。其次,利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消除认识“自我”的“盲区”。一般地说,认识别人比认识“自我”容易,即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自己要能够广泛地收集来自上下左右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并通过认真分析和判断来认识“自我”。

(二)紧张的心理调适

1、心理转移法。心理学家认为,转移法或者移情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指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因无法向其所针对的对象直接表达时,有时会转向另一个比较可以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负担。施教者在组训施教过程中表现出怯惧、紧张,多半是由于思维定势,注意定向造成的,如不由自主地想象失败的景象等,因此转移注意力,可以缓解、克服紧张情绪。

2、幽默法。幽默对消除紧张有神奇的效果,研究发现那些处于紧张状态下的人往往更容易发笑。实际上发笑就成了发泄紧张的一种方法。所以在紧张的时候听一听郭德纲的相声会比较有帮助。如果你平时就是一个有幽默感的人,你可以将其表现出来达到缓解紧张的目的。

3、肌肉反馈法。通过肌肉放松,反馈放松信号到大脑,然后大脑控制的紧张情绪也能得到缓解。具体的做法是两只手攥紧,手臂也要用力,你甚至可以全身用力,绷紧每个肌肉,坚持一分钟,或者你你可以坚持更长的时间,等你感到疲惫的时候,放松肌肉,舒展四肢,什么都不要做,停留几分钟。如果你感觉紧张还在,你可以再重复上面的紧张――放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