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春天里的南火龙,北活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春天里的南火龙,北活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人爱龙,龙是中国人人崇信的神物,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正是神州大地龙舞得起劲的季节。

根据所处地方的不同,所舞之龙的设计制作均有其特点,

可谓大江南北齐舞龙,龙舞处处却不同。

下文就专门撷取一南一北的两种龙舞,

让读者领略一下这个龙的国度上,对龙的火热崇敬和对喜庆吉祥的渴望。

香火缭绕的“香火龙

首先来到南方,在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九连山地区,有着客家人喜闻乐见,香火缭绕的“香火龙”。

客家火龙,稻草织就

所谓的“香火龙”,就是乡村里的民间艺人们用稻草、竹篾、藤条、树叶等编扎成龙的骨架。由龙头、龙身、尾组成,造型与传说的龙那样,并在龙的身上插满已点燃的香火,由舞龙者在夜间挥舞奔走,使密集的香火在龙身上呈现红色火光而闪烁变幻,故名为“香火龙”。

“香火龙”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几千年前由于瘟疫流行,为送走瘟神,村民们把香插在稻草龙上舞之驱恶避邪。另一说是在唐朝兴元年间,朱谋反,唐德宗命李晟退敌。一天夜里,大队人马在江边停滞不前。李晟急问何故,众军士跪而拜曰:“对面鬼哭狼嚎,夜行可能不吉利,望将军待天明再行。”听了士兵的回话,李晟心生一计,命军士用稻草扎成一条条稻草龙,插上随行所带的香枝与火把点着,由15人为一组,鸣锣开道,摇滚向前。于是,李晟的大队人马组成千条火龙,浩浩荡荡,滚滚向前,士气大振。朱的军队以为是千军万马奔来讨伐,急而退兵,李将军不战而捷。后人为纪念先人功德,每逢春节、元宵便舞起“香火龙”来庆祝。

历史上客家人曾历经五次战乱的大迁移,百姓迫迁各地居住,随之香火龙也得以流传各地。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云:“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火万盏,看之宛延如火龙之状。”清代同治年间赣南《会昌县志》载道:“或疫病大作,束草为龙,遍体插火香,鸣锣击鼓,沿家旋舞,以逐病鬼,祛除不祥。”

“香火龙”是客家人原创性的舞龙民俗。客家舞龙俗称“打龙灯”、“游龙灯”。在喜庆日子,客家人总是喜爱用舞龙来祈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不同客家地区,龙的称谓多种多样,舞龙的形式也各有不同。赣南地区客家称之为“秆龙”、“秆龙灯”;三明地区客家称作“稻草龙”、“草龙”;台湾苗栗县三义乡客家则称之为“云火龙”;其他客家地区则还有“线香龙”、“香龙”等称谓。

因龙意味着吉祥,而火而昭示着兴旺,舞火龙成为客家人祈盼兴旺昌盛和美好吉祥愿望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香火龙”就地取材用稻草杆编扎而成,其制作工艺可繁可简。材料主要是稻秸,制作简单者如姑娘们织麻花辫,循环交叉捆绑,复杂者会采用到编、织、插、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工艺技巧。据说制作一条长28米,龙身直径0.38米的草龙,要用约8万根稻草。

腾云蜿蜒,香火祁愿

香火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一般是九节,也有十一节甚至更多。每节长约1米,直径约30-40厘米,重约5公斤,用稻秸编成粗绳联结为一体,各节间有一根直径约6厘米、长约1.5米的木(竹)棍支撑,舞龙时,龙身上插满燃烧着的香枝,龙头装有两支手电筒作为龙的眼睛,通常是根据“香火龙”的节数,一节一人,由青壮男子挥舞,另有一人单独挥舞“龙珠”,指挥或引导开路前行,并有锣、鼓、钹、唢呐等乐器伴奏,舞龙手们在高举或挥舞“香火龙”时,齐声喊 “嗬嗨、翻江!”、“嗬嗨、腾海!”等激昂雄壮的号子,顺着挥舞时的力量,把“香火龙”左腾右挪,上奔下窜,穿梭回逸,健步如飞……在挥舞的过程中,可见龙呈现星星点点的火龙舞动腾跃,姿态万千,宛如一条活灵活现的长龙在腾云驾雾,蜿蜒腾飞,可谓威武壮观。

客家地区乡村的“香火龙”一般都由乡村围屋姓氏宗亲为主联办,舞龙前,人们在稻草扎制的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香火,装扮龙身,以巧妙地构架突出龙头。通常舞香火龙有四个程序:即游龙、舞龙、送龙、化龙。游龙时,通常由舞珠者引香火龙成一行步行或小跑行进。走街穿巷行至宽阔广场时,逆时针方向绕场成大圈,走或跑数圈。舞龙时,通常由滚珠按逆时针方向走数圈,或由是舞珠者引香火龙交替做“龙摆尾”,按逆时针方向走数圈。在宽阔的地方如地坪、禾坪、门坪、广场等挥舞时,可将上述多种舞法根据需要依次或任意交替反复进行。舞龙的套路主要有五式,五式之中可以自由变化。首先是“龙拜四方”,祝愿福到四方,四季平安;随即是“雪花盖顶”;接着是“团龙献花”、“黄龙缠柱”、“龙跳五门”等。送龙时,“香火龙”经朝拜天地仪式,然后入前门,进大堂、走正屋、游侧屋,然后挨户巡游,绕过田间,穿过村庄,带着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愿再回到祠堂,龙首居中,盘成三圈,村民“扯香”后,将龙灯焚烧,送龙上天。化龙时,将龙灰倒入溪(河)流,寓意“龙归大海”。

作者的家乡九连山腹地的青州小镇,有一座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客家民居――蟹型围屋,家乡的人们在每年年初二夜晚都开展舞“香火龙”盛大活动,人们称为“闹春”。当天晚上,一条全身插满香火、金火流星的“火龙”在夜幕下翩翩起舞,一会进入祠堂,一会穿过小巷,一会来到住户门前,香火龙形态逼真,变化迅捷,灵动异常,在夜幕下只见香火不见人,场面蔚为壮观。而“香火龙”巡游到围屋、住户、商铺时,每家每户都会点燃蜡烛、燃放鞭炮烟花,以示迎接龙的到来,或欢送龙的离去。此时的村落是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响成一片,人们争先恐后一睹“火龙”风采,场面热烈,直至游完整个围屋、村落后方才告一段落,作短暂休息,让舞龙手恢复体力,或由东道主请去吃些酒菜和点心。此时“香火龙”身上原来插的香火会被东道主的大人小孩争先恐后地拔去部分,然后再增插上新点燃的香。而东道主人会把刚从龙身上拔下来的香,分别插在自家的厅堂大门和谷仓门上、猪牛圈和鸡圈里,以期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其中,龙头的香火被认为最吉祥而最受欢迎。“香火龙”一般可舞1-7天不等,舞龙巡游结束时,村民们无论老少都会纷纷涌向“香火龙”,摸龙身、取香火,沾福气、讨吉祥,祈求“火龙”在天显灵,保佑乡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最后才把龙送至河(溪)边,焚烧后让它顺着河道漂流远方,谓之“飞龙升天”。

香火缭绕的乡村“香火龙”不仅充满了浓厚的客家乡土气息,表达了客家人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本质,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团结奋进、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与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喜闻乐见、代代流传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舞“香火龙”已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得以保护和发展,当地正有意识地组织、打造、包装“香火龙”这一文化品牌。以使其得到更深入广泛的认识、开发和发扬光大。

南良都村斗活龙 劲舞太行四百年

从南方向北,来到太行山南边,冀晋结合部的金良河,这里两岸土地肥沃,被当地人称为金良川,在金良川中部有一座千年古村,叫南良都,每年二月二龙抬头都要上演一项精彩的“斗活龙”活动。只要那斗活龙的鼓点响起,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必定会一涌而至前往观看这一重大盛事。这“斗活龙”有何魅力令百姓如此着迷了?

曾经辉煌,艰难传承

一进南良都,就看到村边的车库顶已经搭起了高高的表演操作棚,一个高约八九米的架子被固定在二十米开外的一辆重型卡车上,通过十几根软绳与车库顶的表演操作棚连接起来,如同横在金沙江上的泸定桥一样,顺着梯子爬上表演棚,斗活龙的现场指导,已经80岁、从12岁便参加了村里的斗活龙队伍的李善文师傅正在指导着几个村民忙碌地调试着表演器材,但他还是向我们这些外来者热情地介绍起斗活龙的历史来。

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河北井径县南良都村里的李春芳父子先后到山西任职,因守城御寇、体恤民生、发展生产,山西的百姓对其父子感恩戴德,经常在元宵节期间带上各种行头到李家父子故乡的南良都村表演节目慰问,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斗活龙。后因旅途遥远,跋涉艰辛,山西百姓就把斗活龙的道具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传授给了南良都村民,时间也逐渐演演变为在二月二,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光绪年间,南良都村民李家香吸收了木偶、皮影戏的特长,使斗活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表演项目也达到了40多个。那是南良都斗活龙最鼎盛的时期,后来因战争及历史原因曾出现了反复起落。吴耐祥是解放后的第一任南良都村长,他对斗活龙的传承起了重要的作用,1956年他率艺人参加县里的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1979年他又组织吴三丑、李善文等民间艺人,乘著改革的春风恢复了这项民间艺术,走出南良都,到南障城、微水、岩峰等地巡回演出,博得了各地百姓的喜爱。目前斗活龙艺术团能演出二龙戏蛛、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神龟驮碑、二鬼争帽、龙斗海螺、猴打跟头、老虎吃羊等20多个项目,随着政府对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视,2009年斗活龙民俗被成功申报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李师傅介绍说,斗活龙要经过长年严格的训练才能上场表演。现在该村的斗活龙艺术团有成员二十来名,但是50岁以下的只有五六人,最年轻也都四十多岁了,近年来村里的年轻人都忙着出去打工挣钱,没有时间研习表演,所以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境地。

民间精粹,奇技神工

在操作棚内的道具架上,挂满十几条不同颜色和样式的龙,以及猴精、蛇精、蜘蛛精、蝎子精等木偶。其中龙长短不一,长的约有两米,短的有一米多,龙头用上好木头精雕、龙身用粗布缝制而成,龙身彩绘龙纹,内蕊再用棉花填满。表演时将烟花塞进龙嘴里,待到表演高潮时点燃烟花,活龙腾云架雾,烟花四射,令人目不暇接。

以前活龙口中的烟花都是在龙嘴里烟花“捻儿”上拴一截香,全凭香的长短来控制间隔时间,燃放的时机不易协同,有的放早了,有的放慢了,效果不好。现在斗活龙已经普遍用了电子焰火,用遥控器操纵,既具有传统的烟花效果,又没有明火,非常环保,还易控制。过去表演制作烟雾缭绕的情景,需要在场地上燃放柴草,现在村里购买了喷烟机、追光灯等设备,可以根据表演需要既方便又好地制造现场效果。

除了龙,其他“演员”身上也是机关密布,像一个硕大的“蚌壳”,只要用右手轻轻一拉一条拉线,蚌壳就会变戏法一样张开,露出里边一个站立的小人;手一松小人马上就缩回去,蚌壳迅即合上。原来,两扇蚌壳被连接在一个钢筋T形骨架下边,T字那一横两端各有一个小铁环挂在悬空的绳索上,下半那一竖截钢筋外边套着一截铁管,铁管上端有小孔与表演人员的操作绳连接起来,下端左右两个方向各连着一根小铁棍,小铁棍的另一端固定在蚌壳骨架上,操作员一提线即将铁管提起,带动两根小铁棍使蚌壳合上,一松线铁管随即落下,蚌壳即张开,设计得实在太巧妙了。

不过,更多人想知道的是,活龙是如何斗起来的?李善文师傅走近滑轮箱一边示范一边向我讲解活龙的操作办法:对面的高架上也固定一个和这个滑轮箱相同的滑轮箱,每个箱里并排固定着三组共九个滑轮,每组滑轮上都用一条绳子绕过左右两个滑轮,再绕过对面对应的两个滑轮上,形成一圈封闭的索道,如“回”字的外框,另一条绳子绕过中间这个滑轮,再绕过对面中间那个滑轮,形成“回”字的内框;在每组滑轮上部固定一根绳子,用于悬挂活龙道具。根据节目需要表演通常要由四至六个人操纵,表演者站在滑轮箱前,通过拉拽、提抖这五根绳子,实现活龙摇头摆尾、扭身腾跃等各种动作。虽然李师傅尽力讲解,但我们还是听得云里雾里的,虽然不太明白,不过也不得不由衷地敬佩村民艺人的聪明才智。

精彩纷呈 悬空绽放

晚上八点,表演场地已经里三层外三层的挤满了村民及外乡来的观众。随着锣鼓响起,三条彩绘活龙张牙舞爪从表演台中蜿蜒而出,第一个节目“三龙闹海”上场了。场地四周的喷烟机向上喷出阵阵轻雾,那三条彩龙如腾云架雾一般,时而互相追逐,时而盘旋嬉戏,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随着鼓点加快,三条巨龙翻腾跳跃,越舞越勇,搅战在一起,突然间这三条龙口中烟花四射,瞬间照亮夜空,人群开始沸腾起来,叫好声响彻不绝……

随着烟花渐渐熄灭,三条活龙乘风归洞,锣鼓声也由激昂转为平缓。这时一个盛满“鲜花”的花篮宛若仙姑一样随风摆柳,款款登场,“花盆女蛇”节目上演了。这只花篮行至场地中央,刹那间彩灯绽放,宛若夜空繁星,当观众沉浸在众星捧月的唯美画面,一个美貌少女从花丛中探出头来,左顾右盼,尽显妖媚,似乎在窥探外边的动静,突然间美貌少女化作一条蛇妖从花篮中蹿出,向人群摇首摆尾,搔首弄姿。这时旁边追光灯亮起,两条龙伴着云雾腾空而出,向蛇妖发起了进攻,狡猾的蛇妖一会儿窜出花篮,像是蓄意和龙斗智斗勇,一会儿又隐入花丛,令龙难寻踪迹。经过若干回合的搏斗,最后象征正义的活龙终于打败了蛇妖,凯旋而归。

在下面看得过瘾,但上边的实际操纵又是如何呢?我又爬上表演棚近距离观察。三米见方的棚子,三面用篷布围起来,上边密密挂满了各种表演道具,而一面敞开,一排操纵绳延伸向外,这些二十多米长绳子,再加上活龙道具足足有二三十斤,隔那么老远让龙扭动起来,非常吃力,所以虽然早春的夜晚春寒料峭,台上的表演艺人却都身着单衣、汗流浃背,表演几个节目后就得轮番换人。李善文师傅虽然年过八旬,但是威风不减当年,仍然亲身上阵,两个约四十余岁的艺人蹲立两边协助,三个人配合密切,前腿弓、后腿蹬,目不如炬,双手紧握操纵绳,紧紧盯着场上的斗偶,拉送、提扯、抖动,动作娴熟,动若飞龙,缓若游云,疾若闪电,颇有“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的韵味。

在观众的叫好呐喊声中,长虫吸蛋,猴打跟斗,狗钻罗圈,龙追海蚌,龙镇蝎妖……精彩的节目走马灯似的轮番上场。刚才还在为欢快激烈的打斗表演鼓掌叫好、喝彩助威的观众,一会儿又被神奇惊险的节目惊呆了双眼,目瞪口呆,就连那些饱经风霜、阅尽人间苍桑的老人也一样,高兴、兴奋、惊讶,脸上的皱纹完全舒展开来了。

斗活龙表演最后上演的是压轴大戏 “五龙闹春巧翻八片”:群龙乘云驾雾,口中喷射出炫目的焰火,一条鲤鱼变成的八块纸板巧妙地依次翻出“非遗精粹戏斗活龙”和“民间艺术大放异彩”的联句,龙口的火光照亮了夜空,也映红了观众的脸庞,也令斗活龙这一精彩的民间艺术,永远留于在场观众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