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从高考试卷阅读题中如何学写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从高考试卷阅读题中如何学写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高考试卷中的阅读文章大多是专家学者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范文,无论是表达的形式,还是思想内涵的深度都是可圈可点的。只要对试卷中的阅读文善加利用,最大限度的开发它的潜在写作价值,一定会从中吸收到更多写作的养料,也是我们写作水平在高考有限的复习时间中得到最大限度提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阅读文; 写作; 积累; 表达; 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110-01

高考生每年要完成大量的语文试卷,试卷中会有各种类型的阅读文章。大多数学生只限于完成文章后的题目,却对文章本身不加关注,更谈不上从中汲取写作的养料。看到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往往让人大为叹息,就像一桌美味佳肴,只略做品尝,就将面临被抛弃的命运,实在是可惜。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高考阅读文章对学生习作的“范例”作用,将文章中丰富的语言材料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从而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架设“桥梁”,实现阅读和习作的双赢?以下就来谈谈如何利用阅读文进行写作指导。

一、借阅读巧积累,让习作源头丰沛

(一)积累词语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的语言材料。一个学生词汇丰富,作文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相反,词汇贫乏,就会词不达意,捉襟见肘。因此,积累词汇,加强运用,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第一要素。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优美的词语进行积累,并能迁移运用。例如: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根据文章内容,重新组织语言,通过此类方式,文章中词语就会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学生才能运用自如,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和习作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才有保障。

(二)积累语段

既要积累好词,也要积累优美的语段。可引导学生整段地读背抄写,积累鲜活的语言板块,以直接服务于思维活动。古人提倡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积累的语段进行分类整理、积累,让“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深入学生的心灵。

(三)积累素材

写作需要丰富的素材,素材从哪里来?阅读文是宝库,只要你有一双慧眼,阅读文中的素材珍宝俯拾皆是。

如2011年高考语文阅读《下笔不觉师造化》一文中,我们可以搜集到丰富的写作素材。

提炼关于黄宾虹的写作素材。(1)师法自然,领悟艺术真谛;(2)隐居生活促其深思内省,画艺大进;(3)教诲弟子甘于寂寞,方可有艺术的提升空间;(4)倡导画者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5)一生平静淡泊,80岁才办画展;(6)一生力避卖画,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得精神。以上仅就举例而言,其实还可挖掘出许多,此处就不一而足了。

二、借阅读学表达,让习作摇曳生姿

学生习作刻板铺陈的原因之一在于表达方式的单一或教条,如:虽然学习了诸多的修辞手法,也能在阅读文章中辨认出来,但如果让学生将其转化到写作之中,则难上加难,我们不妨先从对美文的模仿做起。

例子隐含着规律,教师可以借助阅读范本引导学生多理解、多思考、多借鉴,找规律,大胆发扬“拿来主义”精神,让教材中的写作技巧为我所用。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对一些写作技巧进行适当模仿外,还应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只有将模仿与创新相结合,学生作文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

仍以《下笔不觉师造化》一文为例,文章末尾一段,作者将黄宾虹和同为绘画大师的张大千做了对比,而对比也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这段文字中的对比显然更有自己的特色,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深入浅出地对二人进行了多方面对比,言简意赅,句句中的,无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阅读至此,我们完全可以安排写作练习,如:学生可自由选定对比标准,仿照文章中的对比方式,另外选择两个相关人物进行对比,在模仿的同时又有变化,相信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一定对对比这种表达技巧心领神会,并能正确运用。

再以《下笔不觉师造化》末尾一段为例,本段既有规范的对比技巧可循,同时,本段的结构安排也合理完整,单独抽出照样可独立成文。本段严格遵循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读罢给人以端庄大气的感觉。首句总写,点出本段主要内容,并引出下文;中间的主体部分采用对比方式对二人作多方面对比,增强了说服力;末句水到渠成地作以总结。两处总结相得益彰。赏析完此段的结构方法,可以相机让学生模仿借鉴。

三、借阅读激情感,让习作情思飞扬

阅读好文章如人饮啜美酒后有齿颊生香的感觉,其中情感的因素功不可没,一篇辞藻华丽、结构精巧,但缺乏真情实意的文章读来是味同嚼蜡的,更无法激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试看高考作文中华丽辞藻的堆砌,无病地说理,缺乏真诚地抒情,都让人心生厌倦。怎样改善此种状况呢?从阅读文中汲取灵感吧。

《下笔不觉师造化》一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除了对人物客观写实地描述外,文章出处无不彰显着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无不跳动着作者对主人公人格魅力的欣赏之情,仰慕之情,崇敬之情。这种情最可贵,没有这种浓烈的情感,就没有作品强烈的感染力。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不要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应成为“当事者”,这样才能感同身受,才能站在“当局者”角度,饱含感情地去描绘他。例如:《苏武传》中的苏武在匈奴所过的非人的生活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生命的韧性以及坚守民族气节的气概,如果我们没有设身处地的去体会,他就只会沦为我们作文中的一个人物符号,不带任何感彩,远远地站在相隔千年的这端审视,这样的文章会感动他人吗?会有说服力吗?如果我们也像写作《下笔不觉师造化》一文的作者一样,带着欣赏,带着同情,带着敬重去写苏武,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

再如:高考试卷中的古代人物传记阅读是一种成熟的题型,其中的人物类型纷繁复杂,有很多传主的命运至今读来仍让我们或击节赞叹,或唏嘘不已,或义愤填膺,如果我们善于从情感的角度挖掘其素材,感悟其精神内涵,那么,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写作的提升,更是人格素养的淬炼,让我们饱含情感的将他们化用到我们的习作中,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文章做到以情动人。

总之,如果充分利用试卷中阅读题材,坚持读写结合,以模仿为桥梁,以片段训练为手段,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的同时,以读促写,学生习作意识才会不断加强,写作也就会变成了令学生感到轻松的一件事儿,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得到有效地、全面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