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唐代的刀与正仓院的刀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唐代的刀与正仓院的刀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期我们简略地追溯了从青铜器时代开始到清朝为止的中国刀剑漫长的发展历史,而本文将概括介绍唐代之前的中国刀剑的演变,这对于日本刀的成形有着极大的影响。

另外,本文谨以本人之浅见,以作为当时的东亚国际间交流的证明而存放在正仓院并流传至今的刀剑为对象,研究日本刀成形前日本的直刀时代。

提到青铜制的剑,就会想到春秋时代越王勾践那带有致密雕刻的剑。其实在青铜刀剑全盛时期的春秋时代,在南方的大国例如楚国等,就已经出现了铁制的短剑,虽然剑身长度仅有不到40cm,比古罗马帝国军团士兵使用的短剑(gladius)还要短一些,但是由于其经过了数次的反复锻炼与渗碳处理,现在的人们可以推测出那时的铁剑作为武器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切断能力和强度。

到了战国时代后期,铁质长剑在楚、韩、燕等国纷纷出现。在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下都,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还开始出现了高碳含量的武器,并出现了淬火工序以增加其强度。

秦国以传统的青铜制武器装备为主而一统天下,楚、韩、燕诸国掌握着新锐的铁制武器制造技术却落败,这里面的矛盾似乎提示着我们,仅凭几门尖端技术是无法战胜综合国力占优的霸权国家的,这一点直到现代也未曾改变。

当然,楚、韩、燕等铁制武器制造的先进国家还有其他的问题。例如,燕国下都的制铁工坊虽然技术高超,但材料的供给等能力却很低下,导致燕国军队中铁制武器的装备率相当低,因此绝大多数普通士兵在对抗秦国时仍然使用的是传统的青铜制武器。

同样的,到了战国末期,南方的强国楚国在将要面对与秦国的决战时,开始制造长度在70cm以上的直刀,然而与燕国同样,直到楚国灭亡也未能给军队提供足够的铁制武器。

一、中国铁制刀剑的普及时代

短命的秦帝国之后,刘邦建立的西汉政权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时期可以看作是中国青铜制武器和铁制武器的交替时期。刘邦时期的汉帝国仍以青铜制武器为主流,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在西域与匈奴对峙的汉军中铁制武器的比率大大提高,到了西汉末期已经基本完成交替,戈、矛、剑、刀等主要武器均已更替为铁制。

铁制的刀剑,从短刀到超过1m的环首长刀,各种长度应有尽有,刀剑的鞘和柄的材料则以木或竹为主,并且出现了以布和纤维强化的刀柄和红漆装饰的刀鞘等。

经过西汉的铁制武器大发展期,到了东汉时期制铁的周边技术也得到了大幅进步。其中之一就是铁矿石熔炉的改良,发明了利用水车的小型熔矿炉。稳定地供给以铁矿石为原料的素材,再加上反复锻冶技术的日益熟练,为量产锐利而不乏弹性的长刀提供了可能。

汉代的环首长刀的形状,举例来讲,部分长剑元幅约3cm、栋区厚度约1cm,断面为平造,长度超过1m,刀柄与刀身为一体构造,因此作为军用品来讲强度较高,也具备抵抗损耗的耐性。

到这个时期,大陆和朝鲜半岛制造的剑和直刀经由船运到达日本,在统治者之中从上而下依次普及。另外,日本也开始购入朝鲜半岛南部的加罗生产的铁原料,日本国加工的刀剑也逐渐出现。

二、古代刀剑的完成期――唐代

中国古代样式的刀剑,经过三国时代和南北朝的逐步进化,到了唐代时达到了顶峰。

用于战阵的环首长刀从汉朝以来被不断改良,从汉代断面接近等腰三角形的平造剑身,开始转变为刀刃锋利度与刀身强度并存的切刃造,更是出现了切刃部分更宽、锋利度更高的刀身。刀柄与刀身也从汉代的一体加工变为分别加工,刀茎形成,区和目钉穴出现。另外,环首部分也被单独加工,装饰性大大增加。在文化极盛的盛唐时期,刀剑的外装也十分华丽,这一点从正仓院保存的舶来品之中亦可见一斑。

作为当时东亚最大的帝国,唐的刀剑之精美对周边的朝鲜半岛和日本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唐大典》中的“武库令”一节,就记载了用于仪仗、护身以及横刀、斩马刀这四种不同种类的刀剑,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横刀的名称源自隋朝。到了唐代,八成以上的军人都使用笔直的横刀作战。这正是环首直刀被大量制造并运用于实战中的时代。另外,新型刀Φ拿妊恳彩加谡飧鍪贝。中唐到末唐时期,西部各民族使用的弯刀开始与直刀混用。唐朝的繁盛和到达巅峰的环首直刀,不可避免地对周边诸国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唐代的环首直刀既可以满足贵族们对豪华的装饰性的需要,也可以满足普通士兵对实战强度的要求。

三、正仓院的刀剑

古代刀剑的世界中,在亚洲东南确立了坚定地位的唐代环首直刀究竟是怎样传到日本的呢?

当然,这其中包括了由遣唐使等直接带回的刀,以及从朝鲜半岛间接舶来的刀,同时有可能伴随着刀剑的进口,身怀高超技艺的大陆刀匠也向日本移民。另外,当时的日本亦可能制造了部分仿造品。

对唐代刀剑进行研究时,若能见到中国国内流传下来的唐刀,并将其与日本奈良时代的刀剑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比较唐代技术与当时日本技术的差距的话,那是再好不过了。然而可惜的是,除了日本的正仓院和四天王寺,无论是在亚洲还是欧洲,保留着当年风采的唐刀都已所剩无几。反过来看,与奈良时代的正仓院保存的其他文化财产一样,这里保存的刀剑类的藏品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珍贵的。这也就是说,通过对正仓院刀剑的研究,可以明确地推测出唐朝、朝鲜半岛的高丽国以及日本当时的刀剑制造技术水平。

万幸的是,正仓院的刀剑保存得非常好,在二战后的研磨中确认了这些刀剑都保持着优良的状态。笔者想根据始于明治年间(译者注:1867-1912年)的整备记录与本间熏山(译者注:二战后的日本刀剑鉴定师,著有《刀剑铭字大鉴》)博士的调查研究,以及亲自研磨的小野光敬(译者注:日本“人间国宝”级刀剑研磨师)先生的体验记录,并以这些文献为中心,探讨大陆与日本刀剑的联系。

隋唐传来的高级品,除了正仓院的“水龙剑”、“金银平脱横刀”以外,还有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剑”。这几件藏品完成度极高,除了笔直的刀刃以外,与完成期的日本刀相比毫不逊色,深受赞赏。包括上文提到的两把刀在内,正仓院现存共有55口刀剑,分为唐大刀、唐式大刀、高丽式大刀几类,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唐朝制造的大刀、模仿唐朝的日本国产大刀、以及模仿高丽的日本国产大刀。这里也有可能是指外装上的差别。

从形状上来看,这些刀剑分为平造、切刃造和切先两刃造三种,部分切刃的宽度向栋的方向延伸,制作过程中经过了反复锻炼,且原料优良,刃纹为直刃或者略有起伏的直刃,作为烧刃来说已经达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在这里要说一句,笔者虽然很想让大家确切知道正仓院的刀剑里哪把是唐制、哪把是日本产,但是很遗憾的是完全无法区分。然而当时唐朝的刀剑制造技术极高,而日本国能够制造出模仿唐刀的刀剑,说明其技术水平应当也不低。正仓院除了刀剑以外也保存了许多长矛、小刀等藏品,但奈良时代的铁制武器整体来讲,制作技术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正如日本战国时期(译者注:1467-1615年)时,武器锻冶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是刀锻冶,其次为枪,再次为箭头。笔者个人认为,日本奈良时代的锻冶技术已经达到了能够模仿大陆刀剑,独立制造出与唐制武器性能相近的刀剑的水平。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直刀的原始材料。在上期文中提到汉代时已经有初期的熔矿炉,可以将大量铁矿石进行炒钢加工。利用熔矿炉、经过炒钢加工的钢铁作为原料,制造出的武器和农具在古代可谓十分优秀,性能也比较有保证。在日本还被称作倭国的时代,有记录表明倭国曾从朝鲜半岛南端的加罗国进口铁资源。从当年的古坟中出土了大量的铁铤,也证明了朝鲜半岛的进口品在当时的日本国内十分广泛地流通着。之后经过时代变迁,日本国内的制铁技术也得到发展,但到了奈良时代刀剑的原料究竟是以国产为主还是以海外进口商品为主这还是一个疑问,或许两者都有使用。

刀剑作为武器,对于原料的要求更高,也许当时用于制刀的铁矿石都是国内能获取的比较优良的矿石?即使日本的国产刀并非全部如此,但官营工坊很可能使用的是大陆产的铁矿石,并且刀剑制造技术也并非日本独创,而是模仿了大陆的技术。因此,当时日本制刀的原材料并非像后来那样使用的是砂铁炼出的玉钢,而是以铁矿石为原始材料来进行制作的可能性很高。

这次对正仓院藏刀剑的参观,使我惊异于其出乎意料的完成度。除了日本刀的刀形状以外,与制刀有关的一切基础技术似乎都是在这个时代定型的。除非今后能够在中国发现盛唐时期保存完好的唐刀,仅以正仓院所藏的刀剑为标准来看的话,当时东亚世界的刀剑水平仍旧谜团重重。但无论如何,流传至正仓院的刀剑类藏品向我们展示了以古代中国为中心、在唐代达到顶峰的刀剑制造技术,为日本国的日本刀的诞生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