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给予孩子充分的探索空间以《有趣的小人》为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活动来源与说明:
《有趣的小人》活动来源于大1班徐逸老师的《哈哈小人》探索活动。我在原有教案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调整和修改,意图使幼儿能够有更多的探索空间,充分的感知和体验折痕与画面的变化。
原活动内容:《哈哈小人》
活动目标:
探索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活动重点:探索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活动难点: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画小人,感知小人不同的变化。
活动预设流程:
一、 导入
引导语:
什么是顶天立地?
这张纸上站着一个顶天立地的小朋友,看看她的头和脚分别是在纸的什么位置?
小结:画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头要顶着纸的最上面,脚要踩在纸的最下面。
二、 哈哈小人
――第一次画小人
引导语:
我这儿有张蓝色的纸,和刚才的纸一样么?哪里不一样了?(强调折线)
请你们在上面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吧。
要求:
1、 顶天立地 2 、不能把纸打开 3、横着画
交流讨论:
打开折线,小人怎么了?(身体断开了)
如果我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呢?(先请幼儿猜测,请个别幼儿上来连)
――全体幼儿连接断开部分。
为什么身体会变长?
小结:画在折线的部位不一样,所以导致断的地方不一样。什么部位画在折线上,什么部位就会变长。
――第二次画小人
引导语:
请你们再去试试,刚才脚断开的孩子可以让这次让身体断开,看看能不能成功。
――发现个别特殊现象(如眼睛等身体其他部位断开的现象)
重点:为什么会出现特殊现象(幼儿猜测和幼儿解释)
小结:我们身体有很多部位,可以断开变长的也是应有尽有。
三、 再次感知折线与画面变化的关系
――第三次画小人(把纸横起来画)
如果我把这张纸竖过来画,小人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小结:什么部位画在折线上,什么部位就会变宽。
四、 延伸活动
引导语:
如果我把纸斜过来放呢?小人会怎么样呢?如果我把这张纸再折一次呢?观摩活动后的分析:
1、 环节之间虽有一定的层次性,逐步递进,但老师把控得太多,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太少,不符合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把孩子自主探索这一块放大,所以活动环节作了调整。
活动前的思考:
探索类活动是大班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活动之一。怎样的环节设计更符合幼儿自主探索?是孩子按照教师的思路走?还是教师按照孩子的经验推进呢?显然是后者更符合自主探索这一教学理念。以怎样的形式探索更合适呢?
《有趣的小人》活动
活动预设流程:
二、有趣的小人
――第一次画小人
我这儿有张手工纸,和刚才的那张哪里不一样?(强调折线)
请你们在上面画一个小人吧。
要求:
1、 顶天立地 2 、不能把纸打开
交流讨论:(横面)
打开折线,小人怎么了?(身体断开了)
如果我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猜猜会变成什么样呢?(先请幼儿猜测,请个别幼儿上来连)
――全体幼儿连接断开部分。
为什么身体会变长?
除了身体,你的小人还有哪些部位有变化呢?
小结:画在折线的部位不一样,所以导致断的地方不一样。什么部位画在折线上,什么部位就会变长。
交流讨论:(竖面)
看看这个小人,他的哪个部位有变化?
请幼儿把断开的地方连接起来。
和刚才那个小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是变长了吗?
为什么这个小人画在折痕上的部位不是变长而是变宽了呢?
(重点引导孩子关注折痕横、竖的不同)
小结:原来画的方向不同,变出来的小人也不同。 价值分析:
有了横向与纵向的区别后,使孩子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关注到折痕的变化上,从而进一步的激发幼儿探索折痕与画面造型的愿望。
我的思考:有了环节的调整,接下去就是怎样让孩子通过操作来发现这一有趣的现象。首先就是不能让他们受到材料上的限制。如:折好折痕后,如果手工纸过窄或过宽可能都会暗示孩子朝着一个方向画,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提供了不同长度、宽度的手工纸,另一方面为了体现小人画出来的效果“有趣”我把折痕折在了手工纸的不同部位,有的在中间,有的在顶部,有的在下半部分,这样就会使孩子变出来的小人各不相同。
我的发现:看的出,不规定绘画的方向后,孩子果然有不同的表现,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喜好选择横竖不同的方向来画小人,因此画出来的小人都非常的有趣。
我的思考:第一次的绘画孩子是无意识的,因此我又设计了第二次画小人,让孩子在知道变长的原因后能够有目的的绘画。同时也是为下一个环节做准备。
――第二次画小人
身体画在折线上真的能变长吗?
请你们再去试试看,好吗?
刚才脚断开的孩子这次可以让身体断开,看看能不能成功。
小结:我们身体有很多部位,可以断开变长的地方也是应有尽有。 第二次的画小人,给予孩子又一次的尝试机会,感知折线与画面的不同变化。
我的发现:第二次的探索中孩子们不仅速度加快了,而且操作完成后,会自己打开折痕来验证,看看小人要变长的部位是否有变化。这一现象说明孩子已经掌握了这个方法。
我的思考:层层递进才能激发孩子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三、不一样的小人(自己动手折)
张老师来考考你们哦,如果我要小人的脚变长,行吗?
请你们自己去试试看吧。
重点:孩子制作的方法有何不同(先画再折、先折再画)
你们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这个小人真有趣,你想让他怎么变他就能怎么变。 从单纯的画小人到自己动手折折痕,又将孩子向前推了一把,而教师的要求给予了孩子一个明确的方向,有一定的指向性。
我的发现:通过两种对比后,孩子得出结论,先画再折不会使小人的某个部位变长反而会变短,只有先折再画才能变长。
我的思考:其实这个有趣的小人还有很多可以和孩子们探索的内容,但一节课很难都涉及到,于是我在最后的延伸环节,也留有悬念,目的在于激发孩子下次或是课后能够继续探索的愿望。
四、延伸环节
――有趣的小人(两个折痕)
刚才你们的小人哪里变长了?
如果要把你们的小人两个部位变长可能吗?
感兴趣的孩子下次可以再去试一试。 延伸环节从探索一个折痕到两个折痕,又进了一步,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想象,激发幼儿下一次继续探索的欲望。我的感悟:在二期课改探索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计划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为幼儿发展服务的。教师心中既要有计划,更要有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