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围涎的起源与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围涎的起源与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围涎属于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伦理、道德、审美心理、、传统文化等。围涎的造物讲究,绣工精致、构图和图案运用都体现浓郁的文化寓意。围涎首先作为古代婴幼儿传统服饰的功用装饰品之一,是种“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长期传承下来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追求。本文从其围涎与围饰、云肩、肚兜的关系中寻求结合点,溯源围涎的起源及其发展

关键词:围涎;起源;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07-1

一、围涎与围饰的关系

围涎是一种颈部的装饰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物件,而颈部的这种服饰部件最初是挂肩、披肩、围肩等围饰相互借鉴发展而来的。围涎是围饰中的一种,而围饰在历史上有多种称谓。据历史资料文献,可以考证的最早的是在夏到周朝时期们从颈部缠绕一周然后披挂在肩上的衣饰,其基本的款式结构一般是圆形或者是方形的,此装饰物叫“”,意思是指方形或圆形绕颈部一周披在肩背上的衣饰。围饰的早期形制原形为披围帛和帔子。围饰作为衣饰的一种起源于秦时妇女所着披帛,它以一块纱或布帛围脖子一周,披佩在肩上。《事林广记》所说的帔子也是一种围系于脖子上、披于肩上的服饰品;沈从文先生认为披帛和帔子是两种不同形象的服饰品,披帛形似现代的围巾,帔子则近似后世的云肩。马缟的《中华古今注》载,唐朝披帛由自上而下流行,式样有变化多在胸前结带结,这从唐朝的唐三彩陶俑和壁画中都可以看出(如出土于西安鲜于庭诲墓的唐三彩陶俑,如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中的壁画)上面的女性服饰形象中都可以得到实证。如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馆藏的五彩瓷伏羲神像和神农大帝像,其颈部和胯部都披有层层叠叠树叶围织成的披饰。两位神仙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具有极深远的影响,其颈部、胯部的披饰与后世的柳叶形围涎几近相似,形制上有较深的渊源。

二、围涎与云肩的关系

人们颈部的围饰发展到清代最为盛行的是云肩,到晚清民国时期,由于云肩的普及,围涎应运而生。围涎与云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围涎的直接来源是云肩。在崔荣荣、王闪闪的著作《中国最美云肩――卓尔多姿之形制》一书中,将云肩按照穿着人群的不同来划分,成人女性穿着的称为云肩,儿童穿着的称为小云肩,又称之为围涎、围嘴。根据晚清民国时期围涎的造型观察,婴幼儿的围涎与成人女性云肩有着极为相似的形态结构、造型艺术。所以,晚清民国时期的围涎是因为云肩在民间大众的普及而衍生出来的儿童围饰。成人女性的云肩是以其外在的审美为主要制作动机的,而儿童小云肩(即围涎)则是充分考虑到了其实用功能,是避免幼儿口水或食物玷污衣服而戴于衣服外层的一种装饰物。稍大一点的孩童由于贪玩调皮,为了避免外衣的磨损,此时的围涎制作也比较地厚实,是由多层面料缝纳而成,多为为简单的抹角方形、圆形等外在形态。

从上述多种对围饰的称谓及发展脉络来看,围涎是围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可说是云肩的发展为围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三、围涎与肚兜的关系

肚兜也叫兜肚、袜腹、抹胸、内衣、近身衣等,是贴身护在胸部和腹部的菱形布块,用带子套在脖子上,左右两角钉带子束在背后,并有兜袋作贮物装饰之用。

传统的肚兜与围涎在其用途、造型、图案、文化寓意方面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传统的肚兜用途不仅是护体、保暖、美观,还有防止小孩子吃东西的时候以免弄脏衣服的作用,其制作精美,款式多样。

肚兜的外形是用五个大小不一的如意形组成的,外轮廓形状类似一个大的如意头肚兜,每块如意都是用透明的圆珠串联而成,形散而神不散,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水田衣肚兜,以纹的刺绣方式,红、黄二色作底的对称安排,与不同图案的不对称绣纹,统一中见丰富,针法平顺,配色和谐,胸际处小小面积的蓝色在整个肚兜中起到了清新夺目的视觉效果。此款肚兜与后世的围涎不仅是在外形款式上与后来的围涎和肚兜相似,而且装饰手法与后世菱形拼接装饰手法的围涎也是基本一致的。

通过肚兜与围涎的比较,可以发现儿童肚兜的制作中加长了胸前部分的长度,而且传统肚兜服饰的图案题材主要以传统的民俗吉祥纹样和戏曲故事题材为主,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美术形式。而婴幼儿围涎的装饰纹样也是以这两类为主。另外,从穿着人群来看,肚兜主要有两大穿着人群――女性和孩童。女性穿着肚兜的目的是美化、护体、保暖之功能。而孩童的肚兜主要是考虑护体的功能:一是防止胸腹部受凉,肚脐进风;二是护衣身,防外物。这与围涎的功能又有着不谋而合的相同。所以,又可以说围涎与肚兜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结语

围涎作为一种“静”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一种“活”的精神文化的载体,具有双重的价值。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研究围涎的起源与发展其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希望为研究围涎作一点参考。

参考文献:

[1]袁仄,蒋玉秋编著.中国结丛书――民间服饰[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2]赵屹,潘鲁生,孙磊,唐家路.民间文化生态调查/锦绣衣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段宁宁,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