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给我一分钟让我记住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给我一分钟让我记住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以前以为一分钟很快就会过去,其实一分钟可以很长有一天有个人指着手表跟我说,他说会因为那一分钟而永远记住我,那时候我觉得很动听。

一种纪念的方式

10月28日晚,2008北京学生文化创意国际交流活动之第五届“一分钟”影像作品邀请赛颁奖盛典在王家卫导演的《阿飞正传》的对白中拉开了序幕,王家卫肆意张扬的影片风格正是开启本次邀请赛宣扬自我表达的创意之门――一分钟,承载无限可能:一分钟,孕育无限希望。

追溯到公元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摄影机。当时由于胶片长度的限制,只能拍摄长约一分钟的影片,但那时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等经典作品仍然被后世所“传唱”。时下先进设备的使用使得拍摄时长再也不用受“一分钟”的限制,但是“一分钟影像”的创作理念已经成为一种对于影像诞生的纪念而深入人心。法国为纪念卢米埃尔兄弟对现代电影的贡献,曾于1995年邀请包括张艺谋在内的40位世界知名导演重新使用卢米埃尔兄弟当年的摄影机拍摄一段52秒的影像。

这种纪念形式至今已经演变成为一种主流影像形式,并被许多业内著名人士所欣赏。与卢米埃尔兄弟19世纪末所拍摄的影片区别在于,当今的一分钟影像作品无论从内容,形式到技巧运用上都更为丰富与成熟。在今天的众多青年影像创作者看来,一分钟的创作丝毫不比一部完整的故事片更加容易。由于时长的限制,作者们不得不各显其能,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巧妙的构思,最精致的剪辑,最深刻的观念来完成讲述,打动观众。

“一分钟影像”在国际上,尤其是欧洲,是一种盛行的影像表达方式。特别是在荷兰――国际一分钟影像作品组织总部所在地。一分钟不仅仅是一种影像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影像文化。每年的国际“一分钟”影像大赛及其颁奖晚会,都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参赛者携作品纷至沓来,并逐渐演变成一种以“一分钟影像”为平台的交流盛宴。

而在国内,作为中国广播电视传媒领域的重要学府――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中国“一分钟DV影像大赛”的初衷在于期待在中国大学生的群体中掀起一股影像语言表达的浪潮,让更多的青年人接触影像文化。而通过过去四年的成功举办,大赛已经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大学生一分钟影像作品大赛”逐渐演变成一个多元文化并重的国际性一分钟影像交流平台。“一分钟,承载着无限可能”,这对于创作者们来说,参赛作品角度和题材的选择是十分自由的,如何在一分钟这短暂的时间内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与内涵,是他们最需要考虑的,因此更加考验创作者的功力。在国际上,这也是备受推崇的比赛形式。

曾经走过的四年

让我们再来简要地回顾一下大赛的历史吧。

第一届“一分钟”影像作品邀请赛诞生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学生会里一群热衷于用影像记录梦想与现实的大学生中间,这是一个关于影像作品形态创新的“理想”。对于这个“理想”,他们选择了虔诚的坚持以及脚踏实地的构建。经过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各位业内权威老师的倾力指导,若干月的筹备、征片,第一届“一分钟影像作品邀请赛”颁奖礼终于在2004年6月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小礼堂崭新亮相。

2004年见证了这个大赛从无到有的全部过程,虽然当时的她还略显稚嫩。第一届“一分钟影像作品邀请赛”只是面向中国传媒大学全校征片,但是同学们的热情十分高涨。大赛对于作品的题材内容和形式未做限制,只要求作品时长为“一分钟”。形式的要求给了作品。带着脚镣“跳舞的机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样一个“影像游戏”之中。

第二届的一分钟影像作品邀请赛在第一届的基础上提升了大赛定位。一分钟影像大赛不仅是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的舞台,而且是全北京市在校大学生们共同的舞台。大赛组委会与全北京市多所高校学生会联系,多方征集稿件,在第二届一分钟影像作品邀请赛中,大赛有了新的定位:这是一场受众更广,兼容并包的大学生影像赛事。我们敞开胸怀接受每一位有志于影像创作的竞赛者。“一分钟承载无限可能!”――大赛有了自己的口号,时间有限,创意无限,大赛激发了一切有创新意识的头脑风暴和有表达欲望的影像诞生。除此之外,大赛还得到了新浪网以及《DV@时代》的大力支持。在提升赞助商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大赛的号召力,给双方带来了双赢。

2006年是“一分钟影像大赛”的巩固,修养的一年。为使整个大赛更加成熟,2006年组委会进行了内部完善,在第二届大赛的基础上扩充了一分钟影像大赛的内涵,一方面稳定与部分首都其他高校的联系并在更多的首都高校内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基于以前的合作经验,有针对性地联合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进一步合作,在其学校内部委托专门人士负责赛事的宣传和影片的征集工作,对参与比赛的影片从质量上做了要求。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为使大赛能持久进行,组委会联系到了一贯热情支持学生活动的。新浪宽频“作为独家支持媒体,为大赛的获奖者提供了价值两万元的奖品并且在网络上留出专门版面宣传大赛,并在赛后将部分优秀视频作品向公众宣传。网络媒体的加入,使“一分钟影像文化”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推广,同时优秀影像节目的观摩也使同学们拓宽视野和学习了更多拍摄技巧。

2007年,“一分钟”的影像作品制作没有对参赛者设立很高的门槛,要求思想凝结在“一分钟”之内,对同学们学习用镜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有利于学生在大赛中实践书本中的所学,激励其更好的学习本专业,激发传媒人的创作激情。

本届大赛除了延续前几届自由,创新的风格以外,将活动范围扩展至全国的各大高校,该活动启动至今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总计200多部影像作品,入围复审作品110余部。组委会本着公正,真诚的原则,邀请电影电视动画界等多方专家作为本次邀请赛的评委,为大学生影像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大学生作为校园影像文化的新生力量,思维活跃、创造力强,他们的成长将为中国影像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让我在一分钟里记住

本届邀请赛的颁奖盛典是中国传媒大学08年秋季影像盛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08北京学生文化创意国际交流系列活动之一。盛典现场设在中国传媒大学1500人大礼堂,比起前四届的规模――无论从征片范围、评委阵容还是观众数量来说,都有了质的飞跃。绚丽灿烂的舞台,更像是为这些追逐梦想的获奖者们准备的礼物,让现场所有的观众见证他们的付出,分享他们的成果。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前新闻副总裁,著名新闻杂志《60分钟》前制片人Peter Herford,CNN前资深记者,美国俄亥俄大学电视新闻教授Mark Left,日本纪录片独立制作人大野青司,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系兼任讲师,东森电视台新闻事业总部副总编辑张树华,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兼任教授谢章富等海内外评委,以及传媒大学各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应邀出席使得此次颁奖盛典更具国际性和专业性。经过八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评审前期的仔细甄选,最终评选出了最佳创意,最佳制作,最佳摄影、最佳剪辑四大单项奖和最佳“一分钟”作品大奖的获奖作品。盛典以“两位摄影人一生的经历”为线索,将串场节目与奖项融合在一起,引出各单奖项的入围作品。最终获奖作品由颁奖嘉宾现场拆封揭晓。

会后,国内外评委们就青年影像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观念进行了深入交流,也对学生们进行纪实创作和走出校园进行拍摄记录的态度表示欣赏和鼓励。评委嘉宾谢章富教授表示:“我感到学生们都非常用心,在创作时不用太在乎作品的最后成绩,大胆地去尝试去执行,表现出的作品就会很新鲜,就会有进步。这次盛典对台下的同学来说是~种很好的观摩,同时对参赛者也是一种冲击,一种体验。我想这次活动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成长空间,我期待学生们更多的作品。”

综观参赛作品,或构思巧妙,或制作精良,或立意深远,展现了80后大学生们惊人的创作能力。的确,80后开始崭露头角的时代已经来临,集中在大学的80后已经希望在社会上有所影响。中国的当代大学生正是生长于读图时代的新新人类,大学生已经拥有创造性的才赋和发挥其才能的愿望,他们更希望得到一个空间而将自己的想法实体化。所以对于读图时代的大学生们,“一分钟影像”无疑是一个很好地展示自我创造力的空间。在此我们祝愿“一分钟影象”大赛越办越好,更多影像佳作和青年才俊能够在大赛中崭露头角,续写中国影像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