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足太阴脾经―强大的后备力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足太阴脾经共有21个穴位。11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内侧面,10个穴位分布在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足太阴脾经是阴气最盛的经络,所有本经络穴善于对里寒里虚发挥效用。
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脾、络胃,并与心及舌根相连。在体表,由足大趾沿下肢内侧(由中部转向前部)、腹部、胸部,止于侧胸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胃痛、呕吐、肠炎、腹胀、噫气、黄疸、水肿、自觉身体沉重、行动困难、不能平卧、舌痛、舌根强直、小便不通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患足太阴脾经疾病者,主要反应以胃肠疾病为主,如,食后呕吐、胃痛、腹胀、嗳气、便后或屁后腹中宽舒、身体粗重、面目身发黄等。本经腧穴可治疗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例如胃脘痛、盒呐煌隆⑧绕、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及下肢内侧肿痛、厥冷等。
穴位名如下: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第一,经血过多,艾灸隐白穴有特效。
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此穴对于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等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常有一些女性朋友在经期会出现血崩现象,严重的可持续数十天出血不止,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和全身无力等一系列严重贫血症状。
祖国医学认为,血崩的主要原因是冲任两脉不固,脏腑失调。因此在治疗上应着重补肝健脾益肾,调养冲任,其中又以健脾最为重要。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按照经络学说的原理,刺激隐白穴有健脾统血、补中益气的功效。艾灸隐白穴治疗血崩,既简便易行,效果又明显。露出两脚,把艾条的一头点燃后,悬于一侧隐白穴上1.5厘米处,每次悬灸15~20分钟,以隐白穴周围皮色转红有热感为止。先灸一侧,然后灸另一侧,每日可灸3~4次,待出血停止后可再继续灸1~2天,使疗效更为巩固。灸时患者常常会感到小腹部原有的绷紧拘急感或空虚感消失,心情也随之开朗,经量往往于灸后不久即明显减少。
艾灸隐白穴治疗血崩虽然疗效显著,但当患者出血量较大,病情危急时,应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第二,止胃痛,按公孙穴有效果。
公孙穴位于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与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气滞食积,脾胃壅滞,升降失常,运化失职,而致胃痛。公孙穴既助胃腑疏导积滞,又助脾脏运化,脾胃调和,气机通畅,疼痛乃愈。另外,公孙穴是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若脾虚痰湿内阻,冲气夹痰上逆而致头痛,按公孙穴也可收到满意效果。
第三,妇科疾病首选穴位―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上缘三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三阴交穴对于女性的生理痛、脚底肿胀、过胖过瘦(增肥减肥)、手脚冰冷、冷感症、更年期障碍、妇科多种疾病有特效。此外,对胃酸、食欲不振也有效。
第四,膝盖疼痛,按压阴陵泉穴。
从脚外侧的脚踝后侧(脚跟)起,往上触摸胫骨的后缘,在膝盖关节的附近,有很粗的骨凸块,称为“胫骨内侧髁”,是胫骨内侧扩大呈现喇叭状的地方,阴陵泉穴就在此凸骨的骨边。
膝盖疼痛,常令一些人痛不欲生,常会出现因为疼痛而避免走路,但怕疼痛而不走路,只会使脚陷入更加衰弱的恶性循环。甚至对于一些年纪大的长者,不走动更会加速全身老化,而且,最坏的情况是成为“活死人”,只能躺着。为避免至此,须以穴道疗法抑制膝盖的疼痛,并积极地使用脚。阴陵泉穴对治疗膝盖疼痛十分有效。当膝盖疼痛时,轻压本穴即有效果,但以刷子揉擦本穴或以吹风机的温风刺激本穴,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