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数学教学与生活近些更近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数学教学与生活近些更近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新课程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门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更贴近生活呢?笔者从多年数学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方法和措施。

一、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来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自己提出来,而是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上课一开始,我问:“你们分过东西吗?”学生回答:“分过。”我说:“学校最近购买了一批故事大王,你首先想到哪些问题?”学生听了,心里自然很高兴。于是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有多少本?分给谁?怎样分?”随着学生们的猜测,我告诉他们:“我们班共有5个小组,这批书一共60本,怎样分?”学生甲说:“平均分,列式为:60÷5=12(本),每个小组12本。”学生乙立即反对:“咱们这5个小组人数不等,按小组平均分不合理,必须按各小组人数的多少来分。”“怎样按小组人数的多少分?”我接着问。于是,大家又讨论起来。像这样,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就会学得主动,从而喜爱数学,愿意学数学。

二、捕捉“生活素材”,唤起学习兴趣

学习材料是学生入门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材料感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我认为,教学时,可以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替换改造,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24时计时法”这节课时,我围绕教学整体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替换或改造,试图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活动实践化,增强教学实效。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在新的一年到来后,随着倒计时出示的0点时刻引入,围绕“大年初一你在干什么?”让学生说一说这一昼夜的活动安排,结合钟面操作,使学生发现、了解、应用24时计时法。再如:在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我播放了这样一段生活录像:一辆客车上有25人,到车站下来8人,又上来10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然后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替换成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学生就能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情境生活化,使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既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之后,可让学生排成一横队,在距离队伍3米远处,放一个较大的塑料桶,让每个学生往里面投沙包,看谁投得准确。这样学生就体会到了排成一横队不公云,应围绕塑料桶站成一圆圈才公平。因为他们总结出了“在同一个圆上的半径都相等”的规律,增强了运用数学的意识。

四、立足生活实践,促进学习兴趣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这是基本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知过程同样不能脱离社会实践生活。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在知识的学习中情感上也等到满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我在教学“行程问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趣的表演:请一名学生喊口令,学生一喊:“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我立刻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他们的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叫做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我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方向走去,一直走到教室前后两端。我又让同学们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就叫做向背而行。我再让两个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快走,做一次追击表演。命令一下,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上课,是教师在领他们玩。这样一玩,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五、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

如在教学“估算”时,先出示图片让学生寻找信息:王老师搬新家,需购买沙发、电磁炉和洗衣机,请你当参谋,王老师需要带多少钱?进行估算时,同学们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大部分同学把3020元的沙发估算作3000元,把287元的电磁炉估算作200元,把1830元的洗衣机估算作1800元。于是得出大概需带5000元。一位同学说:“不行,这样算,钱带少了,东西就买不成了。”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在购物估算时,要注意往大的整数靠,使估算的结果比实际支出多一些,才能买到东西。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还有不同的看法吗?”学生再进行思考,这样就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当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情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被点燃,蓬勃的课堂活力就会呈现出来。

六、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练习题,增添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题,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浓厚地学习兴趣。当学完“一步乘法应用题”时,我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爸爸、妈妈和小明一起乘车去旅游,车费每人42元,一共要用多少元?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小明有多高?”我疑惑地问:“你问这干什么?”“如果小明的身高不到120厘米,乘车时不用买车票,那么车费应该是:42×2=84(元),如果小明的身高超过了120厘米,乘车就要买车票,那么车费应该是:42×3=126(元)。”这位同学刚说完,教室里就沸腾了,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知识,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还有: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王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科技读物,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买几套这样的科技读物?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并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有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的日常生活真正带进数学课堂,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