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锐意改革走新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锐意改革走新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贵州如何走出“发展新路”?后发优势如何培育?突破口在哪里?这是全省上下当前应该高度关注与深入思考的问题。《当代贵州》编辑部邀请了10位省内智库学者,就前述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表了见解。这些见解体现了贵州学人的思想与智慧,他们从贵州发展实际出发,探讨了深化改革、对外开放、扶贫开发、工业发展等创新路径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期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以改革的办法守住两条底线、调整产业结构、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精准扶贫,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看经济的“脸色”,也重视自然的“气色”。

在贵州省视察时指出:“深化改革开放是释放后发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必然要求。”要求我们“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把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书记赵克志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要求,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走发展新路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为走发展新路提供强大动力。”我们应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让改革新红利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以改革的办法守住两条底线。

贵州最大的优势在于优美、清洁的生态环境,头顶蓝天白云,脚踏绿水青山,身处宜人气候是贵州特有标签,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腾飞的绿色名片。因此,贵州发展新路不是“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也不是“守着绿水青山饿肚子”的穷路,而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的绿色发展之路。

守住两条底线,推动绿色发展,既要靠自觉,更要靠制度。要通过改革挖掘存量、扩大增量,培育动力、激发活力,实现保速度、保总量、保位次;通过改革破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之弊,立绿色化发展之制。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看经济的“脸色”,也重视自然的“气色”,扎实推进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

要坚持山、水、空气、土壤一体管护,切实做到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要,守住速度、收入、脱贫、安全的发展底线,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生态底线,把良好生态环境视为“压舱石”,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主引擎”,让大地常绿、空气常新、碧水长流、土壤常净。

以改革的办法调整产业结构。

计划经济时代,贵州省同东西部其他省份一样,经济主要是“靠资源吃饭”,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因此,贵州发展新路是既要“赶”又要“转”,调高、调优、调轻,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的转型发展之路。“产业结构调整要依靠改革,进退并举。”要通过改革破低端的、粗放的、低效的产业体系之弊,立水平高、结构优、速度快的产业布局之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逐步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化,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打响“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的文化旅游品牌。

以改革的办法激发市场活力。

贵州省市场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滞后,民营经济限制还较多,市场活力明显不足。因此,贵州发展新路是释放市场活力的开放创新之路。

要通过改革,破市场壁垒之弊,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之制;破行政审批过多之弊,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制。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加快投融资、价格、统一市场等改革,逐步形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

加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深化电力等重点行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深化矿产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坚持政府掌控资源、市场配置资源,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目标,加快矿业权一级市场建设,规范矿业权二级市场交易。

要抓住用好贵州省进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等重要机遇,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以改革的办法推进精准扶贫。

贵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省份,走发展新路,须从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现阶段发展特征出发,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重要任务,把扶贫开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通过改革破“多龙治水”、“大水漫灌”之弊,立精准扶贫之制。

健全完善精准识别机制,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改变以往“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大力推广“四看法”、“三变”等经验,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

健全完善精准施策机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和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

健全完善精准脱贫机制,大力实施“四个一批”,深化教育、医药卫生、文化以及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领域改革,努力让人们群众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责任编辑/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