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课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课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标下,微课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喜爱。微课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冲破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优化整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高效课堂的生成,有利于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什么是微课

微课主要运用了构建主义,通过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对带有清晰结构的内容进行学习。顾名思义,微课的学习内容较为简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ipad)已经成为了教学与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以其简短精悍、生动简洁的特点,已经开始快速蔓延,成为了一种新型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微课主要是对一个知识点内容进行课件设计,并利用多媒体进行大约5分钟的视频、音频播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微课也被称“微课例”或者“课例片段”。应用微课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微课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因而逐渐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课作为一种新形势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微课依托信息化技术,融入新时代元素,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还是对教师教学层面都会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

微课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微课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且学习效果会明显不同。由于微课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往往采用的都是视频和音频相结合的形式,而且训练形式具有多样化,通常都是以视频、微教案、微课件及微练习的方式来展开课堂教学,而且会设置相应的情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

微课生动形象,能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许多数学概念和知识较为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由于微课具有多种功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一些数学知识进行形象化展示。例如:在学习到九年级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影像对圆的相关知识进行展示,通过形象化的图像,学生可以对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清晰化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能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

通过资源整合,微课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微课教学方式更为灵活,学生具有较大自,而且难度适中,内容详略得当,数学知识点更容易被掌握。这种授课方式,能够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学生能够按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微课也是对常规教学的补充与延续,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创新性。

微课对教师的积极影响

转变观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微课授课模式的引入,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尤其是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为了更好地设计出高质量的微课,需要跟上时展的步伐,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操作更多的软件,真正成为教学课堂的创造者和设计者。由于微课内容简单,主题鲜明,因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简明扼要,科学规划授课流程,无形当中提升了教师的讲解与总结能力,提高了专业素养。

开拓视野,增强课堂实效性 为了使微课内容更充实,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查阅多种资料,从而使微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达更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加强了知识储备,在多种具有典型性教学案例及情境化教学中,挖掘出更多的“隐性知识”,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利于实效课堂的生成。

制作方便,有利于推广与使用 数学微课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总体上制作较为方便,利于应用。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微课具有众多优势,如打破了封闭化教学模式、知识点更容易被搜索、易于传播、具有较高实用性等。微课的内容,不仅仅是局限于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可以是一些经典题型、解题技巧、数学典故及数学原理考证等多方面内容。从整体上来看,微课无论是在设计层面,还是操作层面上,都较为简便,易于实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微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授课方式,在教学中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在新时期的数学教学中,要对微课有足够重视,同时需要加强对微课的设计与应用,使其发挥出更大功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宗朝.数学微课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J].神州,2014(12):9.

[2]魏林.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14-15.

[3]王炼.基于新课程的初中数学课堂特征的案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21-22.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宾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