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普贤阁的一些讨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普贤阁的一些讨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善化寺普贤阁的形制、大木构架和铺作等三方面与《营造法式》相关内容的浅析,区分了楼型建筑与阁型建筑的差别,探讨了古代建筑歇山顶梁架做法和低层楼阁建筑铺作的特点。

关键字:普贤阁 构架 铺作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形制讨论

楼与阁的区别在于上层建筑与下层建筑的结构关系。

楼一般是屋上再建的多层建筑,其做法是在底层建筑构架之上建平座,平座上再建上层建筑,依次叠加,形成多层建筑。其构架特点是二层及二层以上的各层都应该建在平座上,楼层柱网与平座柱网对应,上下柱的联系及传力方式多通过叉柱造。当为殿阁构架(由柱框、铺作、屋盖层叠而成的构架)时,由于存在内外槽之分,内槽柱网上下对应,外檐柱较下檐柱退入并立在乳栿上,形成逐层退入的形象。阁的二层以上建筑建在平座上,但是平座柱直通一层以上至槫下,是一种混合型的构架类型,这与楼式建筑的上下层叠关系有本质区别。

《营造法式》(下称《法式》)未对楼阁建筑记载图样,文字记述也甚少。山西大同善化寺普贤阁从梁架做法和规模来看,属于厅堂式(通檐、二柱);从上下两层的关系来看,一二两层柱网上下对位并运用叉柱造连接形成层叠,属于楼型。

2大木构架

普贤阁下层平面均为三开间,二进深;上层为三开间、三进深。阁下层及平座正面三间,但梢间间广只为明间之半,俗称“一整二破”;二层正面、侧面均为一整二破的三开间。整体平面为正方形,面东向;无内柱。立面外观为两层,实际结构三层,中夹平座层,下出腰檐。上层屋顶采用九脊顶。

结构构成普贤阁上下结构依次是,屋盖梁架与上檐铺作、平座铺作与平座柱框、下檐铺作与下檐柱框。以上三层结构不尽相同。

一层柱高到腰檐下铺作普柏枋下皮,上承腰檐下铺作层,四椽通栿(上承下层天花)搭于前后檐柱上,与铺作层结合,以上即是一层柱框。一层铺作层上承平座柱框,平座柱网与一层柱网完全一致,仅通过叉柱造使十根柱收进。其中,角柱四根叉在递交角栿上,其余面广与进深内柱子叉在一层柱栌斗上。平座层柱顶周围由普柏枋与阑额围合,上承平座铺作。平座铺作栌斗上承两四椽通栿,其上即是缴背和铺板枋,枋上铺木地板。由于普贤阁二层进深为三间,中两根柱无法叉在平座柱框的柱头栌斗内,故在平座柱框层上的普柏枋上设斗,以承二层柱。二层柱顶与平座层柱顶相同设围合的普柏枋与阑额,其上承上檐铺作。上檐铺作同样与屋盖梁架中的四椽通栿结合,栿(上有背方)上有驼峰拖二椽栿(平梁)、蜀柱,以构成屋盖梁架。

厦两头与九脊殿普贤阁的屋顶形式歇山九脊顶,这种形式的屋顶在《法式》中有两种与其形式相似:厦两头造与九脊殿。《法式》卷五角梁之制云:“凡厅堂并厦两头造,则两梢间用角梁,转过两椽(亭榭之类转一椽。今亦用此制为殿阁者,……亦曰九脊殿)”。可见,厦两头造可用于厅堂,也可用于殿阁,只是用于殿阁时,名称也可称为九脊殿。两者名字虽有异,但指的应该是同一种屋顶形式。厦两头造,是由普通两坡屋顶发展而来的,把两坡屋面的梢间两头加上披檐成为出厦。普贤阁如《法式》做法,梢间的两厦,深两椽(即同于檐柱缝至中平槫的范围),角梁转过下平槫与中平槫之间,直接承在四椽栿上(下层梁架仰视)。此类实例还有河南登封少林寺出祖庵大殿。

《法式》卷五出际之制云:“若殿阁转角造即出际长随架(与丁栿上随架立夹际柱子以柱槫稍,或更于丁栿背方添系头栿)”。“……两种推想:一种是梢间之广大于二椽,须于丁栿立系头栿、夹际柱,柱头承槫,槫梢出际长一架椽;第二种是梢间广等于二椽,即与山面的下平槫位置施系头栿,立夹际柱,柱上承槫,槫梢按不厦两头造制度。”从普贤阁二层平面来看,梢间之广等于二椽,的确可以按以上猜测看到在山面下平槫位置背方下立驼峰(作用同夹际柱子),其上承系头栿,栿上立短柱施斗口跳承托槫尾。同时,平面同为三间四椽的河南登封少林寺出祖庵大殿和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于丁栿上承夹际柱(雨花宫丁栿上承驼峰),其上承系头栿,系头栿一方面承山面椽尾,另一方面栿上再立侏儒柱承脊槫尾,做法与普贤阁无异。然而,若依《法式》出际之制所述出际长随架,那么山面就会与檐柱逢齐平,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南面出厦即如此。

所以,可以猜测,身为厅堂式建筑同样可以“与丁栿上随架立夹际柱子以柱槫稍,或更于丁栿背方添系头栿”,这是宋式建筑处理歇山屋面的传统做法(而且多为屋顶规模小的建筑采用)。只是在山面出际的尺度上,厅堂式与殿阁式有所区别,厅堂式以柱头为基准出不定的一个数值,与殿阁式出际以椽架为单位不同。普贤阁山面出际约为三尺一寸,正如《法式》出际之制:“槫至两梢间,两际各出柱头。……如四椽屋,出三尺至三尺五寸”。(梁思成 第七卷 142)

三 铺作

普贤阁虽然尺度不大,但是斗栱有较多变化。

减铺 《法式》卷四云:“副阶、缠腰铺作不得过殿身,或减殿身一铺”;《法式》卷四又说:“凡楼阁上屋铺作或减下屋一铺”。可见,《法式》不仅考虑到建筑檐下、缠腰(腰檐)、平座和副阶等不同部位铺作的主次轻重,还考虑到高度变化对铺作尺度把握的要求。通过研究普贤阁的铺作会发现,由于阁采用四椽通栿,栿与柱头铺作结合,补间铺作与转角铺作结合等组合,使得在所有斗栱中,独立的柱头铺作只有山面一二层(下檐及平座)中柱柱头铺作,独立的补间铺作只有正面当心间和山面三层当心间补间铺作。山面一二层中柱的柱头铺作出两跳华栱,但是不出耍头,只留衬头方,不是完整的五铺作。这样的做法即不是出于对位置重要性的考虑也不是出于高度的权衡,且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减铺。从下檐到平座到上檐铺作均出两跳,但是铺作数不一,下檐和平座层铺作均为不完整的五铺作,仅上檐铺作为标准的五铺作。因此,上檐反而比下檐铺作数大,且平座未如《法式》所述减一铺作。原因可能是,考虑到普贤阁整体尺度不大又为厅堂式,同时普贤阁在整个善化寺中与轴线对面的文殊阁地位崇高,若按《法式》下檐五铺作,平座四铺作或五铺作,上檐四铺作,规格不甚合适。整体铺作层在外观上呈越往上檐越隆重之感。

铺作分布铺作,从早期仅置于柱头满足挑檐的需求,发展到宋代《法式》对补间铺作极为重视:“当心间须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及梢间各用一朵,其铺作分布令远近皆匀。”从总体布局来看,普贤阁正立面三层斗栱皆采用单补间,尽管当心间面宽教尽间宽一倍,但是仍只放一朵补间斗栱。侧立面由于上下两层开间数不同,导致下檐和平座层的双补间到二层变成单补间,虽然斗栱间距不匀,但是上下对位,仍旧不显凌乱。另外,《法式》也有规定:“或间广不匀,即每补间铺作一朵,不得过一尺”,“可以理解为补间铺作中到中的距离之递减幅度不得过一尺”。比较此规定,普贤阁仅面广三间且单补间,以上说的递减幅度也无从讨论了。值得注意的是,上檐当心间补间铺作出斜华栱两缝,使得单补间一朵尺寸变大,不可能放置双补间,这是金代盛行的斜华栱做法的体现。这致使下檐为了对应上檐也仅用单补间。

以上对铺作的分析表明,普贤阁上檐显得比下檐更加隆重和复杂。普贤阁建于《法式》颁布近200年后的金代,虽然受《法式》影响深远,但仍旧必须受到其建筑样式和当时建筑技术和风格的制约。究其原因也许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普贤阁虽为楼阁建筑,但是仅二层,不必像应县木塔随着楼层的增加通过平面的退入与铺作的减小来强调层层缩进的高耸形象,这一点与蓟县观音阁相似;二是普贤阁带有强烈的金代建筑特色,以梁头栱出和斜栱的运用为标志的时代特色使得建筑不可能完全按照《法式》的规定来处理所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