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英语课堂纠错行为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英语课堂纠错行为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错误,不同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处理方式也截然不同。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纠错方面存在两个问题:学生错误原因未能厘清,纠错时机把握不当。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来分析教师在课堂纠错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引起一线小学英语教师的注意。

【关键词】错误 小学英语 课堂纠错

一、引言

课堂是小学生接触英语的最主要渠道,教师在课堂上的纠错行为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不恰当的纠错行为会对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小学英语教师往往不能容忍学生的错误,基本是有错必纠,甚至不分时机。纠正学生的错误是教师的职责。但是在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前,教师需要考虑清楚这个错误是否需要纠正以及需要纠正的原因。

二、案例呈现与分析

1.案例呈现。在小学六年级的“the future”一节课中,出现了一个教学片段。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本课生单词的掌握和功能句What will... be in the future?的操练与运用。在语言输出阶段,教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接着提问学生:What’s Mike’s dream? What will he be in the future?。学生A举手作答:“I will be...”,教师打断:“Mike will be...”,学生A稍显紧张,继续回答:“Mike will be a teacher.” 教师反问:“Mike will be a teacher?” 并示意其他同学作答,学生B举手回答:“Mike will be an engineer.”教师很满意,向学生B竖起了大拇指,并示意其坐下,学生A也顺势坐下了,看起来非常失落。仔细分析这个片段,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2.案例分析

(1)错误的背后。导致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十分复杂,语言教学史上也有很多错误分类的方法。根据学生语言学习错误的来源,英语教学界一般将产生错误的原因归结为:语际干扰(即母语及母语文化的干扰)、语内干扰(如过度概括错误、过度简化错误等)、非语言因素干扰(如紧张、不安等心理因素,嘈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误导错误等。

在以上案例中,学生A犯了两次错,第一次是在人称的使用方面出现了混乱。结合具体的课堂实际可以发现,教师让学生看视频前,一直在提问他们:“what’s your dream? What will you be in the future?” 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增强学生对该功能句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一语言现象过分强调,会使学生将这一知识点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学生A可能还未从刚才的情境中转换过来,所以人称使用错乱,还是以“I”来作答,犯错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误导错误,由于前面教师的“误导”(一直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来进行回答),学生就形成了定势思维,一时间难以转换。第二次犯错原因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以归结为语内干扰,学生A可能真的没看清楚视频的内容,视频中第二个主人公的梦想是做一名教师,学生A将Mike的梦想和她的梦想相混淆,才造成了这样的错误;第二种可能可以归结为非语言因素的干扰,学生A由于前一次的教师纠错造成了情绪的紧张,因而在语言输出时出现了混乱。

通过教师的两次纠错行为可以发现,该教师并未意识到学生犯错的深层次原因,也未能正确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生成,只是进行表面的纠错,甚至不考虑学生的感受,这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应当相信,学生的任何“错误”都有其合理性,学生所犯的错误背后都有其一定的原因,教师如果能正确指出其中的原因,更能够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地利用学生的错误。

(2)纠错的时机问题。关于学生的错误该不该立即纠正的问题一直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犯了错应该立即纠正,这有利于其在以后的情境中不犯类似的错误,该观点借鉴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所强调的刺激―反应―强化的原则,这种方法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心理语言学认为,学生对一种外语从毫无所知到最后学会使用这种语言,要经历漫长的内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充满着各种错误。因此,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在用外语进行交流时,成功性比准确性更加重要。这就说明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语言的可理解性是置于突出位置的,这是交流双方能够进行下去的前提。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还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过多地强调准确性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矫枉过正的后果。

在观察中发现,学生A在第一次回答问题被教师打断时,非常紧张,很明显情绪受到了影响。教师纠错时机把握不当,学生还没有完整输出时就打断,这对于学生的情感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可能就不愿意开口讲话,这对于其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Krashen指出,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intake)。由此说明:即使学习者获得了大量的、合适的信息输入,并不等于他们就能掌握目的语。情感因素中焦虑、自信、动机直接影响着输入的信息到达语言习得机制。教师过早纠错,会让学生感到焦虑,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机。

三、对教师课堂纠错行为的相关建议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应该持宽容的态度,在不影响正常交际的情况下,对一些形式上的错误尽量不要去纠正。同时,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应该设身处地的考虑其犯错的原因,合理把握纠错的时机,在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完整地说出来之后再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纠错。语言习得的一般模式是输入输入过滤有效输入输出过滤输出。学习者理解、记忆输入的外部信息,将语言进行内部加工,内化了的信息即为有效输入。学习者反复操练、运用语言即为输出,他们将潜在的语言知识进行加工外化,从而完成最终的习得。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习者对英语由不熟悉到熟悉,由不熟练到熟练。外部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重大,对学习者语言的输入、输出都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习者的心智发展不是很成熟,更容易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以上案例中,当学生A第一次犯错,以“I”第一人称回答时,教师应耐心地等待其将答案说完整,然后再进行纠正。教师可以说:“your dream is very good,and how about Mike? What is his dream?” 这样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并能理解教师的意思。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该打断,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说,再通过合适的话语将学生引导到自己的话题上来。但是很多教师无法做到这一点,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当学生A第二次犯错时,教师用反问的语气重复学生A的答案后并没有给予机会让其自己纠正,而是直接让其他同学作答,其效果反倒不好,会打消学生A的积极性。通过反问、引导进行间接纠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这种方式比直接纠错委婉一点,更能够保护学生的情感。在该案例中,教师在反问“Mike will be a teacher?”之后,可以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A进行思考作答,如果学生A实在回答不出来或者答案再次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同学进行回答:“He needs your help,who can help him?” 在问题回答结束后,教师应该对学生A也进行一定的鼓励。

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喜欢追求语言的正确性、准确性乃至流利性,但是这却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从接触一门语言到熟练掌握,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更需要的是教师的鼓励与肯定。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纠错行为与学生的心理发展、英语水平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王鉴棋,詹元灵.第二语言习得一般路径的构建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2012(01):106-112.

[2]孟冬梅.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