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红枣产业是陕北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但目前红枣产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品种混乱、防疫困难、管理落后、市场化滞后、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红枣产业的发展。本文针对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因地制宜、科学管理、立足市场、完善协会机制、树立品牌意识等措施来促进红枣产业的科学化发展。

Abstract: The jujube industry is one of the leading industries in Shanbei agriculture industry, but there are many limitations in jujube industry, such as varieties of confusion, difficulty in disease control, management backward, marketization backward, weak brand awareness and so on, which have serious impact on jujube industr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jujube industry,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scientific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market, improving the association mechanism, establishing brand awareness and other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jujube industry.

关键词:陕北红枣;红枣产业;存在问题;对策

Key words: Shanbei jujube;jujube industry;problem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25-02

0引言

枣树是我国最具民族代表性的果树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它就与桃、杏、李、栗并称为我国的“五果”。目前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的开展,作为陕北地区特殊资源优势的红枣产业出现了迅猛发展的新势头,红枣产业从面积、产量、栽培管理、果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系统,但发展现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和探析。

1陕北红枣产业的基本状况

陕北位于陕西省北部包括延安、榆林两市的25个县区,总土地面积8.04万平方米。它地处黄土高原,一般海拔800~1500米,土地类型分为风沙地类和丘陵沟壑地类,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公尺,且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该区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降水量约49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约2700小时左右,日照百分率为60%[1]。这些气候土壤条件使枣树的生长、光能资源非常丰富,是红枣的理想适生地。早在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述:“旱涝之地,不任耕稼者,历落种枣,则任矣”,这里无论山区、丘陵、平原、河滩、碱地,都是枣树的家园。

陕北红枣是驰名中外的陕西传统名优特产之一,其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泽鲜红,水分较少,贮藏期长,品质优良,真乃“味夺石蜜甜偏永,红迈朱樱色莫论”,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红枣,被誉为“木本粮食”。红枣平均单重12.6克,大者达35克,鲜枣含可溶性糖43.48%,还原性糖40.82%,蔗糖2.53%,核肉比为0.5∶2.5,好果率达90%以上,在《中国枣树志》审定会上,陕北大红枣享有很高的评价[2]。该枣营养成分相当丰富,故有“活维生素丸”之称,北京《同仁堂志》中有“佳州大红枣,入药医百病”的记载,民间流传的谚语说:“一日三枣,一辈不老。

1.1红枣基地初步建成,逐渐趋向规模化枣树是陕北地区最优的生态经济树种,在退耕还林和有机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党和政府的指导,枣园面积已发展到上百万亩,挂果面积几十万亩,已建成有榆林万亩枣园产区,延安万亩枣园产区,正常年份能产鲜枣几万吨。榆林黄河沿岸到大理河、无定河流域,更是枣林棋布,片带相连,沿黄河形成了长约347.5公里,宽约10公里的红枣绿色林带[3]。

1.2 加工业逐步兴起,企业建设初显成效枣区政府注重枣产品的深层加工与开发,鼓励国有、集体、个体、股份、合资等多种形式发展红枣加工。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广大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枣区开始建起大批红枣烤炉,且少数红枣在包装上改变了过去大麻袋式的传统习惯。自有“中国红枣之乡”的清涧县和延川县,涌现出了巨鹰集团公司、兰花花枣业公司、北方饮料公司、红海枣业有限公司、巨金枣业食品责任有限公司、永州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益康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红枣经销加工企业[4],促进了陕北红枣产业的快速发展。

1.3 销售网络不断扩大,形成辐射式发展为了拓宽红枣销路,枣区各级政府强化红枣营销市场和队伍建设,目前已建成清涧、佳县、吴堡、延川四个红枣批发市场,有30多个流通企业经销红枣,同时众多农民投身于红枣转运购销环节,在全国大中城市设销售网点数个,投放于国内外市场年购销量万吨左右,主要销往北京、西安、四川、新疆和东北等地,部分加工产品出口到日本、香港和东南亚等地[5]。

1.4 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枣农生活得到改善通过对红枣产业的开发,红枣种植区域经济面貌明显改善。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部分枣园种植区开始硬化道路,不少村落开展了饮用自来水工程,许多农户用上了互联网通讯设备;二是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枣区群众住房宽敞,家用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三是增加了就业岗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专门从事红枣产业的种植和加工,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调配;四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进入枣区房前屋后,山山洼洼,沟沟岔岔,到处都是枣树片带相连,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形成了一幅天然美的画卷。

2陕北红枣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枣区干旱缺水,基础设施落后陕北地区干旱少雨,尤为春旱发生频率高,建园栽植成活率难以提高,长期徘徊在30%~50%,需2~3年补植才能成园。大多数枣园没有健全的生产道路,且缺乏灌溉设施设备,严重制约了大量肥、水的投入和产品的外运,额外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将近90%以上的枣园没有灌溉条件,制约了新品种、高密度、集约化管理的枣园建设,同时也影响了老枣园的产量和质量,仅此制约因素使红枣产量降低约30%[6],枣区年均减少收入上亿元。

2.2 枣园品种混乱,新品种更新速度慢该区红枣品种混杂、良莠不齐,各县呈现“小而全”的生产结构。其一,重视数量,忽视质量。一是缺乏园区规划,零星栽植,不便于日后管理;二是苗木质量差,成活率和保存率较低;三是不管品种优劣,有苗就栽,造成品种混杂。其二,品种结构不合理,发展鲜食品种居多。一是在发展鲜食品种时一哄而上。由于对红枣的保鲜问题尚未很好解决,鲜枣在常温下的保存期又十分有限,经常出现因卖不出而烂掉的问题;二是在没有加工能力的情况下,大量发展加工型品种。三是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枣果上市过于集中又进一步加剧了卖果难的被动局面。其三,建园方式单一,限制了红枣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目前,陕北地区在栽植红枣时多采用枣粮间作的方式,此方式虽有其优点,但与矮化密植、集约化经营的栽培方式相比,经济效益较低。

2.3 枣树抗御灾害能力差,防疫困难春季病虫为害,夏季落花落果,秋季遇雨裂果霉烂是红枣生产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严重制约着红枣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其中又以枣疯病、红枣缩果病、裂果病和绿盲椿蟓、食心虫等难以防治的重大病虫害的危害地区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致使红枣丰产不丰收、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伤农民种枣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红枣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发展滞后当下陕北地区红枣加工虽有发展,但仍停留在低水平的初级加工阶段,规模小,工艺简单,科技含量低,红枣企业带动作用后劲不足。同时市场化滞后,销售网点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路边门市,其规模较小,装修简陋;二是路边摊点,其冬枣是主要的销售形式,基本都是三轮车载着十几箱产品或者直接摆放在路边地点销售,条件极不规范,且包装简陋,有的甚至堆放在地上,用大塑料袋包装销售给顾客。红枣宣传走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模式,大多数靠消费者的口碑宣传,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现代营销意识,没有形成品牌知名度。同时由于没有严格的标准等级,没有统一的规格、色泽、果形等,比如,延川县执行的是《延川红枣国家标准》,佳县实施的是国家有机产品标准,有的县甚至是盲目种植、无标准化生产,因此,造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市场混乱,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在市场建设和营销方面,专业市场建设进展缓慢,没有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的营销网络,红枣大多以原料出售,市场优势还没有稳定形成,难以跻身国内外大市场。

3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的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兴枣富民为目标,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具体工作中应以开拓市场为出路,做强企业为动力,改造农民为基础,完善政策为保障,先行科技为关键,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走具有地方特色的“一村一品”的红枣产业化路子,全力谋划红枣产业和谐新格局。

3.1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陕北区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许多宜枣荒山坡均需采取工程措施才能达到高标准建园要求。要继续推广蓄水保墒的工程措施,坡洼地栽植枣树要修成水平梯田或水平带,土石山区要垒石造田,平川上要深翻改土,以有利于采收,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枣树生长。其一,根据不同枣树品种生长发育特性和特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选择适宜的品种,搞好跨县域布局。枣树生长周期较长,在分区过程中,要注重其宏观结构的合理性。其二,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加工能力等,对红枣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突出名、特、优、新品种。城市近郊、交通便利、肥水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发展鲜食品种为主;丘陵、山区、盐碱地和沙漠地应以干制品种为主;居民庭院可发展观赏品种。其三,稳定农民土地使用权,调动农民发展红枣的积极性,要对林地权属已经清楚的枣园发放林权证,真正做到定林权,稳人心,谁栽谁拥有,谁经营谁享受的措施。

3.2 全面推广科技种植,培育优质红枣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切实把红枣产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培育优质枣苗上。把新园建设与低产劣质老枣园改造结合起来,因树制宜,采取改土肥田、加密补稀、高接换头、整形修剪、保花保果、品种改良、施专用肥、科学防治病虫害等综合管理技术措施。各枣区应建立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为当地品种改良提供苗木和接穗,对老枣园采取高接换头,改良品种,对新建枣园应当根据不同用途和土地条件,选择适生、抗性强,高产优质。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带动下,强化优质高产红枣无公害产品,大力发展有机红枣种植,瞄准市场销售前景好的品种,在发展优良晚熟制干枣品种的同时,引进培育鲜食、制干鲜食兼用品种。

3.3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完善红枣流通机制大力扶持红枣龙头企业,普及初级加工以工业化发展的思路引领红枣产业化经济,使红枣产业从以农业形态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形态为主。各级党政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调动全社会参与红枣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为企业搭建一个健康发展的平台。注重总结近几年各地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投身到红枣产业发展上来,为红枣产业的大发展奠定基础。实行名企联合入股组建陕北红枣有限责任公司,将分散运作的红枣种植业、采收处理与储藏加工业、相关的科技服务和营销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红枣资源,合理配置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整合红枣品牌。在跨区域发展中通过组建跨区域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推动公司一体化,一方面有利于发挥红枣产业分工深化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有效的打破条块分割,进一步推动资源、生产要素在地区间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消除地区间、行业间企业联合的障碍。企业集团通过跨地区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实现规模扩张,逐步形成红枣产业规模经济,增强综合经济能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着力提高优果率、转化率、出口率和交易诚信度。同时疏通红枣流通渠道,通过红枣“绿色通道”快速办理各种流通手续,减少流通障碍,为红枣的外运提供一个快捷、安全的流通环境。

3.4 强化红枣深加工,推动产品多元化深加工是促进红枣产品增值的重要措施,因为深加工链条是一个增值链条,这个链条越长,产品增值可能性越大。陕北地区有着上千年的红枣栽培历史,红枣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今后应在不断挖掘红枣传统加工工艺的同时,依靠现代科技不断研发新产品,实现红枣产品的差异化,瞄准大市场,打造红枣食用、药用、营养、保健一体化果品。好的产品需要有好的包装,这样可以无形中提升产品的档次。我们应当改变红枣产品过去采用“粗放型”包装甚至没有包装的状况,生产出方便、安全、卫生、易于保鲜的新包装产品。另外,产品的包装不仅具有保持产品品质的作用,更是产品、企业甚至产地的特色文化符号,因此陕北红枣的包装上应注重体现陕北的特色文化,做到在包装上宣传产品。

3.5 创建网络服务平台,树立品牌意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把网络信息服务渗透到红枣产业的各个环节和相关领域,搭建起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基地与市场之间、区域内与区域外相对接的“信息桥”,从而使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步入现代信息化轨道,促进红枣产业现化进程,通过网上展销等活动的推荐,搞好企业宣传,增强信息交流,提升品牌知名度。品牌是商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应该切实帮助枣农树立正确的营销观点,枣品销售要严格分级,全面打造红枣产品的内在品质,使生产出符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消费群体需求的新产品,在标准化基础上树立大品牌,创民族品牌,国际品牌以开拓国内外市场。发挥陕北独特的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红枣生产基地的改造、建设与升级,实现产业优化,不断建立一支红枣产品经济人才队伍,做到把客商引进陕北,把市场引进陕北,真正使陕北的红枣产品走向全国、全世界,成为中国红枣产业中的领头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红枣产业逐步成为陕北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从种植、管理、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不断形成以红枣产业为龙头的经济林和生态林,走一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今天迎接“十二五”规划的到来之际,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陕北红枣产业将在小康社会建设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学田,郑粉莉.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4,(04).

[2]杨世平,孙润广,陈国良,徐伟阳,王小勇.红枣中营养、药用有效成分多糖的分离与提纯及其鉴定[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3).

[3]原双进,王新栓.陕西省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05,(01).

[4]于海礁.榆林红枣产业发展前景探析[J].科技资讯,2007,(36).

[5]高均利,高焰.榆林市红枣产业发展途径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

[6]沈新元,李鸿德,薛维堂,陈国欣,寇艳玲.陕北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