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借一双慧眼,相看两不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借一双慧眼,相看两不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是小说常见的叙述方式,如何取舍、融合这是写作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文学创作中学会鉴赏并运用多视角艺术及视觉转换的技巧可以丰富并开拓文章的阅读维度。本文通过分析高中语文教材《红楼梦》选文《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曹雪芹如何运用主要人物的有限视角向读者展现特有的艺术世界,同时通过其他人物的视角互文互现、相互映衬补充,从而完成小说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

视觉转换 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多视角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当我们品评着卞之琳的这首小诗的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之中时,我们更惊叹于作者神奇而灵活的庄周迷蝴蝶式的“视觉转换”式的写作艺术。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曹雪芹非常擅长“多角度”“多视觉”的视觉转换艺术的使用,作者同时使用了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两种叙事及描写方法。全知视角一般是在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统作家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而有限视角一般指小说叙述角度的一种,相对于全知式视角而存在,在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出现。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但是这种叙事视角真实、独特而又充满个性。在《林黛玉进贾府》文本中也多次出现“只见”“所见”“忽见”“又见”等视觉词汇。而且中间视觉、场景多次转换,不断地推进情节的进展,在情节进展中展开了主要人物的性格描写。就如同百道溪流时分时合地顺着一个方向蜿蜒流泻,只见奔流而不见生硬、中断或牵合之处。

首先本文以林黛玉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示了贾府豪华的环境、奢侈的生活、森严的等级礼法,传神的描绘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恰恰又与全书“借一月而照万川”的结构非常相似。黛玉如水般的两轮弯月却照彻了整个贾府。

林黛玉是一个细腻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正因如此这个寄人篱下又心高气傲的她,进入贾府后才会用嘴少用眼多,也才使作者能够借这双俊眼、慧眼详细地描写了贾府的环境人情。从林黛玉的眼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简笔略写的宁国府、泼墨淋漓的荣国府,在王夫人的卧室中那诸多“半旧”而豪华的摆设,相反却让我们看到了百年望族和世禄之家。

同时通过黛玉这个同龄人的少女的眼睛,寥寥几笔我们便迅速地认识了温柔的迎春、精干的探春和柔弱的惜春。从黛玉的视觉角度我们也看到的 王熙凤的机敏诙谐、泼辣豪爽,“外作贤良,内藏奸滑”。可以说王熙凤是一个充满活力,既使人觉得可憎可惧,又有时使人感到可亲可近的人物形象。王熙凤说话张张扬扬,虚情假意,难怪林黛玉纳罕,觉得此人“放诞无礼”。然而这“放诞无礼”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虽然黛玉出场最早,但她却不是一下就站在舞台中心,而是从远远的一个角落,通过不断转换视觉,一步步移近,直到宝玉眼中才第一次全身亮相。

作者通过贾府其他人物的眼睛分共分三次描述黛玉肖像,逐层点染,至宝玉眼中,黛玉之美方展露无遗。众人视觉中的黛玉虽病体怯弱,美丽却自然展现,言谈举止不俗。王熙凤携黛玉之手.仔细打量得出如下结论:标致无双.实如嫡孙。虽极为概括、客套,却也道出黛玉之美。独宝玉眼中之黛玉美得与众不同,美到了极致,美出了特色。

“两弯似蹙非蹙I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关注更为清纯:不谈服饰,不谈装扮,而首先是眼睛:眉毛似蹙非蹙,眼神似喜非喜;其次是整体的气质修养:可谓兰心蕙质。宝玉眼中折射出黛玉的气韵神情:“I烟眉”,清爽、淡雅、秀美;“含情日”闪着性灵之光;“愁、娇、泪”既状其容貌特征,又合其凄苦身世,更暗示其悲剧命运,使人顿生爱怜之情:“眉尖若蹙”四字也预示了黛玉结局:长悲何能却病?怯弱安得永年?正如脂砚斋透辟的点评:“不写衣裙装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宝玉双目不仅锁定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的外貌神态,更仿佛洞悉了她的内心世界。

贾府众人是没有眼力欣赏林黛玉的高雅清纯――有且只有多情的贾宝玉才能够慧眼识芳心。双方都看出了对方满眼是情。在林黛玉眼里,贾宝玉“目如秋波,转盼多情”;在贾宝玉眼里,林黛玉“泪光点点,似喜非喜含情目”。但是虽然宝黛心智早慧,作者却明言宝玉才七八岁,黛玉还小一岁,可知是天生默契、一见如故,众人皆怜黛玉美中不足之病,独宝玉发现天仙般出众的魅力,不在艳丽。因为懂得天然灵性之秀美,所以宝黛成了尘世的唯一知己。

如果说与贾母相见时,我们从黛玉眼中看到了亲情,与王熙凤见面时从黛玉的眼中我们看到了交情和矫情,那么与宝玉相遇时我们从两人的眼中都看到的便是朦胧的“一见钟情”。

当然类似的视觉转换在《红楼梦》其它章节屡见不鲜,如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便和《林黛玉进贾府》相映成趣。从一个社会底层人物眼中来观察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引起了她的强烈感受和对比,细致地把一个村野老婆婆眼中独特的观察感受直接传达出来。这样便使作者、读者既能以富者、雅者又能从穷者、俗者的心目看富者,也一箭双雕。这种用女性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女性的命运关照文明的程度,正是曹公的视觉独到之处。女儿被看作是天地间的灵气所钟,是生命的精华;而男人是渣滓浊沫,是与女儿悲剧相对立的悲剧制造者,这是以贾宝玉独特的观察为分界线的,这也是曹雪芹对人生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当然除了使用特殊的人物视觉转换以外,曹雪芹还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视角,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曹雪芹用自己的慧眼让读者迷恋于他所创造的三维和四维空间。

走近“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黛玉,走进百年望族的贾府,走近“一把辛酸泪”的曹雪芹,蓦然回首仿佛我们就生活在其中,突然间他们又离我们那么遥远,但这又何妨,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们相看两不厌,只是谁解其中味。

【参考文献】

【1】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浓妆淡抹各相宜──王熙凤、林黛玉肖像描写比较谈.名作欣赏,1996(3)

【5】阅读与鉴赏:高中,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