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高职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属性,其教育是在遵循普通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其课堂教学应有相应的特色和要求。在课堂理论讲授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对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高专;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
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规律及特点,是任何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不少教师恰恰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深入了解,而是随便采用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于是产生了课堂教学外在有余、内在不足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将表层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技巧的训练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依靠大量讲解和重复训练的教学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在于,深入而准确地揭示课堂条件下学生有效学习的根本机制,以提升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自觉性与实践合理性。
1 影响课堂教学成效的因素
1.1 学生存在的问题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受教者,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但是,当代大学生个性与自我意识较强,受社会自由环境的熏陶,形成了自由散漫的特性,不习惯大学中被管理的生活,没有形成主动学习习惯,结果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更有甚者逃避学习。
1.2 教师存在的问题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些教师盲目追求错误的价值观--注重科学研究而忽略教学本质。有些教师缺乏责任心,在课堂教授活动中只教不管,从而形成“放羊式”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一言一行反映着自我形象素质与职业道德,从根本上说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各方面的发挥决定着教学成效。
1.3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目前,高校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重复设置或缺失、课程设置与实践严重脱轨等现象。过多的课程重复设置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而课程设置缺失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健全。课程设置与实践的脱轨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严重影响教学成效。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有效实施对于提高大学教学成效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如何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应引起高校重视。
1.4 探索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不够对课堂的影响
学习活动除了必须遵循心理的一般规律以外,更应遵循学习心理的特殊规律。例如,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制约以及学习迁移等,就可以看作学习心理的两条规律。在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中,各自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规律。只有对学习过程中的特殊心理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索,并得出某些合乎科学的结论,才能建立真正科学的学习心理学,从而帮助人们提高学习质量。很显然我们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1]
2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对策
2.1 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
因此,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是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目标一旦确立,学习者在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让学生们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我们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2.2 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们应该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作为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作为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线索的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作为合作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愿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合作,敢于冒风险去开拓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
2.3 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学生主动建构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因为在学习者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习者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时甚至要写出书面的提纲。这些环节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必要环节,教师必须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这样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才会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上的便利。这里的空间主要是指学生座位的安排。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是插秧式地编排座位,每个学生被安排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努力去理解黑板、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和材料,这使得学习常常被视为孤立、个体化、相互存在竞争的活动。如果我们把学生们编排成一些工作小组,从空间上给予一定的调整,学生们会十分乐于彼此进行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自己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现代的教学观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在促进学生获得对学科积极体验的重要性和引导作用。因而这种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
参考文献
[1]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