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后藏的民间手工艺瑰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藏的民间手工艺瑰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拉孜藏刀

藏族平时几乎人人都佩戴腰刀,藏刀兼有生活、生产、自卫、装饰几种效用,据说已有1000多年的生产历史。藏刀的做工讲究,刀身用钢材锻造,刀柄用牛角或硬质木料加工而成。藏刀分长刀、短刀和小刀三种,长刀最长的有1米左右,藏语称“巴当末”,短刀约40厘米,小刀则仅有十几厘米,藏语叫“结刺”。藏刀的刀鞘,有木质、铜质的,也有铁质或银皮镶包的,刀鞘上常刻有龙、凤、虎、狮和花卉等图案,有的图案上还点缀着宝石、玛瑙等贵重物品。

拉孜藏刀是藏刀九大系列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拉孜藏刀钢质优良,工艺考究、刀刃锋利、刻工精细、造型简洁,具有打火、磨刀、耐用、强磁性等11种功效。拉孜藏刀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难以用文字表述。这些手工业技艺是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很难被现代技术所替代,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它里面蕴涵的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拉孜藏刀从开始的选材到冶炼、打制加工以及成刀,繁多的工序全由手工完成。虽然历来许多人对它赞不绝口,但有关拉孜藏刀加工工艺的记载却很少由于藏族传统上对铁匠一类的行业有不少偏见,使拉孜藏刀的生产技艺长期以来全靠师徒传承,子孙相传。如今虽然有关藏刀的工艺流程已见不少著作,但真正的拉孜藏刀加工绝技,是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及感觉才能掌握。

旧时拉孜有许多人以打制藏刀为生世代相传到今天,延续了许多代传承人,十世班禅大师生前来这里视察,对拉孜藏刀的生产寄予很高的期望。人们常说日喀则拉孜和南木林的藏刀是藏刀的代表。拉孜和南木林都地处日喀则境内的西南部,雅鲁藏布江上游,这里高海拔、多矿藏,匠人们打制的藏刀注重刀刃的钢火,讲究刀的实用性,从鞘到柄几乎全部使用金属。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在刀的打制程序上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定式,比如在淬火时,利用日喀则特有的酥油、羚羊血和藏青果等,经反复锻打而成。因而,拉孜藏刀在全藏有“锋利”的美名。刀的鞘、把一般不镶珠宝,要么是铁,要么是银,有的也会在上面缕刻一些吉祥图案。拉孜生产的藏刀,历史悠久,样式美观,淬火适中,再配上精致、贵重的刀鞘,雕着龙、凤、虎、狮和锦花图案,异常美观、抢眼,令人爱不释手。

拉孜藏刀传人

在拉孜有许多制作藏刀的人家,其中以普达瓦制作的藏刀最为有名。普达瓦师傅家住拉孜镇拉孜村,这个村子的东北边是贡达布自然村,这儿有传说中的“罗布岗寺”,据说加工藏刀第一人、藏刀之神汤木确多拉巴就居住在这里,当年,他加工的藏刀非常锋利,做完之后要用牛皮缠三道,否则担心刀气伤人。100多年前,江孜抗英时由于武器紧缺,曾从拉孜调运战刀和兵器,普达瓦的先人就是其中的制作人。

普达瓦今年52岁,4口之家,他家以民族手工业加工为主,制作金银铜器、农具,但主要做藏刀。他家的制作工艺,至少传了5、6代,他加工的藏刀刀身都是用上等钢材打制,要经过淬火、锻炼、打磨、上光等十几道工序。日喀则有一个说法,上好的藏刀是汤东杰布建桥的铁链打造的。普达瓦说:一把藏刀刀刃锋利与否,关键是看淬火的技术到不到家,火大了刀容易断,火小了刀口软,同样的工序,出来的刀可大不一样。普达瓦还开创了雕花工艺,此后他的藏刀销量大增,雕花工艺也迅速传到了相邻县,成为藏刀工艺新的风格。

普达瓦的妻子在家里编织氆氇,一个女儿因眼盲在拉萨的盲童村,曾经参加了北京市盲人按摩阳光工程扶贫班的开班典礼,家里挂着她在天安门的留影,另一个女儿现在上初中,因为制作手工艺品和编织氆氇,普达瓦一家的日子,比周围的邻居好得多。

藏刀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现如今到日喀则和临近的阿里旅游观光的人日益增多,藏刀作为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和馈赠礼品,深受大家的喜爱。但目前,拉孜藏刀的生产依然处于手工作坊阶段,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抢救传统的锻造技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不断扩大生产量,形成规模,是拉孜藏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世界名毯江孜卡垫

卡垫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藏族通常把小于18平方尺的地毯叫卡垫,江孜卡垫的生产历史悠久它主要由藏系绵羊毛为原料,有纤维长软硬度适中、弹性强的优点,卡垫的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属于仿古地毯,与波斯地毯、土耳其地毯合称为世界三大名地毯。

卡垫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覆盖在上面的垫子”。卡垫的规格一般是长方形的,生产和销售时,都以一对为单位,很少按条生产和销售,消费者也多成对购买。卡垫的种类很多,以编织工艺不同,分为仲丝、尺不戒、汪丹仲丝等种类;以用途不同,又分为卡垫、地毯、靠背、方垫、座垫、马鞍垫等。

卡垫是在藏族传统编织工艺“汪丹伸丝”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起来的,它的穿杆结扣法,在全国乃至世界地毯织造技术中都是一个独特的创举,至今仍未失其独树一帜的地位,其织法,色彩以及纹样方面,也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和地区特点。

由于气候关系,日喀则历史上很少种植棉麻,而是以本地区盛产的羊毛来制作各种衣料及部分生活用品。仲丝的编制技术,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公元11世纪初前后,后藏年楚河中游地区就已经生产仲丝,并在集市上与其它地区进行产品交换或交易。在后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娘”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白朗县汪丹乡,一直都是生产仲丝的中心,这里生产的伸丝就叫“汪丹伸丝”。在仲丝出现以前,就已经有了一种直扣无结、形如藏被的“尺不戒”。“尺不戒”之前又有一种叫“溜”的毛织物,这种织物很早就已经有了。

仲丝生产到了近代,中心由原来的白朗汪丹转移到了江孜。据说当时江孜县城半数以上的人,都从事仲丝生产,地方政府在江孜还开办了仲丝作坊,最好的仲丝艺人也都出在江孜。著名编织大师索朗多杰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曾被封为五品官掌管全藏的伸丝行业。据说,现在仍陈列在罗布林卡的新宫里的十三世达赖土登加措腰间挂的盛圣水瓶的小口袋和他床上的双龙靠垫,都是索朗多杰亲手织造的仲丝。从这个时期起,江孜的伸丝织造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日喀则,一般的藏族家庭都有客房内沿墙一圈或者沿两面、三面墙摆成直角的木制藏床,上面垫上用各种毛或草絮装成的基垫,卡垫就铺陈在基垫上,垫子的前面安放一张方桌是供家人或客人围坐吃饭、喝茶所用,晚上大家都可以去选择适当的垫子睡觉。所以,基垫也可以看作是庥,垫上的卡垫也可以认为是床单。如果垫上有靠背,靠背上一般也有一条与床上卡垫规格一致的靠背毯,藏语称为“娘郭”。夏天过林卡或外出时,卡垫就直接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