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宝应范水镇出土的清代银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宝应范水镇出土的清代银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苏北宝应县城沿大运河南下约20公里,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范水镇。范水镇肇源于汉末,始建于唐,后又重建于明初。明清运河繁忙的漕运必经范水,其交通十分便利,商贾云集,经济发达,集镇规模不断增大,深厚的历史底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在范水镇附近的农田里出土两坛银元宝,计有八笏,除二笏收藏于今宝应博物馆外,其余六笏均由南京博物院征集。经测定,这八笏银锭共重14955克,平均每笏重约1869.37克。其形制可分为两类:一类呈正方形,四周边缘上翘,尤其四角凸起更为明显,但中部内凹较平整,文字镌印在内凹处平面上。宝应收藏的一笏长9.7厘米,宽8厘米,高4.4厘米。文字右行“咸丰年”,左行“匠聚春”,上为“鄱阳县”三字。另一类银锭为椭圆形,四周边缘上翘,两头特高,底部圆弧,呈元宝式。锭的上面中部亦为内凹平整,同样为镌印的文字。长10.5 厘米,宽7.5 厘米,高6.2厘米。文字“道光年五月”分列左右,上为“长沙府”,下为“钱公慎”。这些银锭有重量注明的,都镌刻“伍拾两”,其未注明者,实际重量也为五十两。文字镌刻的顺序和位置,均从上而下,自右向左,都以年号领先,匠人刻在最后或下端,铸造地点则刻在中部上端,字迹刻划非常清晰。因这些银锭都刻有文字,特别是注明了时代、地点、重量,这对我国古代货币史和度量衡史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银锭是我国古代金属铸币中的一种特有形式,用银铸作锭形,故名。锭,亦有写作“铤”或称为“银元宝”者,多因形状不同而异。“锭”系指块状而言,而“铤”则为条扑形物,“元宝”则指中间隆起、两端上翘如“山”字形的。古代“锭”“铤”通用,但实物证明唐代称“铤”者皆为条扑形,而宋代称“锭”者为亚腰形,到了元代始有“元宝”之称。范水出土的银锭不论椭圆形或方形,均称“宝银”或“马蹄银”,每锭重五十两。这批银锭,属乾隆年间二笏,咸丰年间三笏,道光年间二笏,同治年间一笏。此八笏清代银锭,除刻有具体年代、铸地外,每笏尚有工匠或店铺名。其地名有湖南、山西和江西三省。宝应收藏的两笏的铸地分别属湖南“长沙府”和江西“鄱阳县”。

责编边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