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简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对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前人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例如焦点理论、汉藏语系溯源理论的提出及对宾语前置句的发展变化的研究,对这一上古句型的认识不断深入,但同时有些问题还是悬而未决的,没有统一的定论,像宾语前置句的分类问题,尚没有一个达成共识的科学准确的分类。带“之”“是”的宾语前置句,“是”和“之”是复指宾语的代词还是结构助词,各家学说各抒己见,没有定论。本文主要综各家学说之所长,对宾语前置句的分类制定一个科学准确的分类标准,并简要概括宾语前置句存在的原因。由于作者的知识积累不够充足,难免出现错误与疏漏,希望老师和同学们不吝指正。
关键词: 宾语前置 上古汉语 分类 存在原因
\一、研究概述
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语音词汇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语法的变化比较小,而词序变化最小,汉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谓语之后,构成“主谓宾”的基本结构。但在上古时期的文献中,为了强调宾语,往往把宾语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我们把这类句子称作宾语前置句。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常有人称这一句型为特殊句型,但在上古汉语中,这种宾语前置却是一种常用的句式。
关于宾语前置句的研究,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全面且深入,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句的分类,溯源,发展变化,带“是”,“之”的宾语前置句的研究和单本文献中的宾语前置句研究。
由于宾语前置句的情况比较复杂,对其分类也有多种不同意见,以王力先生为代表的很多学者将“宾语前置句”分为四类①,有学者提出这种既按照句型分,又按照形式分的分类方法是不科学的,主张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分类。有学者主张按条件有无分,如张东寅的《宾语前置溯源》;有学者主张按形式分,如李禾范的《宾语前置刍议》;有学者主张按句型分,如路广在《古汉语宾语前置句和焦点理论》中按句型将其分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和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两大类。
关于宾语前置句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俞敏为代表的认为宾语前置句是远古时代汉语语序的残留,目前多数学者赞同这一观点,但仍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汉语在产生之初就是SOV的形式,一种是从汉语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溯源,但研究成果还较少。
关于带“是”“之”的宾语前置句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是”“之”是指示代词,复指前边的宾语,王力、郭锡良先生是其中代表;一种认为把“之”“是”看做是结构助词更有利于古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陈焕良。还有学者认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应看成结构助词,有的应看成是复指代词,朱振家是其代表人物。
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对宾语前置句作准确的分类,并从汉语自身的特点分析宾语前置句存在的原因。
二、宾语前置句的分类
只有先对宾语前置句有了科学统一的分类标准,我们才能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先对宾语前置句的分类作简单介绍。按照句型划分宾语前置句是科学的,但宾语前置句句型复杂灵活,而且在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进程是不平衡的,因此宾语前置的现象就古代汉语本身而言,也存在常例和特例,不可能将所有宾语前置句纳入到分类中,我们不妨在路广先生按句型分类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在分析宾语前置句时更加方便。
“句子按其语气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几种句型。这种句型内部还可以细分,如陈述句可以分为肯定句和否定句,疑问句中还可以再细分为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反问)两种,有疑而问又分为特指问,选择问,是非问。本文对宾语前置句的分类就是按照这种基本的句型划分的,我们发现宾语前置句仅出现于陈述句和疑问句中,而祈使句和感叹句则没有看到。”②
(一)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1.有疑而问
(1)疑问代词“谁”“何”“安”“奚”等作前置宾语。
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②既富矣,有何加焉?(《论语・子路》)
③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三》)
④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⑤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⑥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有时候动词前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时,同样需要前置,如最后两个例子。
(2)普通名词或普通代词(主要包括人称代词予,尔,吾等)作宾语前置。
⑦予岂汝威?《尚书・盘庚中》
⑧岂不谷是为?《左传・僖公四年》
⑨其是之谓乎?《左传・襄公四年》
⑩其必令尹之子是与?《左传・襄公十七年》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而前置的往往是疑问代词,其实也不尽然,有些句子中前置的并不是疑问代词,而是普通名词或普通代词,有的在名词或代词后用“是”或“之”复指,有的不用,这种情况也是我们不按照先前的分类,只说疑问代词前置作宾语的原因之一。
2.无疑而问
疑问句中的反问句有的因为同时具有疑问和否定两种因素,而确定无疑的会宾语前置,如在卜辞的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通常会放在动词之前,如:
{11}贞:方不我正?(郭若愚《殷契拾掇》1258(4))
{12}贞:帝不我(郭若愚,曾毅公,李学勤《殷墟文字缀合》125)
(二)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
1.肯定句的宾语前置
(1)肯定句中代词为前置宾语,其中较多的是指示代词“是”作前置宾语,也有的是“予”“之”“实”等。
{13}寡人是征……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14}维叶莫莫,是刈是获《诗经・葛覃》
{15}或之使《庄子・则阳》
(2)前置宾语不是代词的通常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惟(唯)+N+V(有的省V,有的不用“惟”字)
{16}予惟时命有申(《尚书・多士》)
{17}肆王惟德用《尚书・梓林》
不用“惟”字的有:
{18}呜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尚书・大诰》
{19}天若亡之,必令尹之子是与,君何舍焉?《左传・哀公十七年》
第二种,惟(唯)+N+之/是+V(有的时候不用“惟”)
{20}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尚书・牧誓》)
{21}古之圣王,惟此之慎。(《国语・周语》)
{22}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尚书・牧誓》)
{23}孤臣惟命是听。《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有的不用“惟”:
{24}君命之辱。(《左传・成公十六年》)
{25}戎狄之与邻。(《左传・昭公十五年》)
{26}故败是求。(《左传・僖公十五年》)
有的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等已凝结成四字格成语。
2.否定句宾语前置
(1)动词前有“不”“未”“毋”“无”“莫”否定词否定,前置宾语为代词的。
{27}居则曰,不无知也。(《论语・先进》)
{28}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29}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30}无我殄享(《尚书・康诰》)
{3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
(2)否定句中的前置宾语不是代词的,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32}城濮之役,晋无楚备,以败于。(《左传・昭公五年》)
否定句的宾语前置限制条件不是非常严格,也经常出现例外的情况,如:
{33}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黎》)
三、宾语前置句存在的原因
宾语前置句是仅存在于先秦文献中的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这种特殊是相对现代汉语而言的,在上古汉语中这种语法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关于宾语前置句存在的原因,许多学者都做出了自己的猜想。
王力先生认为情况可能是这样的:“代词作为宾语的时候,正常的位置就在动词的前边(像法语一样)。”③
随着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传入中国,有些学者试图从和汉语有亲属关系的藏语中探索宾语前置的来源,认为宾语前置可能是远古时代汉语语序的残留,如刑公畹根据藏缅语族中汗多语言是SOV语序推断,远古汉语语序也应当如此。俞敏先生也认为原始汉语跟藏语都保留汉藏母语的特点,止词在前,动词在后,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④。
目前关于汉藏语之间的关系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这不能说明宾语前置句来源于藏语,因为现存的古藏语文献资料跟汉语的文献资料相比比较晚,藏族只有第七八世纪的藏文资料,缅甸最早的文献是十二世纪的,汉藏语序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探索宾语前置句存在的原因,即从汉语本身特点出发研究宾语前置句的存在原因。宾语前置句的存在是和汉语的词汇发展特点和汉语语法特点分不开的。名词是先民创制最早最多的实词,同时在语言中使用最频繁,可以做主语、定语和宾语。随着语言的发展,名词的功能不断完善,可以做状语,还可以作动词,这就出现了句义不容易理解甚至产生歧义的语言现象,名词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它作前置宾语的可能性很小,而代词却不同。代词的产生相对来说较名词晚,它可以替代名词、词组和句子,却没有名词一样的语法功能,绝大多数不能作状语,不能活用,代词功能的单一性使得它作宾语前置的机会要大。
其次,因为汉语的主要语法手段是词序,人们为了突出表达的对象,加强表达的语气,所以变换基本次序,把宾语置于动词前。例如,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将“方城”“汉水”“虢”提到动词的前边,发挥了强调对象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说话者情绪之激动,感情之强烈。再试将宾语后置,“楚国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将灭虢”,就体会不出那种情绪的激愤和爱国热情了。
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汉语本身的特点两个角度入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宾语前置句存在的原因,目前在宾语前置句溯源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对宾语前置句的研究成果,并对宾语前置句的分类及溯源做了简单介绍,下面我们做个小结。我们按照句型的标准对宾语前置句做了分类(请参照上图),其次对宾语前置存在的原因进行了探索,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汉藏语系进行对比,这方面研究成果还不够全面,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另一方面从汉语本身特点进行溯源,主要是从词汇和汉语的语序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从汉语本身角度出发对我们研究宾语前置存在的原因,了解宾语前置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关于这四类分法可参看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部分(七)(八)(九)(十).中华书局,1992,第三版.
②这种分类方法参看了路广的《古汉语宾语前置和焦点理论》.载于南阳师范学报,2004(10).
③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4:198.
④俞敏.倒语探源[J].语言研究,1981(1).
参考文献:
[1]路广.古汉语宾语前置和焦点理论[J].南阳师范学报,2004(10).
[2]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2,第三版.
[3]李禾范.宾语前置刍议[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5).
[4]李海燕.古汉语宾语前置存在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J].语言研究,2011(3).
[5]张东寅.宾语前置溯源[J].烟台大学学报,1994(2).
[6]叶蜚声.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俞敏.俞敏语言学论文集[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