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东盟高技术行业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特征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东盟高技术行业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特征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作者通过对中国东盟的贸易结构及模式的研究,发现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模式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模式。2005年中国-东盟在HS1996,85类产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高达65%,这与垂直产业内贸易的理论也是不一致的。上述现象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的结果。

关键词:中国;东盟;垂直产业内贸易

作者简介:文争为(1974-),女,四川安岳人,博士研究生,重庆大学贸易及行政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3-0049-03 收稿日期:2007-03-19

一、中国-东盟贸易模式:描述性分析

近20年,东盟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都伴随贸易依存度的迅速上升,2004年,中国与东盟中的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及新加坡的贸易依存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4.5%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69%,其中新加坡的贸易依存度更是高达348%。中国一东盟之间的贸易,按SITC Rev.30-9分类,1992~2005期间,商品结构表现在:第一,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集中在燃料和剂、化工产品、制成品及机器、交通设备上;第二,在1990年代前半期年份额较高的食品及活动物、除燃料外的不可食用原料比重逐渐下降,到2005年,已成为贸易量较小的门类;第三,机器、交通设备的比重迅速上升,从1992年的10.52%上升到2005年的54.74%,年均增长率达12.5%;第四,燃料和剂在1990年代前半期年还占据超过1/5的贸易量,但在1990年代中期之后,比重下降,稳定在10%左右。

总之,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中,技术与资本要求高的机电类产品逐渐占据了双边贸易的半壁江山是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商品结构方面最突出的特征。机电类产品也是行业内贸易最为活跃的产品领域。作者计算了中国-东盟1992-2005年期间,双边贸易的G-L指数,然后列出某一行业的G-L指数与该行业在当年贸易额中所占比重之积排在前五位的行业。以往的国内研究大多是在SITC一位数或两位数的分类的基础上来计算G-L指数,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分类的粗细程度直接相关,本文在SITC Rev.3三位数分类的基础上来衡量中国一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见表1。

从表1可看到,首先,中国一东盟贸易的G-L指数大致呈上升的趋势;其次,前五位的商品集中在333(原油)、334(石油制品)以及752(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59(办公机器零件)、764(电信设备及零件)、776(晶体管及真空管)。除333、334外,其余皆为第7类产品,即行业内贸易最为活跃的产品领域同样是第7类产品,且752、759、764及776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高技术产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在SITCRev.3编号为75(办公及数据处理设备)、76(通讯设备)、77(电气设备)三类高技术产品中,出口额在世界总进口额中的比重接近甚至超过东亚的发达国家日本;其次,中国在高技术产品的世界市场份额的增长速度惊人,1992~2005年,75、76、77三类产品的市场份额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9.18%,14.7%与14.6%。最后,我们注意到日本在这三类产品的世界市场份额是下降的(详见表2)。而中国与东盟这三类产品的贸易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强。中国对东盟出口占三类产品总出口额的份额为:1992~1995年为4.68%,1996~2000年为8.06%,2001~2005年为7.83%;而2001~2005年,对香港、美国、日本与欧洲的出口占三类产品总出口额的份额分别为22.86%,22.99%,11%,18.98%。对东盟而言,2001~2005年,这三类产品对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的出口占三类产品总出口额的份额分别为:6.04%,20.22%,9.75%,14.74%;而东盟国家内部贸易的比重占三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4.67%。在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方面,中国与东盟,对美国与欧洲市场的依赖性强,对比之下,欧盟国家在这三类产品上内部贸易的比重在2001~2005年高达59.08%,更多地依赖内部市场。

从以上对中国东盟贸易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东盟的贸易模式与一般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通常贸易模式及比较优势是不太一致的。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机电类产品的比重超过一半;且在75、76、77三类产品的世界市场份额高,产业内贸易活跃,且对美国与欧洲市场的依赖性都较强。

二、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度量方法及中国东盟电气、电子类产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特征

(一)计算方法

为了将垂直产业内贸易与水平产业内贸易区分开来,作者采用Kyoji Fukao和Hikari Ishido(2003)在Greenway,Hine,andMilner(1995)的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方法,这种方法假设同一商品进口与出口单位价值的差异显示了两个经济体之间进出口同一产品的质量差异。根据这一方法,可以将双边贸易按具体的产品门类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单向贸易(WTO);二是水平产业内贸易(HIIT);三是垂直产业内贸易(VIIT)。

表3中,Mkkj为k国从k,进口j产品的进口额;类似地,Mkkj为k国从k国进口j产品的进口额;UVkkj为k国从k国进口的j产品的单位价值;UVkkj为k国从k国进口的j产品的单位价值。本文采用25%作为区分水平产业内贸易与垂直产业内贸易的“门槛”。如果某一产品出口的单位价值与进口的单位价值之比在0.8至1.25之间,则为水平行业内贸易,反之则为垂直产业内贸易。之前的学者的研究,比如Greena-way,Hine,and Milner(1994),and Fontagné,Freudenberg,and Péridy(1997)都以15%为门槛来区分水平与垂直行业内贸易,本文采用的是25%的标准,因为:贸易统计的商品价值会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本文在HS1996六位数的基础七来计算商品的单位价值,由于加总,会产生一些干扰。

(二)数据分析

本文的数据来源为联合国UN Comtrade数据库,这一数据库提供了中国与东盟1996~2005期间所有HS1996六位数分类的双边贸易数据,本文使用的是中国所报告的数据。本文第二部分已分析到技术与资本要求高的机电类产品占据了双边贸易的半壁江山,并且SITC Rev.3三位数分类752(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59(办公机器零件)、764(电信设备及零件)、776(晶体管及真空管)的产品是1992~2005年间,G-L指数乘以该行业在当年贸易额中所占比重排在前五位的产品门类,所以本文选取HS1996六位数分类以85(电气、电子设备)打头的产品作为研究对象来计算中国一东盟之间的垂直产业内贸易状况。

必须指出的是UN Comtrade数据库存在以下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保密的原因,许多国家在报告相关数据的时候隐瞒了一些细节情况,这造成低一级数据加总为高一级数据时并不一定相等。比如,以中国以85打头的HS1996六位数分类出口额加总并不等于中国HSl996两位数分类85的出口额。二是由于某些经济体在某些年份没有报告数据,所以在加总某个地区的贸易数据时,可能存在低估的现象;三是一个经济体所报告的进口数据可能与其贸易伙伴所报告的出口数据并不一致,其原因在于出口数据一般基于FOB价格进行统计,而进口数据则一般基于CIF价格统计。

在研究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时候,必须比较同一门类产品单位出口值与单位进口值的比值。已经提到出口值是按FOB来统计的,而进口值按CIF来统计,两者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必须进行调整,统一统计口径后才能进行比较。本文采用的调整方法如下,2005年,中国HSl996编号为85(电气、电子设备)的产品的进口额为$174,835,241,902;同年,所有贸易伙伴HS1996编号为85(电气、电子设备)的产品对中国的出口总额为$134,557,795,619,用前者除以后者可得到调整系数为1.30。在计算出口品的单位价值的时候,本文将出口额乘以调整系数1.30然后除以出口量来得到经过调整的单位出口值。

从总体上看,中国与东盟在HS1996,85类产品上垂直贸易的比重很高,但具体到东盟不同的国家,情况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表4进一步给出了东盟中的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泰国与中国在HS1996,以85打头的六位数分类产品的贸易模式状况。从表4列出的数据及作者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三个特征:一是具体到东盟五国,我们发现其与中国的贸易模式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类是新加坡,中新贸易之间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65%),水平产业内贸易只占1%;第二类是马来西亚与菲律宾,中国与这两国之间的HS1996,85类产品的贸易以单向贸易为主,单向贸易占到八成左右,且水平行业内贸易的比重非常小;第三类情况是印尼与泰国,垂直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在1/3左右,水平行业内贸易也占到一定的份额,尤其是泰国,表现出三种贸易模式的份额比较平均的特征。二是相关数据还显示,在与上述五国的HS1996,85类产品的垂直贸易中除了853400(印刷集成电路板)与854011(彩色电视机显像管)两类产品中国明显处于上游外,即出口的单位价值大于同类产品进口的单位价值,其余贸易量较大的产品种类中国皆处于下游,即出口的单位价值小于同类产品进口的单位价值;三是在与上述五国的HS1996,85类产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中,除了与马来西亚的贸易中国明显处于上游外,与其余四国的垂直产业内贸易中国均明显处于下游。上述特征与我们通常的观念即中国与亚洲四小虎相比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更高是相悖的。

三、中国-东盟垂直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决定因素

中国-东盟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分工的结果。随着国际直接投资快速的发展,近年来,直接投资的流入已成为发展中经济体高技术的主要来源。在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相当部分的垂直产业内贸易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近10年来,在东亚地区,以提高效率为目的及出口导向型的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由此,在东亚的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垂直产业内贸易也随之发展。平均水平,而中国在该指标上的增长速度非常快,1980到2004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4.54%。考虑到中国的经济规模巨大(GDP总量排在世界第四位),2004年中国外资流入存量占GDP的比重已经相当突出了,详见表5。

有关数据还显示中国与东盟的外资流入是出口导向的,详见表6。

以本文重点研究的电脑及电子产品为例,美国跨国公司在东盟与中国的分支机构的当地市场销售额在销售总额中的比重明显低于韩国与日本,而出口到母国及其他国家的销售额在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均过半,其中,马来西亚与菲律宾的外销比重均超过九成,泰国这一比重甚至达到了99.3%。这表明美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与东盟的投资是垂直的,即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取当地生产成本低廉的好处,而大多数的产出是出口到母国或其他市场的。

(编校:薛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