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钢琴表演中对作品的诠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钢琴表演中对作品的诠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钢琴表演是极具魅力却富于挑战性的工作,它要求演奏者同时具备纯熟的演奏技巧、出色的音乐表现力、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舞台驾驭能力。当钢琴演奏以表演为目的时,作曲家(作品)、表演者和听众三者形成微妙的关系。表演者不仅要让听众认识自己,更重要的任务是向听众诠释音乐作品,向听众传达作曲家的意图。文章从结构、音色和情感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钢琴表演中对作品诠释方式,并提出相应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钢琴表演 作品 诠释

钢琴表演的目的是以钢琴为媒介,把乐谱变为真正的音乐展现在听众面前。从这个意义上说,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角色就是作曲家(或者说是作品)和听众的桥梁,他的任务是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和演绎,把作曲家想表达的音乐尽可能准确地传达给听众。探寻作曲家的意图首先靠的是乐谱。乐谱仿佛是错综复杂的建筑设计图,外行看到的通常是线条和形状的组合,只有专业人员才能读懂其中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因此,钢琴表演者必须首先具备研究、分析乐谱的能力。然而,把乐谱研究透彻仅是一个开始,还要通过各种技巧和手段把作品的内容、情感细腻地弹奏出来,令听众接受并为之所动,这才是钢琴表演的最终要求。本文从结构、音色和情感三个方面剖析钢琴表演中对作品的诠释方法。

一、结构诠释

音乐作品的结构是指其曲式结构,是艺术作品的骨架,就如创作美术作品务必要先确定画面的整体结构比例,再逐渐完善细部一样。但遗憾的是,有的钢琴表演者即便能把作品的旋律线条处理得十分优美,却忽视了整体结构的表现,结果是展现在听众面前的仿佛是一幅结构失调的画作,即使有流畅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也只会令人感到逻辑混乱。

当然,能够准确表现作品结构的前提是表演者必须对作品的内在结构了如指掌,这要求具备一定曲式分析的知识。而钢琴表演者面临的真正难题是:结构是空间的概念,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笔者认为,利用“空间想象法”能够有效地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空间想象法”,即把音乐作品想象成具有清晰内部结构的大型建筑物,当演奏音乐作品时,想象自己走进了这座建筑。这时要求表演者把注意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放在演奏作品上,好比自己是参观者在建筑内有序地环绕一周;另一部分则放在审视作品的结构上,好比自己是摄影师拿着摄像机站在一个可以拍摄到整个建筑的位置,透过镜头不仅看到正在参观的自己,也同时看到建筑的整个内部结构。例如在演奏一首结构为A-B-A-C-A-D的回旋曲式钢琴作品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座寺庙大堂。主旋律乐段A是支撑着大堂的柱子,B、C、D段则是具有不同装饰设计风格的内墙。在演奏时,一方面应该时刻清楚自己参观到哪个位置;另一方面不论所处的位置在哪,对整个大堂的印象都应一直存在于脑海之中。

建筑物有大有小,结构有复杂有简易,还有不同的功能分区,音乐作品也如此。但不管怎样,主题的呈现都是区分作品结构的重要坐标之一。小规模的作品通常表现较为单一的音乐形象,只需要用一到两个音乐主题;而规模大的作品(如“古典奏鸣曲”等)则展现了一系列丰富的音乐形象和错综复杂的情绪变化,需要使用更多的音乐主题。作品的结构就是通过主题间的对比、变奏或重复等模式构建而成的,这要求演奏者通过相同、相似或对比的音色和情绪来展现。

二、音色诠释

表演者是音乐作品与听众的媒介,创造美的音色是感染听众的重要条件。在探讨音色之前,笔者要提出一个被不少演奏者忽视的客观条件,即演奏者平常练习所使用的钢琴。我国钢琴家柯刚说:“好的钢琴家固然可以在任何钢琴上表演,但他必须用最好的钢琴来练习。”的确,在长期使用的前提下,钢琴音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演奏者对音色的判断能力、鉴赏能力乃至控制能力。因此,挑选一台好的钢琴作为练习用琴是钢琴表演成功与否的必要客观条件。

除了乐器,影响音色创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演奏者听觉的敏锐性和触键技巧。我们经常听到诸如此类的建议:“把声音弹得美一点!”“要像歌唱一样!”“注意音色层次!”等,然而,怎样才能创造出美的、歌唱性的声音,怎样才能弹奏出色彩丰富、层次丰满的音乐呢?笔者从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演奏者自身缺乏对音色好坏的判断能力,美的音色在他们脑子里尚未形成清晰的概念,这个时候就对其灌输如何创造美的音色没有太大意义。因此,一副能分辨好坏音色及音质细微差别的耳朵是创造美好音色的前提条件。演奏者应该培养自己的两种“耳”:一种是“主观耳”,就是脑子里对美好音色的清晰概念;另一种是“客观耳”,就是自己弹奏出来的真实声音。“主观耳”贵在完美性,经常聆听大师的演奏录音或优秀的现场音乐会可以提升“主观耳”中的音色质量,同时还必须经常刻意地回想美妙的音乐,加深脑海里对美好音色的印象;“客观耳”则贵在灵敏性,能够通过细致地倾听和分析,客观地判断自己奏出的每个音。意大利钢琴家、作曲家法鲁西奥・班温努特・布索尼曾说:“极少被注意到的一个细节却是决定学生能否在音乐上成功的重要部分。这个细节就是:学会聆听,练琴时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应该被听见。也就是,应该被一对具有思维分析能力的耳朵听见。”其中,“有思维分析能力的耳朵”就是“客观耳”。在演奏的时候,必须同时运用“主观耳”和“客观耳”,尽可能调整弹奏技术以缩小两种“耳”之间的音色差距。

除了具备灵敏的耳朵,还必须掌握创造美妙音色的技巧。总结起来,影响音色的技巧主要有五个方面,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演奏者要训练的不仅是它们其中的某一个或者几个,而是五者结合运用的能力:

第一,身体部件的运用。钢琴演奏是身体各部件协调运作的结果,可能使用到的身体部件包括手指、手掌、手腕、前臂、大臂、腰背乃至全身。在演奏时有几种情况:只利用其中某一个部件的力量(如只运用手指)、利用某几个部件或者利用全部部件。总的来说,要获得丰满洪亮的音色,需要使用的身体部件就越多。但不代表使用的身体部件越多,音色就一定越洪亮。比如我们可以配合整只手臂的运动奏出轻柔的音色,这和触键的运力方式有关。

第二,触键的运力方式。两种不同的运力方式直接影响着音色:一种是“收”,另一种是“放”。波兰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提供了一种感受“收”力的方法:“想象隔着一只熟透的草莓触键,你既要把琴键弹到底又不能让草莓有丝毫损伤。”可见,“收”力的运用是通过慢而优雅地触键把力量揉入琴键,这种方法奏出的音色是柔美如歌的。而“放”力的方式却正好相反,它要求快速精准地触键,并把力量在瞬间释放出去,“放”力的演奏方法更适合制造果断、干脆的音色。

第三,触键速度。触键速度是指弹奏时指尖从预备到下键的时间。触键速度是与运力方式共同作用而影响音色的。比如在弹奏强和弦时,往往需要运用“爆发力”,触键不仅所用的身体部件要丰富,运力方式要开放,更要让力量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在琴键上释放。可是,在弹奏歌唱性乐句时,力量则要用较长的时间缓和释放,才能使音色听起来不那么生硬。

第四,触键深度。触键的深浅无法用尺寸来度量,全凭经验和感觉,取决于演奏者是否具有敏锐的指尖触觉以及和琴键的磨合程度。通常在弹奏强乐句时比较容易把琴键弹得扎实、深沉,而在弹奏弱乐句时不少演奏者就会犯触键太浅的错误。其实,弱奏时更加需要足够深的触键来保证声音的穿透力。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训练弱奏:先用mf的力度深触键弹奏,仔细感觉并记住触键的深度。再回到p力度却保持mf弹奏时的触键深度。

第五,手指弯曲的程度。手指越弯曲,指尖与琴键接触面积越小,奏出的音色越具有颗粒感和越精致;手指越伸直(即用指肚触键),手指与琴键接触面积越大,手指仿佛变成琴键的延伸,奏出的音色则更倾向柔和,颗粒感稍弱,适合表现圆滑的连奏。

值得注意的是,“美”的音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美”的音色,只有最适合表现某种风格、某部作品、某个乐章乃至某个乐句的音色。比如,对于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来说是“美”的音色,不一定适用于演奏莫扎特的作品:在弹奏莫扎特的mf快速跑动乐段时,为了充分展现其优雅精致的音色,可利用手指(必要时可适当加一点前臂)的灵活运动,用快速触键和较弯曲的手指来弹奏。相比之下,拉赫玛尼诺夫的许多mf乐段则需要配合大臂的积极运动,以相对慢的触键速度与较为伸直的手指,创造出更符合作品风格的丰满厚实的音色。演奏者要不断摸索和积累制造各种音色的运力方法和技巧,并灵活地运用到表现不同音乐风格和形象的演奏中。

三、情感诠释

钢琴表演者需要向听众传达的不仅是作品的结构和线条,还有丰富的情感,好比影视演员在演绎剧情故事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流露着人物的情感。而对艺术作品的情感表现贵在“恰到好处”。在镜头前,演员根据所要表现人物的情感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等各种不同表情。但是一位专业的演员除了感情要“入戏”外,也务必要懂得提醒自己:镜头前那个或笑或哭的人不是自己,而是剧本中的角色。钢琴表演者也应该如此,表现作品的情感固然不能少,但也不能过火,以最符合作曲家笔下的音乐性格和形象为宜。演员揣摩角色性格和人物情感的根据是剧本,而乐谱就是钢琴表演者的“剧本”,分析和研究乐谱是把握作品情感的最直接方式。钢琴作品就像记录着作曲家情感起伏的心理波动图,所有在乐谱上看得见的细节,如旋律走向、和声进行、伴奏音型、力度标记、演奏法标记等都蕴含着作曲家向外界表露内心情感的密码。

然而,音乐语言毕竟不像文字描写那么直接和具体,表演者透过乐谱信息与作曲家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渗入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所以演奏者的创造力在钢琴表演中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表演者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会往往会影响他对作品情感的判断与表达,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较年轻的表演者的演奏虽然具有驾轻就熟的技巧,却缺乏打动人心的深刻情感。有限的人生经历是理解作品深刻情感的最大障碍。众所周知,为数不少的经典钢琴作品都是作曲家在面临人生的转折点,或者经历矛盾挣扎后的内心真实写照。虽然人生经历是不可复制的,任何人都无法处于作曲家当时的真实处境,但阅历却是可以不断丰富的。要成为一位成功的钢琴表演者,苦练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接触更多的书籍、电影等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去了解百味的人生,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

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感和情绪也是可以“训练”的。例如,训练过程可以这样做:第一步,用上述所说的分析乐谱的方法,结合对音乐的直观感受,确定所弹奏的作品要表达的情感或情绪。第二步,假设要处理的是一段悲痛(也可能是愉快、轻松、讽刺等)的音乐,可以试想生活中经历的某一件最令自己悲痛(或愉快、轻松、讽刺)的事,比如曾参加过的某一场葬礼等。第三步,从回想中提取悲伤或愉快的感觉,放下“情景回忆”,留下“情绪回忆”。第四步,带着“情绪回忆”弹奏那段悲伤或愉快的音乐,把音乐变为语言向外界诉说第三步里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演奏者既要有理智的分析能力,又要用丰富的情感去体会作曲家的感受,不断摸索和寻找音乐与自我之间的平衡。

结语

那些在舞台上精湛的钢琴表演留给听众的深刻印象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演奏者本身的魅力,正如那些曾经或正在活跃于世界舞台的钢琴大师们,经他们演绎的音乐哪怕经历了几个世纪却仍然具有磁石般的非凡魔力;而另一方面更是来自于音乐作品本身,这些伟大的经典艺术作品蕴含的宝藏等待一代又一代演奏者们去发现。因此,在准备表演之初,演奏者就应该牢记围绕作品所展开的工作是最基础且最主要的。

参考文献:

[1]Boris Berman. Notes From The Pianist’s Bench [M].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

[2]詹姆斯・库克・钢琴大师论钢琴演奏[M].刘弋珩,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3]约瑟夫・迦特.钢琴演奏技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