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郑愁予中国的中国诗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郑愁予著名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出生于济南自15岁踏入诗坛郑愁予便用行云流水婉约动人的诗篇书写着浪子情怀和对传统的热爱与坚守他以融合古典与现代的优美诗作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代表诗作有《错误》《水手刀》《小小的岛》等被誉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休闲西服双肩包贝雷帽笑容亲切儒雅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这就是誉满华人世界的现代诗人郑愁予谈起年少往事谈起诗歌83岁高龄的诗人态度虔诚令人动容
记:您出生于1933年,童年时期正值中国社会风云变幻,那时有什么特殊的经历?
郑:我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非常漂泊,在北京、江苏、湖北、湖南、河北等很多地方生活过。抗日战争爆发时,我四五岁,只记得日本人炸毁了铁桥,我们逃难经过一座小城时,背后传来“哒哒”的马蹄声响,同行的大人赶紧拉我躲开,紧接着我就看到几匹战马拉着炮车飞奔而过……这段童年逃难的经历成为我的“流浪第一部曲”。后来,在我十五六岁时,颠沛流离,从北京去往南京,又辗转武汉、衡阳、桂林、广州等地,最后去了台湾,这是我的“流浪第二部曲”。
记:您提到了逃难中听到“哒哒的马蹄声”,您创作《错误》这首诗是不是源于这段回忆呢?
郑:确实有很大的关系。童年记忆中的马蹄声一直存在于我的潜意识里,写《错误》时,它就自然浮现在我脑海里。而且我的父亲是军人,从军校一毕业就被送到前线,一度下落不明。我母亲曾教我背一首诗,题为《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小编注:这是一首闺怨诗,表达了妇人对征战在外的亲人的思念)。这也给我创作《错误》带来了启发。后来,我少年时期从北京到南京去时,我的父亲在军中,没有和我们一起走。我们带着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父亲的挂念,回到了江南。当时正值冬天,我最爱的莫愁湖荷花凋零,一派凄凉败落的景象。此时,我就开始酝酿《错误》这首诗。
记: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写诗的呢?
郑:15岁时,我参加了北京大学针对中学生举办的一个暑期文艺营。在著名的北大红楼,我接受了诗歌创作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这是对我一生影响巨大的事,我由此开始跨进诗歌的领域。
记:在文艺营期间,您写的第一首诗是什么?您能谈谈写这首诗时的情况吗?
郑:我写的第一首诗叫做《矿工》。这首诗源自我和同学到北京西郊门头沟煤矿参观的经历。我们看见一群孩子在矿口上玩耍,我就问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玩耍,他们回答:“我们在等父亲出来。”一听这句话,我感动得不得了。因为矿工一旦进了矿,就不能预卜他能不能出来。于是我就写了《矿工》这首诗,呈给了文艺营的老师。老师非常欣赏,他说:“很了不起,你的诗里有人道主义精神。”其实,那时候我还不能理解什么是人道主义精神,多少有点“歪打正着”的意思,但我还是非常高兴,因为这件事让我有了自信,让我知道自己可以写诗。
记:北大暑期文艺营让您跨入了诗歌大门,但就在这一年的年底,您开始了“流浪第二部曲”,在各地颠沛流离。在这期间,您发表了许多作品,还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是什么支持着您在漂泊中依然不停止对诗歌的探索?
郑:我认为信心非常重要。我的最初的信心来源是师长的鼓励。十五六岁的年纪,感性非常强烈,而北大老师的鼓励,激发了我的诗心。后来我在辗转途中创作了一些作品,投给了《武汉时报》和《衡阳力报》,当时这两家报纸的编辑还写信给我,说我的诗写得好,这对我来说也是莫大的鼓励。我的第二个信心来源是时代背景。当时抗战已经胜利,中华民族终结了被侵略的局面,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这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当时有很多诗人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信念,我也深受这个时代潮流的影响。
记:您的第一本诗集名为《草鞋与筏子》,这也是这本诗集中的一首诗的名字,您能谈谈这首诗吗?
郑:我写《草鞋与筏子》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抗战民兵的敬意。当年的抗战民兵装备很简陋,连好一点的鞋子都没有。行军时一个士兵往往带好几双草鞋,穿烂了就换一双。途中遇到河流,便砍竹子砍木头,做成筏子渡河。他们的条件这样艰苦,却仍是抗日救亡主力的一部分,我对他们充满敬意,所以写了这首诗。当年因为这首诗,有一位青年诗人专程到我家里来访问我,但遗憾的是没能相见。不过,后来我们有机会见了面,我还写了诗给他。在那个时代,诗歌就是这样把很多素不相识却志同道合的人联系在一起,成为朋友和同志,为同一种理想信念所触动、所激励,并为之奋斗。
记:您为什么要用“愁予”作为您的笔名?您对“愁”这种情绪怎么理解?
郑:我极爱《九歌》,特别是《九歌》中的《湘夫人》,里面最动人的句子就是“目渺渺兮愁予”。后来又读到辛弃疾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我就觉得“郑愁予”最合适做自己的笔名。时光飞逝,年华老去,许多愿望却不得实现,这就是“愁”。这种情绪和“悲”“哀”不同。李清照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诗人总要表现对时间的无奈,西方用“死亡”和“爱情”来表现“时间没有了”,而我们汉诗用风花雪月的无常来表现对时间的无奈,这就体现在“愁”字上。
记:您在大学时学的是数学,到了美国后接受的又是严格的西方文艺创作训练,而这都不影响您写出最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诗歌,这是为什么?
郑:这是因为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并深受她的影响。要成为诗人,不一定要中文系出身,但是一定要去研读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逐渐你就会从中感受到我们华夏文明的积淀,感受到我们汉诗、汉文学的深度、广度和感人的程度。西方的作家、文艺理论家们,也承认我们传统的汉文学、汉诗的优越性。所以我坚持,只要是写,我就不离开汉文学、汉诗,不离开华夏文明的文学传统。我愿意用我的生命去实现它的伟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