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影响大学课堂有效性的因素与应对策略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影响大学课堂有效性的因素与应对策略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而伴随着高校的扩招与改革导致了大学在培养人才的质量上有所下滑,特别是在与经济的适应性发展上无法匹配。这就向教学提出了一个挑战,即如何在课堂上优化教学,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大学课堂教育与中学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教育的方式以及教育的理念上也应该有所差别,而现实是大学的教育方式沿袭着中学的模式,在课堂的有效性方面有所不足,高校虽重视有效性,但是在有效性的思考维度上产生了偏差,因此,也就无法全面地向课堂提供有效性,向学生输入优质的课堂内容。

一、大学课堂教学的特征

大学教育采取专业性学习的方式来展开对人才的培养,但在教育中因为学生的个性特征差异也会有所变化,所以就出现了大学的课堂教学与中学教育之间有着较大的不同。这种不同的特征是由教育发展的规律所规定的,同时也是由社会的发展所要求的。大学课堂教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内容目标以及教学方法过程中。

(一)教学内容的全面性

大学阶段需要学习更多的内容,这些内容不同于中学教学的理论逻辑,而是有着自己的知识框架与理论逻辑。在专业化分工日益细密的社会中知识的供给也随之细化,但是知识逻辑是交叉在一起的,表现在教学中就是各个学科教学内容的全面化与综合性。在教学中以跨学科的视野来思考问题,融合各种知识来诠释社会的变化。社会上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提供更多的教育知识,而同时社会也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也就是说,在教学内容中应该包含着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相关教育。所以教学内容是全面性的,立足于对人才的综合培养。

(二)教学目标的复合性

高校在学科发展与学科教育中根据学科的规律以及实践教学的经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高校的情况不同,在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也存在差异。首先就是教学目标需要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高校通过专业上的细分教育向社会输送具有专业性知识的人才,教学中要向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教育,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学科素养,同时能够在教育中接受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养成最基本的学科思维方式。教育目标的复合型就在于能够根据各种期望设定出分层化的目标。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向学生教授教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够追求真善美。

(三)教学方法的多元性

大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及教学主体教师的教育理念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理工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教学与理论讲授的方式,而在文科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等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理论的现实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学上教师采用的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教学方法要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相结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种教育方法将学生的个体性凸显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当然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学生,在教学课堂上并没有完全的实行。

(四)教学过程的研究性

大学的教育除了向社会输送人才,同时还要与社会对接,能够为社会提供前沿的研究技术和研究理论,而这些技术和理论恰恰需要能够在教学中反映出来。教学过程的研究性首先就是教师作为研究主体能够带领学生参与到研究过程中,因为大学课堂教育具有开放性,因此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学过程中以一个主题为核心,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教学主题来展开,这种带有目的性的教学适应了探究性的教育理念,同时将很好地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大学课堂中的研究性教学和中学阶段教育的最大不同处,透过这种方式将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

二、影响大学课堂有效性的因素

大学课堂拥有中学教育无法比拟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的开放性也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但是在大学教育中也因为学生价值理念的不同,特别是不同地区的风俗以及思维习惯的差异性导致在大学课堂上很难实现目标,也就是说大学课堂的有效性不足,大学课堂的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学的质量。

(一)教学文化的路径依赖症

教学实践决定了教学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在教学模式以及教育理念形成后就会受到人的遵守与固化,从而保持着教学的稳定性状态。在传统的教学文化中,教师是大学课堂的核心,因此教师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一般而言,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教育理念来展开教学,在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课堂中将知识的传播落实在教师主体责任上,这样学生的个体性作用就会被忽略。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灌输的方式向学生输送一套价值体系,而学生以被动接受的姿态来理解这套体系。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一般缺少与教师的互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固守书本主义,与社会实践相脱节,严重影响教育的改革。

(二)社会功利主义价值观念

高校的主要目的是向社会培养人才和输送合格的人才,对于人才的定义上只是与社会需求相呼应,因此忽略了人才所必要的品格素质。高校在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变化中为了供给市场所需的人才,不顾市场规律以及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扩张性地建立相关学科,一些高校的非理造成了专业增多,专业培养的人数膨胀,市场所需人才的供应趋于饱和,在功利性的价值观念导向下,教育资源受到了浪费,而且使教育发展的环境受到破坏。同样在社会中还蔓延着一种教育理念,这种教育观念热捧某一个学科,而淡化另一个学科的发展,造成了对教育的快餐化要求。教育在这些不健康的理念下很难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促进高质量的教育人才培养。

(三)大学教师的责任观念不强以及业务知识不高

大学教师影响学生学业的完成以及知识结构的架构,同时更是国家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但是在高校教育发展中存在多数教师学术不端以及作风不正的现象,教师的形象在社会中大打折扣。高校中教师表现出对科研的重视高于教学,在教学上的投入不足,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东西比较有限,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表现冷漠,这更进一步激化了师生间的关系,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同时,在高校中一般采用的是大班教学,教师要面对百人的课堂,因此教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从教学知识上来看,教师只是把自己的知识结构复制到课堂上供学生学习,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

(四)教育的管理方式不佳

在教育中高校的管理对于教学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管理上高校有着明显的缺位现象。就高校的体系而言,高校根据学科专业门类划分院系,由院系自主安排教学内容并选择合适的教师任教,而在整体上是由教务处进行督导,教务处主观教学,落实是由院系进行,最终教务处也较少参与到院系的教学管理中。所以说,教务处的督导以及教授的督导最后都成了一种形式。在高校的教育中,一般只强调对管理上共性的特点,而忽视了对管理的个性特点的强调。在教学与科研上,着重于科研的重要性,而忽略对于教学的侧重。

三、 提高大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大学课堂是进行知识相互交流传递的地方,在这个公共空间中需要教师与学生携手共同打造。大学课堂有效性是对课堂效率的评价,提高大学课堂有效性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加以实现。

(一)实现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建立稳固的关系

师生间进行有效沟通是改变课堂氛围的关键,在沟通中学生能够了解教师所想,能够理解教师的思维进度,帮助消化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能够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程度,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师生之间沟通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师生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加强了师生间关系的粘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安排,最终有助于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师生之间的沟通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的一种路径,它将改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形象,将根据教师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角度来认识教师、认识课堂乃至认知社会。

(二)采用各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的有效性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上主要还是依靠教师来完成,教师要根据教学中的需要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策略,这些新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将帮助学生改变对事物的认知,从而树立新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教学策略主要应用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课堂的教学安排策略、课堂的时间控制策略以及课堂的检查反馈策略等,在教学策略上也就是教学安排上要以方法为手段,以技术为工具充分地将教学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学策略是教师着眼于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在实践中由教师予以操作,同时这些策略在安排中要能够和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培养方案相一致。

(三)创新教育模式,增强学习兴趣

创新教育模式首先要对当前的以教师为核心的灌输教育进行改变,创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模式,从观念上开始树立有效性的课堂理念。在教学中要能够创造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其中完成课堂任务,在参与教学时进行独立的思考,同时和同学、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创新大学课堂有效性教育模式要能够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基础,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特长来培养学生,创造各种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改善教学管理,提升教师素养

提高大学课堂有效性还需要对当前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转换,从教学的重要性出发,着重对教师教学的考核,从教学评价来纠正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要转变观念,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每一节教学任务。在教学中要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具有前沿性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以合适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诠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要能够利用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搜集学科的知识与理论,扩展学生的理论视域。

四、结语

大学课堂的有效性问题是教育系统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对于有效性的提高当然也需要从教学系统出发加以解决。教师与学生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主体,相应主体也应该从自己的角色定位出发,在共识性目标的指导下来从事对有效性课堂的建设。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