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孔门弟子中的“另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孔门弟子中的“另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宰予是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他能言善辩,有着超群的言语天赋,但他又是孔门弟子中的异类,在“三年之丧”等问题上与孔子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与田常发动宫廷,战乱中被陈恒杀死,不得善终。

关键词:宰予;孔子;三年之丧;仁

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字子我,亦称载我,春秋末年鲁国人。是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孔门十者”之一,被列为“言语”科之首。

虽然宰予在“言语”科有极高的造诣、并且才能出众,但他似乎并不受孔子的垂爱。孔子曾多次公开批评宰予,甚至曾说:“以言取人,失之宰我。”①宰予的言行的确在孔门弟子中也显得极为另类。《论语・公治长》就记载了“宰予昼寝”的故事。一日,弟子们都在学堂里听孔子讲课,只有宰予睡过了头。 孔子愤怒的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②孔子把宰予比作朽木,对于他再多的责备、教诲也是无用。起初,孔子因为宰予能言善辩、聪明伶俐便十分喜欢他,逐渐通过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发现宰予只善言辞,缺乏行动。孔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因为宰予,孔子改变自己观察他人的态度,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在一些问题上,宰予与老师持有截然不同的意见,并且敢于置疑和发问。首先是关于“关于三年之丧”问题,宰予认为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时间太长,守丧一年时间就足够了。他的理由是“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生;钻燧改火期可以已。”③于是,孔子反问他:“父母死后一年,你就米,穿锦衣,你觉得安心吗?”宰予毫不犹豫地说:“安心”孔子气愤地说道:“如果你觉得安心,你就那样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都不觉得香甜,听音乐都不会感到快乐,住在家里都不会感觉舒服,如果你觉得安心,你就那样做吧!”在孔子看来,孩子生下来,三年才可以离开父母的怀抱,守丧三年既是天下通行的礼仪,也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孔子把“孝”视作仁之本,认为宰予连回报父母的热情都没有,实在是不仁不孝。实际上,宰予并不反对守丧,只是认为守丧三年时间太长,会影响现实生活,三年之丧只是一种无意义的形式,是礼法对人的禁锢。从这里可以看出宰予不拘泥礼法,更加注重现实。

除此之外,宰予对某些问题的质疑让孔子颇为无奈,众所周知,“仁”是孔子追求的最高的理想境界。一次,宰予竟然问孔子:“对于一个仁者,如果告诉他井下就存在仁爱,他真的会投井吗?”孔子当即反问他:“你怎么可以把君子理解成这个样子?君子追求仁义而献身,并不意味着可以愚弄和陷害他!”敢对于老师的道德信念提出如此问题,恐怕孔门中仅有宰予一人。一次,宰予问孔子:“我听说黄帝活了三百年,那黄帝究竟是不是人?”孔子向他解释道:“黄帝,少昊之子,活着的时候人民得其利为百年,死了以后,敬其神威百年,之后,人们奉行他的教诲百年,所以才说是三百年。”于是,宰予又向孔子询问五帝之德,而孔子认为五帝三王之事,年代久远,不可一日学尽,就对宰予说“你成不了这样的人。”儒家学派在与墨家学派争夺显学地位时,正是利用了黄帝的言论。而宰予却对黄帝提出质疑。可见他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突破传统的人,的确是孔门弟子中的“异类”。

虽然,孔子与宰予师徒二人在很多问题上存在着分歧,这并不影响师徒之间的关系。孔子多次对宰予提出批评,但宰予也依然敬重自己的老师。同样,孔子对宰予也十分器重,多次派宰予出使他国,如“宰我使于齐”,“孔子使宰我使楚”等等。宰予的才能也得到了认同,楚昭王就认为自己的官员里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宰予的才干。作为孔门的弟子,宰予对孔子的品德和人格十分了解,也十分敬仰。《孔丛子・记问》记载,有一年,宰予出使楚国。楚昭王为了表示对孔子的敬重,特意准备了一辆豪华的马车,希望通过宰予送给孔子。宰予却当即代表孔子表示拒绝,楚昭王问其原因,宰予说:“夫子重视仁义,崇尚道德。平时生活简朴,所以我只知道夫子不会喜欢这种车子。”楚昭王便问他孔子喜欢什么?宰予回答到:“夫子的心愿是提倡美好的道德,希望有英明的国君推行德政。大王如果能够实现夫子的政治主张,他就算是步行千里来朝见您也会很高兴。”孔子得知此事后赞扬了宰予,他对弟子们说:“凡是说话贵在诚实,这样才能让人信服。你们在这一方面都不如宰予。孔子的主张和言行因为宰予的善言在楚国宣扬开来,但由于楚国令尹子西妒贤,未能整整施行。

宰予后来做了齐国的临淄大夫,他与上卿大夫田常共同发动了宫廷,杀死了齐简公,拥立简公的弟弟登上王位,也就是齐平公。以臣弑君,以下犯上,是一种僭礼的行为,这与宰予不拘礼法的有很大关系,后来宰予在战乱中被陈恒杀死。作为老师,孔子对弟子这种行为深感不耻,对于宰予的死,孔子认为他是咎由自取。

尽管如此,宰予在依然受到了后世的推崇。从唐朝到清朝,宰予多次受到统治者的追封和祭祀,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宰予位列“十哲”配享孔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之为“齐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之为“临淄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9年)封之为“齐公”。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称之为“先贤”,从祀孔子。清乾隆二十二年(1765年)宰予位列“十二哲”配享孔子。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孔子家语[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4]修建军.孔门弟子[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5]郑仲逊.孔门弟子画传[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注解:

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②《论语・公治长》

③《史记・仲尼弟子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