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作文创新教学三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作文创新教学三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文是怎么来的?如果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的话,那他们几乎都会说,“作文是写出来的”,甚至在不少的初中语文教师的观念中,这句话也是正确的。这就说明在这部分教师与学生的认识中,作文只是写作的结果。显然,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稍有经验的教师也都知道,写作文只是作文的构思变成文字的阶段,是最终的作文形成阶段。如果把作文比作长跑,那写作文已经是最后的冲刺了。事实上,平常学生说“作文难”,指的并不是“写作文难”,而是“构思作文难”。因此,如果说作文教学需要创新的话,那也主要是指作文过程的创新。笔者近年来着力于思考作文创新教学的实践,同时结合对语文同行作文教学的经验总结,提出寻基、成长、延伸三种招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寻基式,汲取范文营养

寻基是指寻找作文的基础,其创新之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寻基意识。其实,作文的基础几乎是永恒的,那就是模仿。既然是模仿,那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范文。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范文无非来自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课内主要是指教材上的文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有作文教学的意识,解决工具性问题不只是教学生识文断字,还包括帮学生运文用字;解决人文性问题也不只是让学生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还包括指导学生如何借助于文字去表示某种情感认识。

课外的文本选择与课内的文本组合具有相通的地方,结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文本要想成为范本,关键在于寻找并确定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文章。譬如班上有部分男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感兴趣――这主要得益于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对鲁迅先生有一种特别的喜欢,学生耳濡目染之下难免爱屋及乌。但初中语文教材(此处指苏教版)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呈现得并不是太全,于是其他一些作品的片段就可以引入教材(当然必须注意学生的认知基础)。这样,这部分学生面前就出现了一组鲁迅先生的作品,通过引导学生去比较作品中的人与事、情节与细节,并感悟鲁迅先生的文字运用,就会发现要写出一篇具有批评性质的杂文亦没有登天之难。当然,杂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没有面上的要求的,但在班报和校刊上,笔者班上学生那稍带稚嫩的杂文常常能够引发其他学生甚至是教师的点头称赞。更何况基于学生的兴趣去因人制宜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原本就是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从学生作文心理的角度讲,寻基实际上是为学生积累作文的基本经验,是为学生头脑中形成丰富的作文图式,以让学生的作文能够有一个坚实的立足之根。

二、成长式,融合读写技巧

成长式是指学生在具有了足量的作文图式之后,利用学生已经形成的较为稳健的读写能力,通过融合了读写技巧的读写结合来促进学生作文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将写融合在读的过程中,是一种基本思路。在这一思路中,读本身是一个专门的学习过程,而写则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精确化,使得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深化读的结果,这看起来是一个以读为主的教学过程,但实际上却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有效写作的意识,相对于明确的写作教学而言,其更具有润物无声的效果。

例如笔者教都德的《最后一课》(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时,安排了这样的几个活动:一是将原文29个自然段按大意分成若干个部分,并给每一个部分取一个小标题;二是将每一个段落的大意进行概括;三是对自己的概括结果进行口语表达。这三个活动中,前两个是指向学生的写作的,最后一个虽为口语表达,但实际上也是将学生写作的结果口语化的过程,本质上还是为学生的写作服务的。至于在三个活动中两次强调概括,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概括能力本身就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这三个活动,并不要求学生追求统一的结果,最终也不会给出所谓的统一答案。这三个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的写来促进本文教学中的读,而写作为一种不显山露水的手段与过程,恰恰具有在游泳过程中学会游泳的基本道理。

在笔者的设计中,类似于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写作教学的成长式,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承上者,即学生在寻基式中生成的基本的写作经验,而所启下者,则正是延伸式的作文教学思路。

三、延伸式,寻找人生哲理

学生的作文过程可以理解为一种合理思维的天马行空的过程,这就是作文的虚构。虚构不是编造,虚构实际上是思维的延伸,这种延伸是基于事实与逻辑的,因而具有相当的合理性。而从作文创新的角度去思考,这种延伸式又必须与人生哲理结合起来,才能显现初中学生作文与思维的特点,并且能够有效地帮学生的精神奠基。

譬如上面所提到的《最后一课》教学中的三个活动,这三个活动本身就是发挥学生概括能力,以生成学生思维中对本文的精确理解的过程。在三个活动结束之后,或者在本文的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这样的一个任务:假如你是小弗朗士,你会如何面对这最后一课?假如你是韩麦尔先生,你又会如何?假如就是真正的你,在面对最后一课时又会如何?笔者设计这三个问题并非无病,因为今天的学生并没有一种珍惜课堂的意识,固然这其中有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但客观上也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认识。通过这三个问题将学生与人生联系起来,笔者以为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乃至对人生的认识,即使学生的写作是虚构的,也不影响他们基于现实并通过合理的逻辑所得出的结论,这些结论常常又是积极的,因而可以对学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引导,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人文性的意义所在。

初中作文教学创新,本质上是以实质的创新去驱动形式的创新,笔者本文所提的作文创新教学三式,其实本质上也是作文实质或者说作文思想的创新。当然,所谓的创新,更多的是相对于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所涉猎到的作文教学思路而言的。创新难言,但若对普通如笔者的初中语文教学同行的作文教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那笔者的愿望也就达到了。

(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吴窑初级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