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效源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效源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要让“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而且还明确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数学学习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要重视“实验”的作用,要改变以往数学学习过分依赖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方式.数学实验就是一种新的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模式,它是为了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思维活动.在此,笔者就数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浅谈自己的想法.

1.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

数学源于直观与实践,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直观思维.

案例1:“旋转”的教学.如图l,教师可借助实验演示的方法,用硬纸板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ABC和A’B’C’,三角形的顶点处都钻有细孔.把一只图钉固定于木质黑板上的点O处,用蜡线分别连接OA、OB、OC、OA’、OB’、OC’,使OA=OA’,OB=OB’,OC=OC’.先拉紧蜡线并使两个三角形重叠在一起,然后把下层ABC固定在木质黑板上,再将上层A’B’C’绕着点O旋转(旋转过程中必须拉紧蜡线)到某一位置,并提示学生这就是图形的旋转.

学生通过观察A’B’C’的旋转,很容易感受到图形旋转的要素是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从而体会到图形在旋转的过程中,每一点都绕着旋转中心转动了相同的角度,所有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都没有变化.否则仅凭教师抽象的讲解,学生是很难深入掌握旋转这一概念的.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大厦的根基,基础不牢固,这座知识大厦的质量就势必受到影响,甚至产生倾覆的危险.一些学生就是由于概念掌握不牢固,才慢慢成为学困生的.所以教师必须充分加强数学实验教学,自制教具、学具,多收集日常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实物模型,千方百计多做实验,以此来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

2.通过数学实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除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目标性动词来描述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动词来“刻画”不同的数学活动水平.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按照“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应用和拓展”的思路去指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案例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线段和角的对称性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通过以下实验让学生得到了这一性质.如图2,让学生剪一个等腰纸片,将此三角形纸片对折,使它的两腰(AB和AC)重合,记折痕与底边BC的交点为D,将纸片展开后铺平.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6个问题.

(1)等腰ABC是轴对称图形吗?

(2)∠BAD与∠CAD相等吗?为什么?

(3)∠B与∠C相等吗?为什么?

(4)折痕所在直线AD与底边BC有什么位置关系?

(5)线段BD与线段CD的长相等吗?

(6)你能总结一下折痕所在直线AD具有的性质吗?

学生通过剪纸、折叠、观察、思考等探究活动,在以上6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自主发现并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以及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三线合一”等重要性质.

又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都可以通过实验获得.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教师千万不要把知识直接“抛”给学生,否则就会出现“教师抛得快,学生忘得更快”的状况.而应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又能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能发现新的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可谓“一举多得”.

3、通过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推理能力的训练.例如,可以将某些知识(如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等)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实验探索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规律.在设计时,应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规律.

案例3:在进行课题学习“镶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将“镶嵌问题”的课题研究划分为如下小课题.

(1)限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哪几种正多边形能用于平面镶嵌?

(2)限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分别有哪两种正多边形能用于平面镶嵌?有几种情况呢?

(3)平面镶嵌有什么规律?

课前学生准备了边长相等的很多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进行动手实验.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引导,这样学生就顺利地解决了平面镶嵌问题.这样的动手实验,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且使学生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研究的意识和思想,探究能力也得到同步提高.

大部分数学规律都有直观的现实背景,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与其他问题的联系.这种先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再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实验,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4、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是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活动转化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和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将实验操作与思维活动联系起来,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案例:4:“平行线”一节课的教学可以设计下面的活动.教师通过在桌面上摆小棒,得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有的同学看了书后马上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实际操作(把小棒竖起来摆弄)、小组讨论,跟教师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谢”.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活动,经过跟教师的一番智力“搏斗”,最后“战胜”教师,获取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案例5:在探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将一个立方体纸盒,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让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并展示学生的不同作品(如图3).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探究,这是数学实验常用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历实践,数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再创造,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彻底改变了“只讲授结果”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有效源于实践,实践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数学实验可以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研究的规律,培养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能够解决学科内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检验问题结果的正确性.切实重视并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学生从实验中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提高.随着课改的扎实推进,数学实验教学必将迸发出更加强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树臣,彭金霞.浅淡数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数学教育,2009,(10):15~17

[2] 陆建平.智慧源于实践──浅淡如何进行数学实验教学[J].中国数学教育,2008,(4):8~9

[3] 陈世文.新课程下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数学教育,2007,(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