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循象入境,因境悟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循象入境,因境悟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读诗应该从意象入手,要再现诗中描绘的各种艺术形象以及由这些形象参与构成的画面、情调或氛围,然后让自己逐步进入诗人创造的这种艺术境界而与诗人产生共鸣,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及诗歌的主题,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关键词:意象;意境;鉴赏诗歌的方法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诗人众多、流派纷呈、作品丰富、风格多种、形式多样,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久开不败的奇葩。

一首好的诗歌能增长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因此,在高中阶段,能初步地鉴赏和评价诗歌应该成为学生必需具备的语文素质;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学生不喜欢读诗,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面对诗歌,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一脸茫然,或瞎猜乱想。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就是他们不了解什么是诗,不清楚什么是诗的意象和意境,没有获得有效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他们得不到诗歌所蕴涵的美感,当然就不会乐在其中了。

一、诗是什么?

诗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困惑。自亚里士多德“摹仿”说以降,对诗的本义的解释何止千百种:有的从诗与现实的关系出发,认为诗是“反映”与“再现”;有的从诗与人生出发,认为诗是生命的翻译,是生命存在的方式……这种种阐释,都是那么精辟、那么深刻,但似乎总是与诗本身隔着那么一层。与其说是解释诗,不如说是研究与诗有关的各种问题。

如果我们走近一些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诗是由一些文字组成的东西;如果我们进一步跨越语言外壳,那么我们接触到的首先是:意象!的确,诗是由意象开始的,而且意象贯串到底。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诗,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符号系统。

二、意象是什么?

意象来自于表象。表象是人们对客观外物最基本、最初步的感知,它随着人的认识活动的深化而深化。这种深化分两条路发展:由于理性的作用,表象会上升为概念;而由于情感的作用,表象则上升为意象。美学家鲍姆加滕说:“意象是感情表象。”同一表象,由于诗人不同的情感作用,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意象,比如“天空”这一表象,当代诗人芒克在《雷雨之前》中,它是“一片充满阳光的牧场”,而在另一首诗中,天空则是“血淋淋的,犹如一块盾牌”;而在诗人多多眼里,天空又成了“一个哑默的剧场”。

一个意象既非单纯的客观事物,也非单纯的主观感受。庞德说:“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它是二者在一瞬间突然遇合而成的综合物,并始终伴随着诗人内心精神的体验。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的复合体。

意象通常可以分成两类:一为所描写的自然客体的形象;另一为抒情诗人的主体形象或其他人物形象。在一首诗歌中,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而且这些意象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们通过组合、发展和转换,目的是要创造诗的意境。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三、意境是什么?

意境,简单地说,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相传唐代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中:“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王昌龄将物境、情境和意境三者并列,是想阐释人与周围世界关系中的三个阶段、三个层次:先有感知,再有情感,后有意念。但是后人慢慢地由意境一词取代了前面二境的内含与功能,所以意境包含了感知、情感、意念三者的内容。

杨安仑在《美学初论》里说:“意境是通过艺术构思所创造的并表现于艺术品中的形象化和典型化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和深情或深意的完美统一。”意境中的“境”,是指物境、风景、氛围,也即情感所寄寓、所构成、所创造之可感画面、立体空间。而意境,即是诗人的情感、意念与客观物象交融合一而成的诗的总体审美形态。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一个意境一般包括了几个意象;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篇章对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的意象有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谊。

四、应该如何读诗?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一些典型的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处理、拼接、转换和组合,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并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和气氛,进而构成一种艺术境界。比对着诗歌的创作过程,我们读诗时,应该从意象入手,要再现诗中描绘的各种艺术形象以及由这些形象参与构成的画面、情调或氛围,然后让自己逐步进入诗人创造的这种艺术境界而与诗人产生共鸣,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及诗歌的主题,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例如我们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他的独特视角把自己选取的意象描绘出来,由此给我们创造出了一幅壮阔的画面,同时在这画面里饱含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我们读这首诗时首先接触到的是一些意象:白日,远山,黄河,高楼。这些意象最初只带给我们几个画面,好象对理解诗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当我们的大脑被激活了,进入审美的高级层面,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些意象有机组合,就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有意境的画面: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鳎挥捎谠普谖砣疲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诗歌前两句写所见,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还想看得更远,想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这是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要实现这种愿望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要“更上一层楼”。在这里,“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等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揭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就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难以捉摸恰如诗的意境的难以把握。但我们通过“循象入境,因境悟情”方法,就能感受到诗歌美的意境,挖掘到诗歌的内在美感,从而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教育。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朱光潜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大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哈拉普在《艺术的根源》说:“诗的品读是人类最直接的、最有效的审美活动。”……中外的圣哲先贤们从不同的侧面对读诗的种种快乐和好处作出了精彩的阐释。生在一个诗的国度,我们没有理由不爱读诗,我们要让读诗成为一件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