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餐厅机器人,是帮手还是噱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京“三食六度”面馆的操作台前,曾有名特殊的员工―削面机器人。伴随着“哐当哐当”的机械声,他吭哧吭哧地用机械手把面片削进大锅―这一度成了面馆的“宣传点”。
前不久,面馆老板郅田宇放弃了他的“三食六度”。回想起两年前在面馆筹备时,考虑到餐饮业人员流动性大,影响经营,而机器人既“听话”,又能实现标准化的特点,郅田宇想到了用机器人。计划在餐饮业有番作为的他,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发觉机器人面馆还是不大适合做成标准化连锁店。
“用机器人确实可以降低成本,但也确实不大好用。”削面机器人对面团的软硬程度相当挑剔,过软或者过硬,都影响它的发挥。面馆转让后,下一任老板放弃了机器人,他们重新启用了人工,主打山西手工刀削面。
这些看起来“萌萌哒”的机器人,相比人力,性价比如何?他们是能够真正替代人力的贴心小帮手吗?
用机器人,真的省钱吗?
削面这件“小事”,机器人能够驾驭。郅田宇觉得,就削面机器人而言,成本确实比雇用削面师傅来的低。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台削面机器人售价一万多,加上后期运维成本也就两万元左右,可以用上三年。”目前在北京地区,小型餐馆削面师傅的月薪在4000元上下,3年累计工资就是14.4万元。
在这一点上,机器人似乎完胜。
不过,如果只谈“钱”的话,服务机器人的优势并不明显。记者了解到,受电池容量限制,目前一台送餐机器人每天可运行4~5个小时,相当于0.5名传菜员,售价则要7~8万元,餐厅每年还要支付大概2000元的维护费用。目前北京传菜工的月薪在3000元左右,所以,餐厅的送餐机器人可比他们的人类同行要贵。
不过,对精明的商家来说,账不是这么算的。顺来福酒店是北京首批使用机器人服务生的餐饮机构之一。酒店负责人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自从店内用上了机器人服务生,客流量猛增,营业额涨幅明显。“很多客人就是冲着机器人来的。”
看来,机器人还是餐厅的吸睛利器。
机器人员工的“痛点”
那么,机器人的工作质量如何呢?
在郅田宇看来,机器人显得有些“鸡肋”。为了让机器人工作“顺手”,制作出软硬度适中的面就要花上很多时间;削面工知道如何根据面团的软硬自行调节用刀力度,但是削面机器人还不行。
顺来福酒店负责人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目前餐厅服务机器人只能把菜端到桌旁,不能完成摆盘,只能由顾客自己动手完成。机器人只能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路径行走,也无法和顾客“愉快”聊天。
曾参与餐厅机器人项目的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韦炜告诉记者,“目前餐厅机器人还无法实现服务员的所有功能,不具备自主服务能力,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还存在技术门槛”。韦炜指出,在餐厅这种应用场景中,常规性的送餐、配菜需求机器人可以满足;但是,如果顾客有些非常规性的需求,机器人就搞不定了,目前国内的餐厅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很有限,有一定“智商”却没有“情商”。
此外,除了软件方面的限制,目前餐厅机器人还需要外部的硬件技术支持。“机器人移动是沿着预先设置的轨道进行的,它只能在‘跑道’上完成服务,路径上有自动定位装置,使机器人能够准确地停在相应位置。”目前,这些机器人还无法做到“指到哪里去哪里”。
智能化和成本不可兼得
“我们希望机器人可以是哆啦A梦,但我们也失望地看到,机器人还只是木头人。”图灵机器人创始人俞志晨表示,机器人产品的本质,应该是替代人的部分职能,但目前的机器人产品确实还处在一种“比较笨”的状态。
他将机器人分成三个层级,最为初级的是操作层机器人,接着是感知层机器人,最后是认知层机器人。“给力”的机器人,可以分析汇入其“脑中”的信息流,并做出相应反应。而且,通过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机器人能够自己学会新的技能。这个时候,无论面团软硬程度如何,机器人都能够自行学会调整。
如何成为真正的大厨和贴心的服务生?专家们认为,还要解决机器人“看”、“听”和“说”的问题。视觉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这些都是机器人们成为“靠谱”服务员路上的门槛。
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俞凯表示,机器人要知道如何调度自己的“身体”移动,如何对复杂环境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并调整自己的行为。“要是机器人能够听懂人话,给人点单,甚至还给出菜单建议,这才称得上智能。”
机器人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他们的餐厅“大表哥”还这么“呆萌”?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销售人员给出了答案:“在技术上,可以提升机器人智能化程度。但是现在餐厅机器人产量较低,高科技附加值的产品成本高,即便生产出来也是有价无市。”为了控制价格,保证销量,暂时的“呆萌”也属无奈之举。
如今郅田宇在琢磨着二次创业,谈及还会不会再启用机器人,他表示如果设备能再“聪明”点,依然会考虑的。“毕竟机器人是能帮上一些忙的。”他笃定地说。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