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德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德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文化娱乐的公共区域,也是传承大学精神、彰显高校特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在高校学生生活园区融入德育,需关注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性差异,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构建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生活园区德育模式

【关键词】生活园区;德育模式

高校生活园区的德育工作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根基,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在德育生活化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实实践经验,探索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的德育模式。

一、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德育模式探索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社会生活决定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它产生和存在于生活之中。“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①道德观念也是发展变化的,它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而变化,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校生活园区,人群密集,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多变性等特征。因此,在高校生活园区开展德育工作,要让德育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现实需要,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通过德育工作的广泛深入,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做有道德的人。

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在高校生活园区开展德育,应该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在学校提供必需的条件和环境下,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理解德育内容,将外在的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追求。积极开发利用富含价值导向功能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感悟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在和谐、文明的生活园区中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德性修养。

二、高校生活园区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生活园区中网迷、“宅人”越来越多。大数据背景下,虚拟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很多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一方面严重影响自己和宿舍成员的休息,出现身体疲惫、精神状态不佳等不良反应。另一方面,长期沉迷网络,部分学生容易迷失自己,学习上精力不足,出现旷课、学习成绩下降等现象。另外,有些学生生活比较懒散,足不出户,很少参与户外活动,生活缺乏明确的目标,这也是目前高校生活园区德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2.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管理队伍呈现年龄较大、专业知识不足的现象。高校生活园区大多是中老年的宿管阿姨、师傅,他们大多具备服务学生的热情,但在知识结构、学校的法规制度等方面并不专业,这就导致了他们虽然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但不能给予学生生活以外的指导和帮助,有时可能还会误导学生,给出不恰当的建议。

3.高校生活园区缺乏信息报送及应急机制。目前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在学习、心理、情感、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但囿于园区缺乏信息报送及应急机制等因素影响,有些学生的需求、情绪或者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极可能会引发突发事件,在这些问题上,高校学生生活园区面临较大压力。

三、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德育模式的几点探索

首先,夯实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德育工作的物质文化基础,适当拓宽园区内学生文体活动的公共空间,为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寝室创造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对生活园区的内部格局进行改造,完善文化活动场所、公共活动空间等基础设施,增设运动休闲、生活服务等现代化配套设施,进一步拓宽学生在生活园区的活动范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注意良好的生活园区文化氛围的营造,注重文化内涵建设。如在学生宿舍内开辟“文化走廊”,展示学生先锋代表风采、校园文化活动剪影,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等。

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增强生活园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德育工作是一种影响人心灵的精神性活动,是一种以德性人格影响人格形成的交互活动。这就要求生活园区的教育者既要有高尚的德性人格,又要有科学的育人理念。生活园区的管理人员应从“服务学生”出发,尊重理解学生,关心帮助学生,尽可能以善意的方式给予学生在生活上的精神关怀,使学生通过道德生活中的生命体验实现内化,不断提升道德人格境界。

第三,打造优秀的生活园区管理梯队。生活园区中学生密集,活动时间持久,必须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服务能力,才能保证园区的稳定、和谐。首先,宿舍管理人员需要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学习新型高效的管理模式,熟知学校园区的相关管理规定、学生住宿的相关要求、后勤服务范围等,才能在日常的生活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其次,院系一般都设有辅导员值班室在学生的生活园区内,方便老师经常走访学生宿舍,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第三支是学生队伍,在学生生活园区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园区管理工作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有些高校成立学生监督管理委员会、楼宇管理委员会、学生党员寝室等学生组织,他们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诉求和意见,监督各项制度的执行,畅通学校相关部门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沟通渠道,为学生谋福利、解难题。

第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重大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制度、学生预警工作机制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等,提升生活园区危机处理能力。高校可跟学校的心理机构或部门联合,在生活园区内设立心理辅导室,解答学生的心理、情感等困惑,排解学生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比如指导学生如何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学生宿舍之间的矛盾,如何正确宣泄负面情绪和应对突发事件等。发现不良势头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及时有效地排除可能导致学生思想不稳定的不良因素,维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确保生活园区工作有序运转。

第五,加强网络监管,发挥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高校应加强生活园区网络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舆论,净化、优化和美化生活园区网络环境。可通过新媒体一些话题讨论,比如在易班上举办如何有效摆脱网络成瘾、人际交往焦虑等心理讲坛。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学生社区局域网络,网络模块涉及学生的教学、思想、班级事务、生活服务、民主管理、文化生活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经常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分享和交流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园区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0.

作者简介:

史颖超:(1988.1-),女,山东青岛人,讲师,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