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魏源和佛的那些“因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梁启超说过:“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魏源则是与佛结缘更多更深的新学家。
魏源生活在佛风昌盛的时空里。那个年代,佛教的地位和影响,仅次于正统的儒家学说。因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位清代皇帝热衷于佛,上行下效,朝野佛风浩荡。魏源的故乡湖南隆回也一样,人们把佛挂在嘴上,奉在心上。笔者在魏源故居周边的学堂湾、石山湾、疤恋却甯愎几年计划生育,跟计育对象做工作,他们边听边念阿弥陀佛,工作队员拆他们的房子,他们也在一边念阿弥陀佛。魏源出身于信佛的积善之家,其十世祖振寰公在故乡杨梅冲建了知止庵。道光年间,魏源回乡小住,题庵联曰:“曲通山径开僧舍,静悟禅机写佛径。”到他祖父孝立公时,乐善好施、仗义疏财的家风被弘扬到了极致,不仅建桥修亭少不了孝立公,就连乡亲们遭受的损失,他都主动包揽了。魏源家乡有不少做土漆买卖的,在翻越陡峭的土岭界时,时常人跌漆倒,每每这时,孝立公都给背时倒漆的人以相当金额的捐助。现如今,魏源故乡还流传着“土岭界倒漆,孝立公背时”的俗语。从这些来看,魏源信佛的土壤是“沃尔沃”的。
魏源本身具有学佛的天赋,骨子里有一种空灵、静寂、超凡脱俗的东西。他从小喜欢独处静思。通常,小孩和小狗是天生的玩伴,但是,魏源小时候偶尔从读书楼下来,竟被自家的小狗追着狂吠。他字“默深”,听起来就像一个法号。因为这种个性,既具世俗的经世志向,又抽身倘佯于佛、老境界之中的林则徐、龚自珍等人,都成了他的好友。因为这种个性,魏源写下不少隐寓禅机玄理的诗,如《天台赠僧》:“松下访山僧,言向石梁往。又携寺涧云,往作何峰雨?”包涵着很深的禅机义理。再如《天目山襄云歌》“山中之云寺中僧,僧与白云互主宾。有时山僧下山往,白云与僧作主人。”写的简直就是仙境。
士大夫遁入空门的缘由,香港史学家许冠三概括为三种,一是人生际遇剧变,二是个人仕途不顺,三是国家社会动荡。魏源信佛不仅占全了上述三种因由,而且与当时的文化氛围息息关联。清朝学界,缺少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知识分子倍感压抑和苦闷。有胆识者变法的主张受到旧思想、旧势力的阻碍,外来的西学又因根基不深,难以承担救亡图存的重任。像魏源这样的思想家便将目光转向佛学,欲治儒佛、新学于一炉,构建“不中不西,又中又西”的经世之学。
“野风吹蓬蒿,蒿中瓜庐垣”、“万事信茫茫,生涯n草草”的冷酷现实,也让“不忧一家冷,所忧四海饥”的魏源,发出人生如“梦”的喟叹。他在诗中表现出了这种情绪,如“梦觉小生死,死生大梦觉”、“人寰真似梦,顷刻已千秋”、 “尘梦还前世,虚空透半斑”。既然人生如梦,魏源“扫地焚香坐,心与灰皆冷”,义无反顾地走进空门,去寻求理想的佛国了。
对于出家的因由,魏源自己是这样说的:六根不得清静,是因为六欲侵扰,使人堕落,耗人真性。世俗的生活,使人终身为形骸、妻、子所累,没有多大意思。既然在家的人生如此之难,何不出家学佛,去空门寻求解脱呢?
魏源信佛学佛,并非一时“顿悟”,而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早在道光六年(1826年)会试落第后,他就开始“潜心禅理”。道光八年,经龚自珍介绍,魏源结识了杭州佛界名士钱林(即伊庵居士),在钱林寓所住了一个月时间,随他学《楞严》、《法乘》等佛经。临行时,魏源赋诗《武林纪游十首呈钱伊庵居士》纪念这段经历。此后,魏源开始研习净土宗,在京师向净土宗高僧瑞安问法,任高邮知州时,邀瑞安到高邮弘扬佛法。
咸丰四年(1854年),年满花甲的魏源,在曾任职的兴化县正式皈依空门,取法号“菩萨戒弟子魏承贯”,专心修佛,会译出净土第一经《无量寿经》,并将其与《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合编为《净土四经》。在每经之前,他分别作叙,并作总叙一篇刻印流通,很受欢迎。同治年间的王荫福居士称赞说:“近世邵阳魏居士……遍考诸译,别为一书,包举纲宗,文辞简当,乃得为是经之冠冕。”当代的赵朴初大师也盛赞此举“为近世佛教重光之始”。
魏源在世时,自身皈依佛门。过世后,不少魏氏后裔在家里设佛堂,虔诚供佛。魏源的曾孙魏逖先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曾经讲述他母亲陈悟证居士割臂疗亲的孝行。陈氏是清末湖南郴州诗人陈起诗的孙女。12岁那年,父亲远出谋生,她一人在家侍奉母亲。一天深夜,母亲忽患急病,吐血不止。她毅然割下左臂上的一块肉,煎了汤给母亲吃。母亲喝了汤以后,吐血立止,转危为安。直到1928年,73岁高龄的陈氏害病,逖先居士和妹妹悟进居士,手臂燃香数炷,为母祈求佛力加倍。陈氏深受感动,才告诉他们:“我曾割臂医疗你们外祖母的急病,现在我病了,你们为我燃这样多的臂香,这应是我童年割臂疗亲的感应。”说完撩开衣袖,露出左臂给儿女们看,大家才发觉老太太童年时割肉处的刀痕,一个个感动而泣。这个故事在佛典中广为传颂。《郴州陈氏族谱》中记载了一个同样的故事,说的是魏源的女儿魏秀均嫁给郴州陈起诗的儿子陈圻。秀均贤慧孝顺,婆婆生病时,从手臂上割肉熬药汤为婆婆治病。秀均年仅40岁去世,陈圻为其至贤至孝所感动,再不娶妻。两个版本中的主人公一是魏源的孙媳,另一是魏源的女儿。如果有一个弄错了,那么,《陈氏族谱》错的可能性不大。
魏源的后裔中有史料证实信佛的还有他的曾孙女魏韬、魏昭姐妹等多人。魏源家人收留的洪秀全元妃,也在魏家削发为尼。
魏源晚年被罢官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魏家收留了洪元妃,有通“匪”之嫌。太平天国失败后,元妃逃到魏源在南京的家中避难,见魏家人心地善良,便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并要求削发为尼。魏家拨出三间房子,作为家庵,叫做普渡庵,接受元妃在庵中出家,法号兴义。
因为信佛,魏源视死如归。据他儿子魏耆的记述,咸丰七年(1857年)农历二月的一天,魏源感觉不舒服,便对家人说,在他死了后,不要号哭打搅,让他静静地往生净土,飞往西天。过了十来天,他的病竟然好了。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他洗了一个热水澡,换上干净衣服。三月初一,好友金廉来看望他,两人长谈忘记了时间。谈着谈着,魏源对金廉说:“你去休息吧,我得走了!”然后,自己走进内室凝神静坐,物我两忘地告别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