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清电视纪录片创作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清电视纪录片创作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5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等单位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了高清电视纪录片创优赛事,主题为《伊春——中国林都生态家园》。我有幸代表辽宁卫视参加了此次赛事活动,该电视纪录片评优活动主要以全国具备高清制作能力的电视台为基本参赛单位,共有近20家省级卫视以上媒体受邀参加。此次活动以促进高清电视精品节目的创作为宗旨,并试图探索影像“地方志”的编制。作为辽宁卫视《王刚讲故事》节目编导,我选取了黑龙江省伊春市仅存的几个上海知青作为拍摄对象,故事的背景发生在43年前,一群上海知青在黑龙江农村插队下乡的知青年代,讲述了几个至今依然留在黑龙江省伊春市沪嘉乡生活的老上海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终身、甚至子孙都奉献给了祖国边疆,真实记录了他们这一代人的青春感悟。该片的基调是怀旧,季节发生在东北部的初春时节,画面颜色定为寒中带暖的偏黄调子,我们的拍摄力求使片子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追忆、思念的味道,基于此,我们开始了纪录片《我们的青春》的节目创作。

由于我们是第一次使用高清摄像机设备去拍摄纪录片,在片子开始拍摄之前并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是在边拍边看的摸索中进行的。作为编导的我,最初对于摄像机是标清,还是高清,并没有特殊的考虑,毕竟主要的精力是放在片子的结构架设和内容方面。可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和摄像师以及录音师不得不在拍摄初期,先就高清摄像机的种种菜单功能上的一些细小问题停了下来,这些问题是以前我们使用标清摄像机不会遇到的。然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在我们拍摄之前必须亟待解决的,否则拍摄出的效果就会与此前想象的有所出入。于是,电视高清的技术问题变成了我们首先要第一理顺的环节。

首先是拍摄光线的问题。我们在下午3点钟的时间,用逆光拍摄人物访谈,在寻像器和监视器里看人像的轮廓光都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访谈人物也已经用反光板补了面光,按常理说,应该不至于出现偏差。可是,在最后看回放的时候,画面拍出的效果却不尽然。我们发现,在采访对象头顶背后会偶见一道光斑,时有时无,正好处于人像头顶部的位置,而这在当时并不能发现。高清摄像机的感光度、明暗对比度和焦点都非常敏感,似乎光圈稍微一动,拍摄的景物就会变虚,即便是带上监视器,有时也不能完全发现问题。看来,我们再要拍摄的话,一定要带上更清晰、尺寸更大的监视器,才能完全避免这个逆光拍摄时光线变化的问题。尤其是在拍摄访谈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毕竟不像是外景,至少还可以换多个角度。再有就是,逆光拍摄的时候,在时间点的选取上还要注意一下,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再往后一点,那个时间段至少发生刺光的可能性会少一些。

其次是画面比例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高清的成像比例是16:9,而标清是4:3,虽然这仅仅是画面宽幅、窄幅的变化,但是,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我们也要把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什么样的场景更适宜用16:9来反映,什么样的景别会让16:9的比例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而我们在使用标清摄像机的时候,很少会考虑到这一点。当然,在拍摄外景的时候,我们比较好控制这一点;当拍摄室内环境或者人物访谈的时候,我们注意到16:9的画面比例为我们的取景带来更多的好处。我们在一个微缩的上海知青生活博物馆里做人物访谈,在取景器里明显能够看出,16:9的画面比例相对于4:3的画面比例,信息含量更大。于是,我们在被拍摄的人物背景上多做了一些文章,增添了不少能够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特征的小物件,哪怕是一个手电筒、暖壶、茶缸,周围墙上的旧报纸,都能够被取景器涵盖其中,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这是用标清摄像机4:3的取景构图不易达到的效果。此外,我们在拍摄外景的时候,16:9的构图在摄像机水平方向视角相比4:3标清摄像机要扩大许多,导致了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变长,于是,摄像师在平摇镜头的处理上应多注意到人眼的视觉感受,这里编导者要依据拍摄内容适时提示摄像师加快摄像机镜头的摇摄速度,以增强镜头的节奏感。这种情况如果在外拍时没有意识到的话,我们多只能是在后期非编设备上做以画面提速处理,而这种处理显然没有前期拍摄的自然、明快。再次是立体声的问题。以前,我们使用标清摄像机的时候,对于声音这一块,在拍摄的时候,没有太多的体会,而这次拍摄,高清摄像机本身就自带立体声话筒,与此同时,我们还外接了一个毛毛狗立体声话筒,在声音这一方面,多了一个层次,更重要是数字立体声。在拍摄采访后,我们回到宾馆看回放的时候,能够明显的感到声音的多个层次,来自多个不同方向,立体环绕的效果非常突出,高清晰度的画面配合环绕立体声,仿佛把片子带入了一种全新的意境,这可以说是一种惊喜,而这是在标清摄像机里是听不到的。接下来,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就必须注意到每一个声音层次的捕捉,应该说是更加仔细和小心,因为立体声话筒在采集声音的时候,它的捕捉能力非常敏锐,甚至连摄像师的呼吸声,立体声话筒都会毫不犹豫的收进去。这在前期的拍摄中,作为编导的我,是头一次、也是从未有过的强调和重视拍摄过程中的声音元素,重视还原声音的每一个层次,一旦发生录有杂音的情况,就要马上重新补录。我们的录音师更是在采访现场认真记录所有的现场声和外界有意义的声音,除了专业的立体声话筒,她还自带了磁带式的录音机,避免出现录制声音过程中的遗漏。

最后是后期高清电视节目的制作环节。在片子采访结束后,我们直接将高清素材上载到配有高清设备的avid非线性编辑系统,1:1的上载,中间没有任何的画面指标损失。在涉及到画面调色的问题上,我觉得高清摄像机拍摄出的画面颜色比较鲜艳、饱满,几乎不需要后期再修色,即便有需要,针对个别的外景调过色之后,高清色彩的调修也比标清摄像机拍摄的画面修色更自然、更清透,这一点是我和我的后期剪辑师有目共睹的。除了高清纪录片拍摄的技术问题之外,我更愿意就我国高清电视发展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阐述。当前,虽然我们国内大多数省级电视台还没有达到高清频道播出的条件,但在电视从业者实际的拍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已接触到高清制作的设备,并逐渐把高清的摄像技术、剪辑技术融入到日常的节目制作中,逐步减少对模拟信号摄像机以及标清摄像机的使用频次,那么,我想未来高清电视技术播出平台的整体搭建,或许就只是时间问题。日前,随着我国传统电视频道在频道资源的竞争中日益白热化的阶段,电视频道的品牌专业化,成为了我们电视从业者更高的目标追求。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电视从业者本身,就连广大的电视观众,乃至互联网受众群体,也在寻求着高清的收看环境。无论是电视高清频道不断涌出,还是网络高清剧场的呈现,都在推进着高清数字电视的发展进程。因此,这次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组织的高清纪录片创优活动意义重大且深远,秉承着电视技术手段的进步来带动电视节目内容的发展理念,让高清电视技术先行到采编创作的前期,这一理念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作为拍摄本次高清电视纪录片节目的编导者,能够在这次活动中切身体会到高清拍摄技术与后期制作的种种优势以及好处,我想这为我们以后的电视节目制作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问题思考,并为继续发扬高清电视的优势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中国的电视确实到了该朝着更加精品化的方向发展的时候,高清设备的进入与应用,不单是对电视从业者业务素质的再提高,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推进中国电视精品化发展进程助力,技术的进步带动整个行业的精品化,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促进和提醒。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日益扩张和引领时尚风潮的新媒体多数都是以技术推进创新的,我们传统电视媒体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并能吸收其精华,为我所用,这也是电视媒体在日益竞争的媒介环境里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素能,同时也是传统电视媒体能够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的一个杀手锏。这种电视技术与电视节目内容之间的互相促动,一定会令电视节目内容随着电视技术的推进,而不断的进行调整、修正,最终提升电视节目的高质量,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这种挑战也必将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电视高清技术化,带给传统电视媒体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产业升级。而这种高质量的精品化的电视节目日益呈现,最终将有利于传统电视媒体的再度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