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出口贸易国别格局研究:1990―2007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出口贸易国别格局研究:1990―2007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拉动作用。1992年我国开始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出口多元化战略包括两层含义: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本文尝试对90年代初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以来的中国出口市场格局作个回顾,就对我国经济具有显著影响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地区),从出口比重、出口贸易额、贸易增长率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对我国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以来的出口市场格局变化获得具体认识。

本文根据历年各贸易国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比重选取了14个最主要国家(地区),排名靠前的该14国家(地区)按照地域划分分别是北美:美国、加拿大;欧洲: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法国(其中除了英国外,其余4个均为欧盟国家);亚洲: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

该14国家(地区)除了部分在90年代初期两年的年出口额不到100亿美元外,从1993年开始,14国的年出口额均在100亿美元以上。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统计》各期数据,1990--2007年期间,至该14国家(地区)的合计出口额占中国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稳定地保持在70%及以上(见下表),可见该14国家(地区)在中国的出口贸易申占据举足轻重地位。本研究集中分析中国对该14国家(地区)的出口贸易格局(见表1)。

出口比重

总的来说,在1990--2007年期间,中国历年对14国家(地区)的出口额比重都比较稳定,虽然出现小幅缓慢爬升,但增幅也只有1个百分点左右,在近二十年的时期跨度里,这一增幅显得微不足道。 如果按照比重10%进行划分,14国家(地区)可被明显分为两类:一类比重高于且远远高于10%,包括美国、日本、香港;另一类是比重低于且大大低于10%,即除美、日、香港外的其余11国家(地区),这类国家的比重比较平稳地集中在1--5%之间。

在1990-2007年期间,出口比重超过10%的美、日、香港三个国家(地区)是朝着比重相当的方向发展。美国的比重是呈上升态势。1990年美国比重只有8.3%,2007年已达到19.1%。美国比重上升并不是逐年平稳递增,而是在1992到1993之间出现一个跳跃,由1992年的10.1%一举跃升为1993年的18.2%。自1993年以后,比重就一直保持在20%的水平上窄幅波动。日本的比重是先升后降,即在1996年前先小幅上升,1996年后逐年下降。1990年到1996年,日本比重从14.5%增加到20.4%。1996年以后,比重开始下降,下降过程中虽然有连续3年的微幅上升,即1999、2000、2001分别相比前一年微幅增加0.5、0.1、0.2个百分点,可也只有16.6%、16.7%、16.9%,但在2001年以后,比重逐年平稳递减,2007年时下降到了8.4%。根据比重图形走势,日本比重仍可能继续下降。香港的比重是呈下降态势,在1993年出现一个骤降,然后逐年缓降。香港1990、1991、1992年比重分别是42.9%、44.7%、44.2%,1993年则骤降到24.0%。1993年以后,虽然1994和1997年比重分别比上年上升2.7和2.2个百分点,分别达到26.7%和24.0%,但其余各年比重均呈缓慢下降,2007年时已降为15.1%,低于美国的19.1%,高于日本的8.4%。

香港比重的骤降与美国比重的一举跃升发生在同一时期,即1992至1993期间,其中主要原因,一是西方国家对我国制裁基本解除,二是我国实行“大经贸”战略初见成效。1989--1993年,西方国家出于政治因素对我国实施制裁,这迫使我国出口采取转口贸易方式取道香港。于是那几年香港的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40%以上,出口集中化程度大大提高。1992年我国确立起多元化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成为1994年前后出台的我国“大经贸”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确立为我国外经贸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由于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推行,并随着西方国家对我国制裁的基本解除,1993年开始,我国经由香港的转口贸易减少,出口香港比重下降,出口美国比重上升。1994年开始的出口集中化程度下降趋势反映了1994年开始推行的“大经贸”战略已见效果。

美、日、香港这三个国家(地区)的比重格局,在1993年以前一直是香港比重占据出口比重第一的位置,其次是日本,再次是美国,并且香港以高出第二约25个百分点的大幅差距遥居第一,而日本与美国之间比重只相差约5个百分点。1993年及之后的三、四年间,三地的比重有升有降,美国仅在1993年以高出日本1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居于第二,其他几年都是日本第二,香港则一直保持第一。但是,当美国于1997年以0.5个百分点第二次超过日本,并于1999年以2.6个百分点首次超过香港成为第一后,美、日、香港三地的比重格局就开始变成了美国第一、香港第二、日本第三的局面,而且此格局一直保持至今。不过,与之前格局还有不同的是,此时三地之间的比重差距不再出现当年香港遥遥领先日、美的情况,目前为止,三地比重依次相差都只在7个百分点以下(参见图一)。

在出口比重低于10%的系列国家中,韩国、德国比重相对较高,处于4-5%范围,其他国家比重都集中在2%附近。韩国比重在90年代前中期有个快速增长。1990和1991年韩国比重分别只有0.6%和0.7%,到了1992年,比重相比1991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达到2.8%,这其中与中国确立多元化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有直接关系。到1997年,韩国比重已达5.0%。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韩国比重下降至3.8%,随后一直比较稳定地保持在4.6%水平左右至今。德国一直是自1972年中德建交以来中国在当时欧共体(后来的欧盟)成员国中、也是在欧洲各国中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比重在1990至2007年期间一直比较稳定地保持在4%水平上下,略低于韩国(1990至1994及1998年除外)而高于其他国家。需要指出的是荷兰,虽然荷兰比重相对不算大,1990、1991、1992年分别只占1.5%、1.5%、1.4%,但是从它的发展趋势来看,一直处于平稳增长中,2005、2006、2007年分别占到3.4%、3.2%、3.4%,正朝德国、韩国比重接近,成为比重低于10%这一组系列国家中近几年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的位居第三的国家。次于荷兰的国家是英国。英国比重在1992年以前都只是1.0%,1993年达到2.1%,并保持这个水平到1997年(除了1994年为2.0%,1995年为1.9%)。1998年英国比重再上升0.4个百分点到2.5%,这一比重一直保持到2006年,2007年为2.6%。新加坡比重

在1990-2007年期间比较稳定,1990、1991、1992年分别为3.2%、2.8%、2.4%,2005、2006、2007分别为2.2%、2.4%、2.4%。在1998年之前,新加坡比重一直高于英国,1998年之后一直以仅0.2-0.5个百分点的微小差距低于英国。对台湾出口贸易是在1992年出口多元化战略下开展起来的。1990、1991、1992年台湾比重分别只有0.5%、0.8%、0.8%,从1994年开始,台湾比重就一直稳定的保持在2.0%水平左右,波幅只有0.1个百分点。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在1990-2007年期间比重比较稳定,在1.0%上下,有缓慢增长,2007年分别达到1.6%左右。虽然同属于欧盟国家,但是中国对德国的出口要显著高于对法国、荷兰、意大利的出口(参见图二)。

虽然在出口贸易中,中国对其他国家(地区)的出口发展迅速,所占比重逐年提高,比如,对除美、日、香港外的其余11国家(地区)的合计出口额占同期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在90年代初还不到20%(1990年为18.0%),到近几年已超过30%(2007年达到33.1%),而同期中国对美、日、香港三地的合计出口额占同期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是,美、日、香港三地的合计比重仍旧占据半壁河山,在90年代初三地合计比重将近70%(1990年为65.8%),近些年三地合计比重仍占到40%以上(2007年为42.6%)。

出口贸易额

总的来看,在1990-2007年期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呈指数增长(参见图三),尤其进入2000年以后增长加快。根据绝对出口总额年度增长情况(参见图四),可把考察期分成两个阶段,即1990-2001年和2002-2007年。1990年全国出口贸易总额620.9亿美元,2001年达到2661.0亿美元,增长2040.1亿美元,年均增长29.9%。整个90年代的出口贸易总额虽然保持增势,但是属于起伏增长,增长缓慢且不稳定。1993年之前,全国出口贸易年增长额很小,1991、1992、1993年分别只增长92.8、130.3、68.0亿美元。之后,1994、1995年出口贸易总额提高近20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2.7、277.7亿美元,这说明“大经贸”战略推行取得成效。但是,1996年出口却意外下降,出口总额仅比1995年增长22.7亿美元,为此前自1990年来增长最少年份。秋晨(1996)、姜应祥和康丽娟(1996)分析认为,当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外贸收购优惠贷款利率取消、出口退税率再度下调、出口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国内物价上涨是造成1996年出口下降的重要宏观因素。1997年出口贸易总额恢复大幅增长,比上年增加317.4亿美元,但是到1998年又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只比上年增加9.2亿美元,成为1990年以来年度增长额最少的一年。金融危机过后,出口又实现回升,1999、2000年出口总额分别比上年增加112.2、542.7亿美元。2001年又出现出口下降,只比上年增加169.0亿美元。2001年出口下降主要是由于当年全球进出口贸易下降。2002年可谓是中国出口贸易辉煌时期的开始,因为从2002年开始,中国出口贸易稳步发展,出口贸易年度增加额逐年攀升。2002年出口总额3256.0亿美元,2007年为12177.8亿美元,增长8921.8亿美元,年均增长54.8%。

从绝对贸易额来说,出口美、日、香港的贸易额远远高于其它11国家(地区)。1990年,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最大的香港(42.9%)出口额为266.5亿美元,比重其次的日本(14.5%)出口额为90.1亿美元,比重第三的美国(8.3%)出口额为51.8亿美元。然而,除了新加坡(19.7亿美元)、德国(20.3亿美元),1990年中国对其余国家的出口额都没超过1亿美元。而到了2007年,中国对美、日、香港的出口额分别为2326.8、1020.1、1844.4亿美元,而对其余11国家(地区)出口额则都在500亿美元以下,并且主要集中在200亿美元左右的范围。从图形上说,14国家(地区)的贸易额也基本呈指数增长,且贸易量越大,指数增长形态越突出,美、日、香港的贸易额曲线与中国出口总额曲线形态十分接近,尤其美国的和香港的。然而其余11国家(地区)的出口额图形走势则比较平缓,相当于美、日、香港在90年代早期阶段的图形表现(参见图五)。

分析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背后各个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额增长表现。对美国的出口贸易额每年都比上年有所增加。美国的年度出口增加额与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年度增加额的变化趋势几乎一致,即2001年前是起伏增加,2001年后是稳步攀于卜。对香港的出口贸易额有4个年份是比上年减少,即在1993、1996、1998、1999年分别比上年减少154.6、30.8、50.4、18.8亿美元,其余年份都是比上年增加。1993年减少是因为西方国家对中国制裁基本解除,中国部分出口不再需要取道香港做转口贸易;1996年减少是因为该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整体下滑;1998、1999年减少则是很大程度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对日本的出口贸易额仅在1998年是比上年下降(下降21.8亿美元),其余年份都比上年有所增加。在1998年因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而使出口贸易额比上年减少的目的地国家还包括韩国(减少28.8亿美元)、新加坡(减少3.8亿美元)、马来西亚(减少3.3亿美元)。对台湾的出口虽然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出口额仍比上年增加4.7亿美元,但是1996年全国出口贸易下滑和2001年全球进出口贸易整体下滑都影响到了对台湾的出口,这两年的对台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减少3.0亿美元和0.4亿美元。1996年全国出口贸易下滑也同样使对意大利出口比上年减少2.3亿美元;2001年全球进出口贸易整体下滑也使对法国出口比上年减少0.2亿美元。除此之外,对各目的地国家(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在其余年份都是比上年有所增加。

总体来说,各目的地国家(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变动与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动比较一致,在2001年前虽然各年都有增长,但是波动较大,2001年后,各目的地国家(地区)都出现大幅增长。14国家(地区)中出口额增长变动最大的当属香港,这与香港可在特殊时期发挥转口贸易功能的属性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几次大的宏观环境变动下,香港的出口贸易额变动都表现得比较强烈。

中国对美、日、香港的绝对出口贸易额逐年大幅增长,但是三地的合计比重却在下降,说明中国出口市场的集中化程度下降,出口市场结构已经朝着多元化健康发展。其他国家(地区)出

口份额的增长,使中国不再单纯依赖几个传统的贸易伙伴,而是发展了新兴贸易伙伴,这在扩大中国出口的国际市场的同时,也使出口市场风险被分散,中国的贸易多元化战略已经取得积极成效。

贸易增长率

1990--2001年期间,各国家(地区)贸易增长率波动比较大,而且变动基本一致,即类似锯齿状。在1993年,中国对英、美、加、法、德、澳大利亚的出口贸易额有一个猛增,增长率都超过60%,其中英、美、加甚至超过了100%,但是在其前后的1992年和1994年,这几个国家的增长率却都只有30%左右。对日本的出口贸易增长率变化比较平稳,并不随大流那样大起大落,当1994年多数国家增长率骤降时,日本增长率却几乎与1993年持平,甚至还高出1.7个百分点。香港增长率波动最大,尤其在2001年之前,高的时候达到46.8%(1994年),低的时候甚至负增长,――41.2%(1993年)。对澳大利亚的出口增长率普遍要高于同期其他国家(地区)。这段时期需要特别指出韩国和台湾。中国对韩国、台湾的经常性出口贸易往来分别开始于1992和1993年。对韩国的出口激增发生在1992年,该年对韩国出口贸易额增长率达到358.3%,而此前1991年增长率才有46.5%,1992年后每年都保持30%左右的增长率(除了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而为负增长)。对台湾的出口激增发生在1993年,该年对台湾出口贸易额增长率达到110.8%,而此前1991、1992年增长率分别只有86.1%和16.6%,1993年后一致保持增长态势(除了1996和2001年分别因全国出口贸易下滑和全球进出口贸易下滑影响而为负增长)。在此前,中国对韩国、台湾的出口贸易绝对量非常少,1990年对韩国、台湾的出口贸易额分别只有3.58和3.20亿美元,属于14国家(地区)当年贸易额最少的三个国家之一(另一个是西班牙,只有3.41亿美元)。所以,虽然在当年实现超高增长率,但那年的贸易额却仍然分别只有24.0和14.6亿美元。

2002-2007年期间,14国家(地区)全都实现正增长,且国家之间的增长率差异也不像前一时期那样巨大。这段时期日本增长率一直处于相对最低水平,从2002至2007年,实现增长率分别只有7.8%、22.7%、23.7%、14.3%、9.1%、11.3%。法国增长率波动最大,在2003、2004和2007年分别达到79.1%、36.0%和46.1%,而在2002、2005和2006年却分别只有10.5%、17.3%和19.5%。其余国家贸易额增长率主要集中在30%左右水平,而加拿大、意大利、德国、荷兰、新加坡等国增长率相对高些(参见图六)。

虽然在1990-2001年期间,中国对14国家(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增长率差异巨大,但是此后,各国的增长率开始趋同,2002-2007年期间,对14国家(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年增长率都在50%左右,而且相互之间比较接近,其中只有日本例外,该时期的对日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只有18.1%。虽然从增长率数据来看,14国家(地区)之间的增长率大小有接近趋势,但是14国之间的绝对出口额差距却一直呈喇叭状扩大,这其中还是贸易基础量大小在起作用。像美、日、香港这样的出口目的地国,虽然出口贸易增长率可能低于一些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贸易伙伴国,但是其绝对胜出的出口贸易量才是一直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力量。

结束语

概括近二十年来我国出口市场格局变化,其特点为:(1)主要出口市场仍然集中在美欧和以日本、香港、东盟为代表的亚洲市场,但集中度有所下降,各主要市场间份额趋于平衡,并逐渐稳定化;(2)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和重点开拓市场(比如东盟、韩国、台湾等)发展快速,其增长速度远远超出我国外贸出口总体增长速度,但市场份额增长远低于其贸易额增长。

根据我国出口市场分布的现状,结合各个市场需求的特点,总体上看,我国应向纵深拓展欧洲、北美市场,恢复和稳定东南亚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稳步扩大俄罗斯和东欧市场。发达国家市场是我国传统出口市场,这类市场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市场容量大,购买力强,是我国产品的主销市场,对发达国家市场的开拓应以商品结构的优化为重点。东南亚市场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香港、东盟、韩国、台湾等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对新兴市场的开拓要适应不同的消费层次,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出口政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整体上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大市场。独联体国家与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有差异,双方在经济贸易上有广泛互补性。新的市场多元化战略目标应调整转变为逐步实现以新兴市场为重点、以周边国家贸易为支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合理分布的市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