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吃惯了肯德基、麦当劳的青少年对“洋节日”的热情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国传统节日。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埋怨,而要从自身查找原因。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传统教育的主要基地,应担负起在青少年中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职责。在学校的诸多课程中,语文因其与文化、人文的密切关系而成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科目。

一、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我国一直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节日文化资源,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外,二十四节气也是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除夕吃年夜饭体现了家庭和睦的精神,清明节的禁火寒食体现了尊老敬祖的精神,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重阳赏菊据说是由晋代陶渊明而起……但很多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基本停留在“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上,未能体会到传统节日更深层次的意味。而现行语文教材中,以传统节日为题材的课文也为数不多。在人教版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六册语文课本中,只有《过故人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社戏》《端午的鸭蛋》《春酒》《游山西村》《阿长与山海经》共七篇(首),但涉及的传统节日较多,有重阳、中秋、社日、端午、春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文,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教学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适逢端午,家家户户吃粽子。我从这一点导入,引出汪曾祺在文中谈到的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习俗。在体会了作者借端午习俗抒发浓浓思乡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乡潮汕地区的端午习俗。由此引发学生探究各地端午习俗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端午节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二、广泛挖掘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度

为了弥补教材中传统节日题材较少的缺陷,语文教师还应广泛挖掘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来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度。教师首先应广泛搜集以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名篇佳作、优秀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如丰子恺的《过年》、钱钟书的《辛巳除夕》、哈尔滨出版社的《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知识出版社的《清明节·中华传统节日诗歌选》……其次,在课后阅读训练中增加有关传统节日的内容,多设计与节日内涵有关的练习题。比如教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要求学生收集、诵读有关中秋赏月的诗文,在同步训练中选择《中秋咏月诗三首》作为拓展阅读的材料,设计与中秋节“月圆人圆事圆”的精神内涵相适应的题目。除了挖掘阅读资源,有意地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文化外,还可以把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写作教学的资源,在节日到来之际,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搜集作文素材,将自己对这些传统节日文化的感悟真切地表达出来。我在初一学生的课外写作训练中,就设计了《清明情思》《端午粽香》《中秋月色美》《登高说重阳》一系列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渗透其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度。

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

除了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学生进一步领略传统节日文化魅力、开展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当前,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比较淡漠,喜欢过“洋节日”,这是由于“洋节日”相对新颖,娱乐味比较浓,迎合了青少年爱新鲜、好动的特点。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也要注意这一点。我们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2009—2012年这一轮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三次有关传统节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初一时,在清明节到来之际,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清明节的文学、音乐、绘画作品,各地的清明风俗等,并在班里汇报各小组的活动成果。初二时,举办了《中秋·月圆》诗歌朗诵竞赛,学生不但收集了大量中秋咏月的诗歌,而且还自行创作诗歌,在朗诵会上大胆展示。初三时,我们又进行了“赛春联”的主题活动,布置学生摘抄春联、撰写春联、互赠春联,从中体会春节辞旧、迎新、吉瑞、健康、团结、和谐、辟邪、顺利、圆满等丰富的意味。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既动口又动手,充分体验了传统节日的魅力,不仅点燃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而且丰富了生活体验,培养了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