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词语内在语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词语是学习语言与语言交际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准确把握词义是运用语言工具的基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有学生提到这样的问题:一个常用的单词,释义繁多;在一本字典里,同一个词的词条有十几、二十条,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原因:一是词的内在语义(connotation),二是不同语言(这里指英汉两种语言)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equivalency)。弄清楚内在语义与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大大有助于英语词语的活学活用,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一、词的内在含义
许多词语(无论是英语、中文还是其它语言)在不同的句子里,在不同的语境下,有多种意识,这就是词语的多义性。词的多义性(polysemy)主要是由于词语本身体包含内在语义(connotation)和表层语义(surfaceSemanteme)两个层次。内在语义是一种潜在的概念,是词源所固有的成分,是词根、词缀的原义;表层语义则是内在语义在千变万化的情况中衍化出来的具体形式。因此,内在语义决定词语的本质,而表层语义决定的是词语在具体情况下的具体解释。
这里,我们试举Subject一词作为例子来观察词语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Subject一词,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大词典》中,共有17个词条,这是一个典型的多义词。观察一个词的内在语义,重要的是考察其词源及词根、词缀,Subject是由中古法语中的subjacere融人中古英语的,它来源于拉丁语中的subjeetus。在拉丁语中词缀sub=under,词根ject=thority,由此可见,Subject意为throw…under(authority)即把…置于(权威)之下。这就是subject一词的内在语义。以此内在语义为本,它所衍生出来的表层语义非常的丰富。
1、作为动词
a)AncientRomesubjectmosetoofEuropetoherrule.古罗马征服了大半个欧洲。这个句子中,意为“征服,使隶属”,英语解释为“get…undercontrol”,其内在语义仍然是“throw…undercontrol”即置于(古罗马权威)之下。
b)Thelocationoftheislandinthemiddleoftheoceansubjectsittofrequenthurricanes.该岛地处海洋中心,因而常里到咫风的袭击。Subject…to可以释为“使…经受”,即“expose…to”,但本义仍是“thows…under’’,置…于(咫风的权威)之下。
c)Theplanwillbesubjectedtoapproval.该计划将呈请批准。(“besobmittedto”,置于上级权威的审核之下)
d)Ourexportsinthislinearesubjectedtotariftrateof50%inCanada.我们的此类商品在加拿大应证的关税率为50%。(“beimposed”置于征税条例的管制之下)
2、作为形容词
a)Weareallsubjecttothelawsofnature.我们都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置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力之下)
b)Hewassubjecttoridieuleinhislife-time.他生前常常受到嘲笑。(置于嘲笑之下)
c)Oncethecargoisunloaded,itwillbesubjecttotheusualcustonsprocedures.货物一经卸下,遨生昼办理例行的海关手续。(置于海关条例管制之下)
d)Ourplansmaychangesubjecttheweather.我们的计划可取决于天气情况而改变。(置于天气情况的权威之下)
3、作为名词
a)Whatbookshaveyoureadonthissubject?关于这一题材你看过哪些书?(某事被置于众议之下)
b)Ienjoymathsandthatwasmybestsubject.我喜欢数学,那也是我成绩最好的兰科(须将时间精力置于其中)。
c)Rabbitsandmieeareoftensubjectformediealexperiments.免和鼠常被用作医学实验的3生象。(置于某动作之下)
d)HeisaBritishsubject.他是英国国民。(置于君主或国家统治之下)
e)What’sthesubjectofthesentenee?这句语的主语是什么?(将其它成份置于从属地位)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Subject一词从词性到释义变化多端,但是内在语义却万变不离其宗,就是“throw……under”。
此外,由ject=tothrow,还可以变换词缀,衍生同根词。如:
Abject=away+throw被抛弃的
Conjecture+together+throw推想,估计
Dejected=downl+throw扔下
eject=tout+throw逐出,排斥
interject=between+throw插人
project=forward+throw投射
reject=back+throw拒绝
traject=across+throw轨迹从对reject一词的考察可以看出,尽管词语的表层语义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仍然是内在语义在起作用。学习英语如果能有意识对类似subject这种有着深刻内涵、表层语义繁多、活用难度较大的词语进行构词分析,探索词源,掌握词根词缀的原意,弄清内在语义和表层语义的内在联系,通过词缀的组合,拓展表层语义的外延,就不会对繁多的释义感到不知所措,同时能够提高词语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在遣词造句、提高英语交际、修辞能力等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英汉语义的对应关系
中国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会认为,英文单词和中文释义是一一对应的。比如,说到Crab就想到“螃蟹”,说到introduee就想到“介绍”,说到teaeher就想到“老师”。事实上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当这些词汇落实到句子或段落时,在口头上、书面上甚至在思维上常常会出现所谓“中国式的英语”(Chinghsh)或者是“不象中文的中文”。
无论学习哪一种语言,在遣词造句上必然会遇到外语与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英语与中文的对应关系上有三种情况:完全对应、部分对应、缺乏对应。
1、完全对应
这一部分最容易理解。例如,crab对应“螃蟹”,ant对应“蚂蚁”,PlasticS对应“塑料”……这二者之间就象两个完全相合的圆,在同一个平面上完全相互对应。因此,这些词汇在实际运用中一般不会出现差错。但事实上,这样的对应相对较少。
2、部分对应
一个概念在两种语言中只有一部分是交集,而更多的部分却互不搭界。这样的情况可能是最多的。但是却往往没有引起学习者足够的注意。这里我们试举“introduce”和“介绍”一例来进行剖析。例如:Letmeintroducemyself:MynameisBill.(请让我自我立里:我的名字叫比尔。)
“介绍”可以是“从中沟通,使双方相识”的意思,“introduce”也有.“causetobeacquainted”的意,在这一局部概念上,二者之间的内涵互相吻合。可问题是中文的“介绍”是否完全等同于英语中的呢?,
让我们再来看看以下的例子。
李教授向他的学生们介绍了一个新书。
这里的“介绍”并非一般定义上的“从中沟通,使双方相识”,而是具体化的“suggestfavorably”或“PresentasworthyofaccePtance”因此,能反映此确切内涵的应是“recommend”。此句应译为:Prof.Li.recommededanewbooktohisstudents.又如“市、县官员向他介绍了他们的机构对塌方事件进行联合调查的情况。
此句中“介绍”的内涵是“togivedetailedinformationto”因此确切的用词应为“brief’’全句应译为:Hewasbriefedbycityandcountyoffieialsontheprogressofthejointinvestigationbytheirageneiesintothecave一in.再如,该退休教师向新教师介绍了他的教学经验。
此句中“介绍”也不是“从中沟通,使双方相识”,而是“conveytoanotherorhanddowntoanotherwhoisyoungerorcomeslater”,反映这一概念的应是“passon”,全句应为:TheretiredteaeherpassedonhisteachingexPeriencetothenewconers.反过来看introduce,在以下所举的例子当中,都不适合用“介绍”来解释:
TobaccowasintroducedintoEuropefromAllleriea.烟草是由美洲传人欧洲的。
EleetronictechnologyhasalsobeenintroducedintotraditionalChinesemedieine.中医也采用了电子技术。
Relativepronounsintroduceadjeetiveclauses.关系代词引出定语从句。
Heisapttointroducenewidessintothebusiness.他敏于在企业中引进新的思维。
Dressingdesignersintroducenewfrshionseachyear.服装设计师每年都推出新的款式。
Thedoctorintroducedalongtubeintothesickman’sthroatsohecouldbreathe.医生在病人的唯头插人一根长导管使他能呼吸。
由上述例子可以说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有些词的语义虽然有部分的对应,但是,从整体上看并不存在概念的完全等同。
3、缺乏对应
由于民族特点、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同语言的词汇之间都存在着不对应的情况。例如:中国学生叫“王老师”、“李老师”,有人就会想当然地用英语称为“TeacherWang”“TeadcherLi”,事实上“老师”作为一种礼貌的称谓,在英语中是没有对应词的(teacher是和作为职业的“教师”相对应的)。若要放在姓名之前,一般都用Mr.或Ms.相称,如果是对教授也可冠以“Professor又如,“事后诸葛亮,英语是“hindsight”,而美国人常说“Mondaymornigquarterbaek”“诸葛亮”在这里役有对应词。
除了上面的某些具体的人或事没有对应词外,某些抽象的概念也没有对应词。在<傅雷家书》中提到汉语“感慨”一词,这个词的内涵太宽,概括性太强,它反应的是“中国人特殊的一种心理状态”(傅雷语),没有一个英语词语可以准确地对应,这个词竟将这位翻译界的泰斗也难住了。
综上所述,由于英汉语之间存在着完全对应、部分对应、缺乏对应三种关系,因此研究部分对应和缺乏对应的情况就显得犹为重要。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要防止过分强化英汉的以应关系,死记硬背汉语释义,以致于铸成一条等义的锁链,束缚了自己,僵化了语言。应该明辨两种语言的差异,有意识的摆脱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干扰”,培养英语语感,发展英语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学到地道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