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艺术家海外迁移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艺术家海外迁移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篇报告文学中,无论作家多么加以掩饰,在某个特定话题中都会呈现出其特有的风格;每篇新闻报导,即使是最好的编辑,也不能抹杀记者独特的视角。写作这件事情,无论再怎么客观也不会成为一门科学,它永远都是人类解读的产物。许多有意或无意的偏见都不免让我们去追寻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在艺术界也是如此。我对自己的一点倾向十分清楚,那就是我对当今中国艺术家的大迁移越来越感兴趣。

“迁移”这个词在这里范围很广,既指艺术家定居海外,也指艺术家在海外学习之后再回到中国。国内和海外教育的结合是很强大的知识灵药,特别是在当代艺术界,这里的知识话语通常由地方性与全球性来回拉扯的辩证法组成。有着海外经历的艺术家倾向于为其本土的艺术带来一种新的方法,而“本土”这个词本身就含有不同的解释和角度,它可以意味着很多事情,其意义取决于谁在何时何地采用哪种视角。

虽然我并不清楚中国及其他地方每年会有多少展览,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保持着一份敏锐和热情,时刻关注着来自中国的艺术家怎样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国际上取得话语权并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而这些展览也成为了我最感兴趣的话题。

在北京,当代艺术的圈子主要集中在这座城市的东边。一旦我们跳脱出日常的轨迹,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国际语境中,我们会了解许多外界的观点,那些未受过艺术专业训练、对这些感到新奇的人们,他们会更开放地看待作品,而我一直非常渴望看到他们的反应。

我经常在国外赶场去参观一些中国艺术家的展览,去年11月在巴黎,卡地亚艺术基金会(Fondation Cartier)举办了岳敏君的展览。几年前在纽约,我在皇后区艺术博物馆(Queen’s Museum of Art)看到了岳敏君的个展,那个展览规模很小,由一两个私人藏家赞助,还出现了在博物馆展览中少见的苏富比拍卖行的名字,也许是商业因素太过明显,这个展览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也不像此次巴黎个展那样取得媒体和批评家的关注。我将这次巴黎的个展称作艺术界的“大事件”。从私人感情上讲,我很高兴看到印着他笔下咧嘴大笑的中国面孔的大幅展览海报在巴黎的地铁站贴得到处都是。此次展览展出了40余幅作品,有些从世界各地的藏家那里借来,有些是之前没有展出过的新作和素描,还有关于其绘画的研究文献。卡地亚艺术基金会多层的展示空间是法国杰出的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于1994年设计的,今天看上去仍然叹为观止。据小道消息,新的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会交由努维尔设计,也许岳敏君未来有一天会在这里办展。

岳敏君在中国名气很大,和他在一起我们总会觉得彼此十分熟悉。在某个阶段,有些人甚至认为他的作品不再被当成“艺术”,而更像一个象征性的商标。岳敏君的画就像爱马仕的包一样被当做奢侈品,同样的话也可以形容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作品。然后有一天,有些事情改变了:我们看到岳敏君经常出现的“笑脸人”作品在国际上展出并得到交口称赞。当离开了中国,来到了陌生同时享有盛誉的巴黎,这些作品呈现出一些不同的、新鲜的感觉。我们不仅看到了之前非常熟悉的作品,我们也透过那些对作品不熟悉的观众的眼睛欣赏这些作品,而这也将作品带入更高的欣赏层次,这里有全新的视角,也带来了更加客观的批评讨论。

12月在香港,有几个中国内地艺术家参加了小规模的国际群展。一个是在湾仔的香港艺术中心,一个是在私人画廊Para/Site 艺术空间。

香港艺术中心为了庆祝成立35周年,举办了名为“世间万物:体验和超越”(Of Human Scale and Beyond: Experience and Transcendence)的旗舰视觉艺术展览,展示了9位亚洲艺术家的作品。策展人之一是新加坡策展人陈维德(Eugene Tan),他之前是奥沙艺术空间(Osage HK Gallery)的策展人,现在是新加坡文化部门官员,管理着吉门营房艺术区(Gillman Barracks);另一位策展人是香港艺术中心总干事林淑仪(Connie Lam)。

此次展览展出了草间弥生著名的《天堂之梯》,以及大陆艺术家刘建华从景德镇收集来的大量白色陶瓷碎片组成的大型装置,同时参展的还有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于2011年创作、在54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新加坡馆首展的史诗视频《无知的云朵》(The Cloud of Unknowing)。此次展览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即对非物质世界的支持,纪录了人类通过艺术对世间万物的深层次探索。

Para/Site艺术空间,隐藏在上环的荷里活道上,在其新的执行总监科斯明·科斯提纳斯(Cosmin Costinas)的带领下,继续扩张着内部空间并进行其国际项目。对我来说,Para/Site例证了香港精神,这里所展现的雄性和成功超越了狭小的地界。当前的展览“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焦虑时代下的选择悖论”(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The Paradox of Choice In A Time of Anxiety)是一个由4位艺术家组成的群展,孙逊的视频动画作品在这个紧凑的空间中播放着。这个展览将焦虑看做日益膨胀的消费所带来的衍生品,同时又是随着香港等城市消费主义的扩张而产生的不足感。

年末我来到了波士顿,很高兴在这里看到徐冰在马塞诸赛州现代艺术中心(MASS MoCA)的新展览受到广泛关注。徐冰的《凤凰》之前在北京的今日美术馆和上海世博会展出过,此次首次来到了这里,于去年12月26日开放。在一家台湾拍卖行、画廊和私人藏家的支持下,这件作品接下来的几个月都会在这里展出。此次展览第二章节的开幕活动将于今年春天4月27日举行。一只由北京建筑工地里的碎片组成的电子鸟,长约30米、重达几吨,将在博物馆悬吊展示。马塞诸赛州现代艺术中心之前就与中国艺术家有过合作关系,包括蔡国强、张洹和黄永砯,其巨大的室内外展示空间在北美来说是数一数二的,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进行展示。我非常期待在中国的农历新年之后再回到这里一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