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困难生认定制度的改良与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困难生认定制度的改良与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伴随着国家及社会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增大,使得学生对获得资助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确保资助资源被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提高贫困生资助的效益,如何准确认定贫困学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贫困生认定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困难认定制度公平

一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

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根据国家和政府的文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路, 制定了本校的认定方案, 并依此来认定贫困学生的身份。各地区、各高校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 但是基本模式仍然是“学生申请-学校审核认定”。然而, 在贫困学生的实际认定操作过程中, 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或人为因素等的影响, 时常出现假冒贫困学生的现象发生, 引发社会的关注。所以重新审视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 解决认定中的存在的问题成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紧要问题。

二 、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贫困生概念界定不清, 缺乏统一、量化的标准。

贫困生界定清晰是认定贫困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根据2007年6月份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解释,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本专科学生中, 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 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贫困生又分为困难生和特困生, 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解释, “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是一般困难生, 而“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则是特困生。但这一概念属于定性描述, 标准模糊。

2.认定所依据的材料可信度不高。

各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主要依据材料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大多数贫困证明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都是由学生本人或家长自己写的, 然后由生源地政府或民政部门核实加盖公章。由于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 所以难免会有工作人员对贫困证明的审查不够严密, 甚至根本没去审查, 导致了开具的证明存在很大的“水分”。更有甚者,有些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家长也通过找关系、托熟人等手段来制造假证明。

3.认定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

一是学生组成评议小组方式有待商榷。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过程中, 很多高校为了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许多高校规定了学生组成评议小组民主评议、结果公示这一程序。组织学生组成评议小组评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 改变了由辅导员一个方面决定的局面, 有其积极和创新的一面。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 对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 这牵扯到其个人隐私。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家庭情况, 他们觉得通过民主评议、公示评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难免被打上 “贫困生”的标签, 这有损他们的尊严。其次,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但自尊 意识、自立意识强的学生很难接受别人怜悯、同情的目光, 因为要被拿出来公开评议, 他们放弃了申请帮助的机会。

二是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 由于认定所依据的材料可信度存在质疑,贫困生的认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辅导员与班干部和班上同学对贫困生的日常观察来判断。 这样的认定过程就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不够规范、科学。一方面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个人对学生的个人偏好等必然会影响认定结果;另一方面学生班干部的判断力和观察力有限, 这些主观因素必然也会影响到认定结果的客观性。

三 、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对策

1.准确界定贫困生的意涵, 制定统一的科学可行的认定标准。

为了使贫困生认定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就必须准确界定贫困生的意涵, 制定一个相对客观的量化标准, 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认定体系。我们可以参照现行的教育部给出的有关贫困生认定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相应的贫困线标准。具体操作中,各省教育厅可根据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划分成几个等级指标,通过用定量、定性的办法得出基本值进行比较, 以此来划分学生的贫困等级。比如本学院就以是否有低保,父母是否离异等来区别普困与特困。

2.建立畅通可信的贫困生家庭经济信息档案和数据库, 形成一个生源地高中、政府和高校相互配合的贫困生认定体系。

为了避免贫困生认定材料的失真, 建立畅通可信的贫困生家庭经济信息档案和数据库, 给认定工作提供一个科学规范的平台非常必要。由生源地高中将申请资助的学生的生源地、家庭人口的年龄、职业、收入来源和经济状况、家庭困难情况以及以前受资助情况进行登记, 并由生源地政府的专门部门对此进行认真调查审核后建立档案和数据库。高校通过高中、政府和高校管理部门共享的网络获取本校学生的档案和数据, 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区分不同贫困程度, 据此进行贫困生的支助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生源地高中、政府和高校相互配合的贫困生认定体系。

3.重视诚信教育, 建立诚信追究制度, 加强监督。

要解决当前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各种困难, 我们必须首先做好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特别是诚信教育工作。从学生入校开始, 加强对诚信的宣传力度, 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诚信教育, 在学生中形成诚信的共识。贫困生认定工作应该是一个包括前期调查、认定和后期监督处理的系统工作。对贫困生的监督主要包括对贫困生认定材料的监督 和平时学习生活中对助学金使用情况及有无奢侈浪费的监督。学校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畅通学生意见反馈渠道, 可以拓展网络工作平台, 采取如设立监督电子邮箱等手段。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加强和贫困生的沟通,及时掌握贫困学生的生活状况,监督好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 确保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果。

4.转变资助观念, 拓展资助方式。助学金就像是免费的午餐,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争相申请的局面,也增加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难度。与此同时,无偿的资助容易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依赖思想,对其他学生造成不好的示范效应。因此,我们要转变资助观念, 拓展资助方式, 变输血为造血。一方面通过适当的技能培训和训练, 提升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像很多发达国家一样,增加回报式资助方式, 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使部分假冒困难学生自动退出,减少认定的难度。

5.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贫困生认定全过程。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应避免伤害贫困生自尊的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隐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 可采取个别谈话形式, 最好不要 采取公开评议或选举贫困生的做法, 尽量把工作做细, 从细微之处体现对 学生的关怀。同时要多做贫困生的思想引导工作, 加强励志教育,鼓励他 们坦然面对贫困、正视贫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拥有一个健康、乐观向上心态, 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提高综合素质, 这才是我们助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