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宋名臣蔡戡诗歌创作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蔡戡的研究甚少,钟振振《南宋文学家蔡戡小传订补》一文针对《全宋词》中蔡戡小传所存讹误予以订补,对蔡戡的生平事迹作了系统考证。本文在精读《定斋集》的基础上,提炼出蔡戡在诗歌创作上的理论倾向,并结合相关作品加以讨论。
关键词: 蔡戡 南宋 诗歌创作
蔡戡作为南宋一代名臣,无论官品、人品皆值得称赞,《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其所上奏折,条列明确:“皆侃直忠亮,为经世有用之言。其论边事,专以严备自守为主,而不汲汲于和战纷争,远谋深虑,亦非好事偷安者所可几及。”《宋史翼》卷一四曰:“戡擢廉能,黜贪墨,兴滞补弊,境内肃然。”①李埴《定斋集序》曰:“戡鲠挺不阿,屡更繁剧,宣力四方,无不殚尽,汔以全节始终。”楼钥《攻瑰集》卷三七称赞其“多深沉之度、廉退之节”。
而作为文人,蔡戡亦学识渊博。杨万里评戡“器度凝重,学问该洽”②,与其惺惺相惜,诗歌酬唱。据文献记载,蔡戡著有《静江府图志》、《定斋集》、《贞观谏录》、《易解》、《典故类说》、《鸡肋编》、《本朝名臣懿范》、《忠惠年谱》等,惜皆佚。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历代名臣奏议》辑为《定斋集》二十卷。李埴《定斋集序》称其文集“绳墨谨严、制作森具、巨细得体、丰约中度,诗圆美清遒,浑然不见刻雕之迹,赋则规古体物、宏肆罗络、闯于衡思之阈,论奏确切恳恻、实而不浮,务求为可行而不近名”。细读《定斋集》,蔡戡诗词作品清遒粹美,如风行水上,有自然之风而不见雕琢之迹,其文卓然而为一时之杰。由此可知,以上评语并非虚妄之言。
现存文献并无蔡戡诗学理论专著,但从《定斋集》中依然能够发现蔡戡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思想和倾向。蔡戡在序中对张元干词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定斋集》卷一三《芦川居士词序》曰:
少监张公,早岁问道于了斋先生,学诗于东湖居士,凡所游从皆名公胜流。年未强仕,挂神武冠,徜徉泉石,浮湛诗酒,又喜作长短句,其忧国爱君之心、愤世嫉邪之气间寓于歌诗。
绍兴议和,今端明胡公铨志在复仇,上书请剑,欲斩议者,得罪权臣,窜谪岭海。平生亲党,避嫌畏祸,唯恐去之不速。公作长短句送之,微而显,哀而不伤,深得《三百篇》讽刺之义,非若后世靡丽之词、狎邪之语,适足劝淫不可以训。
公博览群书,尤好韩集、杜诗,手之不释,故文词雅健、气格豪迈,有唐人风。公之子靖裒公长短句篇,属余为序。某晚出,恨不及见前辈,然诵公诗文久矣。窃喜载名于右,因请以送别之词冠诸篇首。庶几后之人尝鼎一脔,知公此词不为无补于世,又岂与柳、晏辈争衡哉?
一、“忧国爱君之心、愤世嫉邪之气”――慷慨沉郁、重才重气的创作思想。
在爱国文人心中,浩然之气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次北伐虽然宣告失败,但民族精神由此振奋。很多爱国文人志士用大量的诗歌来抒写杀敌报国的志向和忧国忧民的悲愤。理学思想则赋予他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强烈责任感,陆游至死都不忘嘱咐后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辛弃疾与陈同甫之间的酬唱成为了佳话,“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表现出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那种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时刻充斥于他们的心灵,因此他们的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是绝非理学家所提倡的经过主观道德修养基础上的“中和”之气。
虽然序中蔡戡称颂的是芦川词所蕴含的“忧国爱君之心”、“愤世嫉邪之气”,但依然可以看出,在文学创作尤其在诗歌创作上,他是反对“靡丽之词、狎邪之语”的。也因为看不起柳永、晏殊为代表所创作的描写男女爱恋的这类作品,蔡戡并不屑作词,因此他的词创作数量很少。蔡词现存仅三首,《点绛唇》写得情思缠绵、轻柔婉丽,《水调歌头》二首则气势雄浑豪迈,风格沉郁悲怆。由此可知,他的词风婉丽与奔放兼得,艺术成就并不逊色于诗。蔡戡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他的身上饱含了儒家固有的伦理纲常和积极入世的精神,这种精神给予了他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而他所推崇的“忧国爱君之心”、“愤世嫉邪之气”,实际上指的就是诗歌创作中崇高人格和诗歌风格的紧密关系。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时代,名节不仅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而且是每位入世文人尤为看重的东西。朱熹就把名节作为自己学术思想的核心,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了人品决定论:“古之君子,其于天命民彝君臣父子大伦大法之所在,橙绱恕J且源笳呒攘,而后节概之高,语言之妙,乃有可得而言者。”③而品格崇高的诗人的作品必然是“浑厚质直,恳恻条畅,如其为人,不为浮靡之文。论事取极己意,然其规模宏阔,骨胳开张,出入变化,俊伟神速,世之尽力于文字者,往往反不能及”④。对于人品差的诗人,朱熹向来是嗤之以鼻的。宋人高度赞扬屈原高洁正直的人格品质,也非常看重陶渊明和杜甫,例如苏轼、黄庭坚等人就学杜、学陶。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字功底和陶渊明自然平淡的语言叙述方式实则也体现出宋人对于文学创作的“道”和“技”的共同追求。反映在蔡戡的文学创作思想上,则同样体现了这一追求。他也学陶、学杜,他在诗中就表现出了对二人的推崇:“归来相望筑东皋,千载风流独慕陶。”⑤“杜陵一饭不忘君,忧国丹心老弥剧。”⑥在多首写景咏物题材的诗歌中也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如《观雪》、《天柱峰》等。
二、“微而显、哀而不伤”――“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
主战派胡铨因秦桧坚持和议,上书请斩秦桧而遭贬谪,张元干不顾当时主和派的巨大压力,作词《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为胡铨送行,在词中表示了对朝廷投降政策的强烈不满,也对胡铨的遭遇表示了无限的同情。全词如下: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这首词首先从国破家亡的现实写起。词人日夜思念北方国土,魂牵梦萦。而汴京的宫殿已经荒废。“底事昆仑倾砥柱”以下三句则表现了金兵消灭北宋政权,使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亡国之痛以浓重的笔墨倾泻而出,但作者却没有继续质问原因何在、究竟是谁的过错,而是笔锋一转,借杜甫的“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两句诗,来暗示亡国破家的罪责应该由最高统治者来承担。下片则写出了词人与胡铨之间的深厚友谊。在夏末秋初之时、月明星稀之夜,词人浮想联翩,不知胡铨现在身在何处。以前还能“对床夜语”,如今连书信都无法寄出,不禁伤感万分。此时此刻,两人仰头凝望天,怀想古今,互相勉励:要顽强地斗争下去。最后,作者以高昂的调子写道:让我们高举酒杯,听我唱一曲《金缕曲》来为你送行吧。
蔡戡认为《贺新郎》这首词“微而显,哀而不伤,深得《三百篇》讽刺之义”,应是指在这首词中作者本可以尽力地控诉使得国破家亡的始作俑者,竭力抒发自己的悲痛之情,但他却不这样做,而是含蓄地化用老杜之诗一笔带过,因为这样的苦痛是难以言说的。这实际上反映了理学思想对南宋诗歌发展的重要影响之一:“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朱熹是理学之集大成者,对宋学的贡献是最多的。他认为:“‘温柔敦厚’,《诗》之教也。使篇篇皆是讥讽人,安得‘温柔敦厚’。”⑦可见,他是反对以美刺来解诗的。温柔敦厚、含蓄蕴藉的诗歌逐渐成为理学家所倡导的诗歌创作范式。因此,宋人往往更偏爱陶渊明的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田园,而后人咏田园之句,虽极其工巧,终莫能及”⑧。那些包蕴广阔、含不尽之意的诗歌才是符合他们诗歌审美理想标准的。
三、“作诗拟学江西派”――从江西入,而未从江西出。
蔡戡在《至日书怀》中提出:“作诗拟学江西派,起疾多求海上方。”⑨可见,蔡戡在诗歌创作上是向江西诗派学习的。
江西宗派的说法出于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黄庭坚则是江西宗派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以苏轼为师,二人都建立了有别于唐诗的宋诗体制,即“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新的作诗方式。但不同的是,苏轼是天才型的作诗高手,他的诗无人能模仿,黄庭坚则认为作诗是有法可循的,他提出的诗歌理论着实让人震惊,“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以文为诗”,而在他之前则无人教授作诗之法,这也是江西诗派能够走得更远的必然结果。
江西诗派的作诗之法对蔡戡的诗歌创作影响是巨大的。他的纪事咏怀诗如《病中纪事》、《新居用韩昌黎诗“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为作十诗》(卷一六)等以散文的笔法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身世,记录详实。无论是与友人诗歌酬唱,还是写景咏物、纪事咏怀,蔡戡皆爱在诗中用典。但蔡戡作诗拘泥于此,由江西入,却未能从江西出,这和与其处于同时代的杨万里是截然不同的。蔡戡并不能像杨万里那样在一种清静自然的心理状态之下获得创作灵感,也始终无法用一种轻松的心情去看待身边的事物,这当然和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个人心态是密切相关的。他的写景咏物诗偶有景色的描摹,更多地则是融入了自身的感受,且这种情感往往是消极、晦涩的,氛围是孤独凄苦、伤感无奈的。例如在《水阁偶成二首》(卷一七)中他想到的是世事的变化无常和名利的微不足道;在《天柱峰》(卷二)中他面对高耸威严的山峰,联想到的是国势的飘摇欲坠和命运堪忧;在《咏橘》(卷一九)中他将橘子的酸甜特性与自己仕宦的辛酸滋味相联系;在《红菊》(卷二)中他通过对红菊的批判表达了自己对高洁的人格品质的追求。而杨万里则不同,他学诗由江西入,而后打破江西藩篱,使得诗歌创作别开生面。他能够发挥主体才气,以“活法”精神作诗,用主观色彩很淡的自然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物,他善于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常人无法看到的新奇点,感受日常平淡生活中的隽永滋味,他的诗歌改变了以往重理趣、主气格的体制,使得南宋诗坛呈现出一片活泼自然的清新气息。因此在这点上,杨万里的诗歌艺术成就是蔡戡远远无法相比的。当然,蔡戡的一些诗歌中偶尔也会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情致,如《晚泊江皋》(卷一七),寥寥几句便将一个清冷、幽静的雨夜氛围描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无尽的诗意。但现存两百余首诗中,描写景致的诗歌数量本不多,而其中能够像《晚泊江皋》这类较出色的作品就更不多见。
注释:
①[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一四).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一四).文渊阁四库全书.
③御纂朱子全书・历代一(卷六一).文渊阁四库全书.
④[宋]刘珙.梅溪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
⑤题东皋.定斋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
⑥再次前韵上呈.定斋集(卷一六).文渊阁四库全书.
⑦黎靖德编.《诗》一之《纲领》.朱子语类(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⑧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之张戒诗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3237.
⑨定斋集(卷一七).文渊阁四库全书.
参考文献:
[1][宋]蔡戡.定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2][宋]杨万里.诚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之张戒诗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