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托玲:留给大山的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托玲:留给大山的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里有一所学校,最多时只有20来名学生,最少时只有16个孩子。

这里有一所学校,三间校舍,一名老师,有一至四个年级的学生在这里上课。

这里有一所学校,没有食堂,没有校工,没有校长,却有一名为了孩子42岁没有出嫁的哈萨克族老姑娘――托玲。

这里有一所学校,先是在马背上,再是借用别人的厨房,后来终于有了几间房子,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可老师从来没有换过。

这里有一所学校,没有很多学生,但一直是书声朗朗,这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二团牧场二连小学。

金秋十月,记者走进了这所没有正式挂过牌子的学校,对这里的惟一的一名老师托玲进行了采访。

哈萨克族姑娘托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二团场牧二连小学驻地叫萨尔阿达尔,距离农四师七十二团团部七十多公里处,背靠大山,前有巩乃斯河阻隔,是一个远离城镇的孤岛。孤岛上有56户人家,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占到87%,2003年以前这里吃的是涝坝水,2004年才通上电,贫困户占到80%以上。

然而在这里,却有一位叫托玲的哈萨克族姑娘,近20年来一直坚守在只有她一个老师的学校里,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为这里的孩子传授知识,播撒文明,在这个孤岛上点亮了一个个孩子的心灵之灯。

托玲,1986年高中毕业后,没有像其她的女孩子一样走向都市和远方,却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七十二团场牧二连,当上了一名代课老师,近20年来为了使这些牧区的孩子们不失学,为了不让他们复制上辈人的命运,托玲不仅倾其所有,为孩子们垫付学费,而且先后两次放弃了出国的机会,并且坚持着自己教书育人的初衷,至今没有出嫁。

曾经有好心人给她介绍了几个对象,双方都还满意,临要结婚时,对方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搬出这座孤岛,开始托玲总是满口的答应,可到真要走时,托玲看到学校里孩子一双双饥渴的眼睛,她只好否决了这不算太难办的条件,就这样一次次的错过大好时机。如今,已42岁的托玲,依然孤独地行进在布满艰辛的山道上。

牧区孤岛上惟一的教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二团场牧二连小学虽说是一所学校,其实只有三间房子,两间教室,二十来个学生,一名老师,有一至四个年级,一个年级只有几名学生。

四个年级的学生由惟一的老师托玲上课,托玲只能分别在两个教室里上课,每天给这个年级的学生上完课,布置好作业,就又走到另一个教室给另一个年级的孩子上课,一天也不知道要上多少节课,总是这样日复一日的连轴转着。

虽说这里的学生不多,可四个年级所有的功课加起来却有二十多门,每一门课,托玲都要认认真真地备课。为了节省时间,她中午很少回家,实在累了,就把两个窄窄的长条凳拼在一起,铺一小块羊皮褥子,躺一会儿。

每天都这样满负荷地运转,使托玲的身体很虚弱,体重只有四十多公斤。2004年10月的一天,一向准时上课的托玲没来,孩子们惶恐不安起来,陆续来到了她家,只见她面色绯红,全身瘫软,高烧不退。这才知道老师病了。

其实,两天前托玲就病了,因为要给孩子们上课,她一直坚持着。由于拖延时间过长,致使病情加重。连领导要将她送到医院,她执意不肯,说:“我住院是小事,耽误孩子们的课程那可是大事,我不能把他们扔下不管。”她坚持把吊针拿到教室挂,边治病,边给孩子们上课。

1996年,上级教育部门考虑到托玲一个人在这里太辛苦,曾经派来过两个老师。一个男老师,到这里来以后,耐不住寂寞,便天天喝酒,每天醉醺醺的,无法给孩子们正常上课,不到一年就被调走了。还有一个女老师,来了没多久,就嫁出去了。从此,这个牧区孤岛上就再没有来过其他老师。

留守,为了让孩子走出大山

托玲常常坐在草地上,望着眼前重峦叠嶂的大山。

山的那边还是山,但她知道,山的外面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她要让这里的孩子走出去。

托玲常常坐在草地上,望着眼前重峦叠嶂的大山。

山的那边还是山,但她知道,山的外面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她要让这里的孩子走出去。

到了转场的时候,孩子们都跟着父母上山了,牧工们转场要到离连队几十公里的后山上,后山的山路崎岖蜿蜒,而且牧工居住分散,一家一家相距几公里。每到快开学的时候,托玲就要到后山草场逐个做学生家长的工作。

托玲去一趟山上,得倒三趟车,再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第一个放牧点。托玲往星星点点的帐篷方向走,从早走到晚,脚也起泡了,汗水湿透了衣裳,饿了啃口干馕,渴了喝口泉水。一走就是五六天。到了暑假时,托玲又自己租车把这些孩子一个个送到山上的放牧点中。

20年来,为了孩子,她走的山路可以来回乌鲁木齐几趟。但她却几乎没有时间到新疆的首府去逛一逛。

其实,托玲有很多次走出这里的机会。

1988年,托玲刚当代课老师不久,父母便为她联系好了去巩留县城教书的工作,她也曾动摇过,但一看到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时,她就悄悄放弃了这个念头。

1988年和1998年,托玲的父母相继去世,她在国外的亲戚两次劝她说,那里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好,想把她办出国去,她的一个好朋友的父亲听说后,也劝她,父母都不在了,又没有正式工作,还是出去好。她没去。

采访托玲时,她的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正在办理出国手续,亲戚们再一次劝他与兄弟一块走,可托玲还是拒绝了。

记者问托玲,你为什么不愿意离开这里。托玲的回答是,“我走了,孩子怎么办?”记者无语。

牧区孩子的“托玲妈妈”

每年,学校里都有七八个孩子,没钱吃菜,只能啃干馕,有的甚至连馕都吃不上,托玲就为孩子们烧茶,炒菜,做饭,晚上她把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家中,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照顾他们,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托玲妈妈”。

这些年,很多人嚷嚷着待遇不公,然而,还有谁比托玲这样的老师待遇不公呢?从1986年到2003年,她当了近二十年的代课老师,工资从60元到几百元不等,每月收入是正式老师的一半还不到,就是这一点点收入,还要分出很大一部分,给孩子们垫付书本费、学费、生活费。

牧工的孩子上学不容易,巩固入学率更是不易。每年托玲都要在开学前把该上学的孩子做一下统计,然后把报到的学生与名单一个一个地核对。

1999年当她发现连队哈萨克族职工毕良的孙女小阿娜古丽没来报名时,就来到毕良家,一问才知道,因为家里出不起学费,毕良打算让孙女辍学。听到这话,托玲急了:“这怎么行,你这是害她,不要耽误了孩子的前程,学费问题不要操心了,我把钱给她交上。”看着小阿娜古丽高兴地背上书包上学校,毕良的眼圈红了。他说他从没见过这么好心的人。

还有一次,上课时,托玲看到一个女学生穿了一双很破的鞋,鞋帮和鞋底都分家了,用一根线拴着,托玲知道女孩家里很穷。那时她的口袋里也仅有十几元钱,但她还是到牧区商店里给女学生买了一双新鞋。

像这样的事对托玲来说已经不是什么事了。托玲说,孩子们的家里都不富裕,能让她们出来上学已经很难得了。每年,学校里都有七八个孩子,没钱吃菜,只能啃干馕,有的甚至连馕都吃不上,托玲就为孩子们烧茶,炒菜,做饭,晚上她把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家中,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照顾他们,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托玲妈妈”。

欣慰,学生变雄鹰飞出孤岛

2001年以前,托玲所在的学校没有固定的校舍,在一个成了危房的破仓库里上课,下雨就借用别人家的厨房什么的,在牧民转场时,托玲只好在马背上给孩子们上课。2001年,七十二团场拨了3万元钱,修建了现在的校舍。

校舍建起来了,托玲自己掏钱请人把门前的乱土堆推平,种上菜和果树,还种了一大块地的葵花,卖了后用来买粉笔。她又雇人在四周打上土打墙,找了几块板子钉成一扇门。这样,常在对面商店喝醉酒的人就不会窜到学校来打扰孩子了。学校有了围墙,关住了喝醉酒的人,可托玲那一串串感人的事迹,却总也关不住。

很多人都听说了托玲的事,非常感动。2004年8月,托玲到县上去为孩子们订教材,图书管理员说一见是托玲,就说,你先把书拿去,钱没有可以先欠着,可托玲却从口袋里把当月发的工资全掏出来了。

那一次,托玲把身上全部的钱都用来垫书本费了,正是打草季节,弟弟来找她垫付打草费,听说这件事后,一下子急了,很凶很凶地对托玲吼道,“这些孩子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对他们竟然比对亲弟弟还好。”弟媳妇一气之下,将托玲赶出了家门。托玲在外面流浪了两天,最后无奈只得找到连队领导,请求调解。才平息了弟弟的火气。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很多代课老师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可是由于托玲从来不去找,因此竟渐渐被人遗忘了,直到2003年,农四师组织部门到七十二团场检查工作,从团领导那里听说了托玲的事后,才解决了她的转正问题。

这么多年来,托玲的很多当老师的同学都已拿上中级甚至高级职称,可在她履历表的职称一栏中,还是空白。

惟一可以让托玲欣慰的是她的学生,每每说起自己的学生,托玲脸上总是泛着一种美丽的光泽,“我的学生再别拉已经在国外留学了,塞里古丽已经师范毕业在一所中学当教师,今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前几天给我打电话,进修考试考了第一名。”如今,从托玲学校走出去的近200名学生,很多都像雄鹰一样飞出了这片孤岛,留在连队的学生,也依靠科技知识成了致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