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十二生肖看中日文化的差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十二生肖看中日文化的差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的产生渊源及发展变化,进一步从细微的生活角度理解中日文化差异,从而探究中日文化的优缺点,达到相互学习、优势互补的目的。

关键词: 十二生肖 亥猪 中日文化差异

现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像所有的所谓肮脏的动物一样,猪最初被视为神圣之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认为作为十二生肖中的亥是家猪,而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亥却是野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在文化上是如何反映出来的,这种差异又折射出中日在环保问题上有什么不同。

一、山神的象征(猪)

据古事记记载,日本古代传说中的英雄ヤマトタケル(景行天皇的皇子)最后看到的神是白猪化身。タケル是一位集智慧与力量于一身的英俊皇子,他的英勇善战都让他的父皇景行天皇感到胆战心惊,害怕危及到自己的皇位,任命日本武尊只身一人前去攻打西边的国家。タケル化身为一名妙龄少女潜进该国,杀死了君主,并且降伏了掌管土地和山河的神。景行天皇对获胜回来的タケル又指派了新的任务,命令タケル一人继续作战攻打东边的十二个国家。从火灾水灾中死里逃生的武尊,凭着自己的力量征服了这十二个国家和周边的各路神仙,达成了景行天皇统一了古代全日本的梦想。虽然天皇一直怀有杀死タケル的想法,但タケル的死却与其无关。

在回国的途中,タケル自身决定挑战伊吹山的山神。对决伊吹山山神的决定,并非景行天皇的旨意,而是タケル的个人行为。在出征之前,タケル只身一人来到伊吹山。由于对化身为白猪的伊吹山山神的出言不逊,导致自身的神力丧失,又遭遇了山神的攻击而不省人事,后突发疾病死亡,因此与伊吹山山神的对决无极告终。

由于伊吹山山神化身为白猪,成功描述了日本人对猪的敬畏与虔诚的感情。猪对日本人来说是住在深山,突然出现在人类眼前的野生动物,并且带有人类不可侵犯的自然神力的神。

在西日本的农村,每年阴历的亥月里的第一个亥日,人们用收获的新米制作年糕,供奉给神龛里的庄稼神(也称为亥神)。庄稼神每年春天到秋天守护着农作物,到了冬天就会回到深山,称为山神。对日本人来讲,十二生肖的猪并非家禽,而是深山的野猪,是山神。

二、日本亥的特异性

对一般的日本人来讲,野猪和猪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任何关联,主要表现在它的称呼上。野猪日语为(いのしし)而猪为(ブタ),从k音上来讲没有任何共通性,从汉字的书写上来说也不同。和日本不同的是,在中国,猪和野猪都是猪的一种,不同仅在于猪是家养的,而野猪是野生的,从称谓上立刻可以把二者联系起来。一提到十二生肖的亥,对日本人来讲是代表山神的野猪而不是猪。对大多数日本人来说,中国生肖的猪是被家养化的野猪这件事是出乎意料和难以置信的,忘记了猪和野猪的关系。这和野猪家养化的饲养在日本多数地区没有落实和推广有关,近代以后,养猪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特别是在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之后。和中国对猪的爱护感情不同,因为日本人心中十二生肖的亥是野猪。

日本人对凶猛野猪的感情也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只是透过文学家们的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猪被赋予了亲切的感情。代表日本随笔文学的杰作徒然草中,出现过「伏猪の床(ふすいのとこ)『和歌こそは、なんといってもやはり趣の深いものである。身分の低い、いやしいものや山の木コリなどのすることも、歌にいあらしてしまえば、趣があり、恐ろしい猪も、「ふすいのとこといえば、雅になってしまうのだ。用「伏猪の床这么优雅的表现方式来书写猪,从另一角度说明古代日本人看到猪睡着幸福的样子,对猪的亲切之情油然而生。

三、新文化交流的象征――猪

(一)中国文化中的“猪”

猪为六畜之一,不但在生活上息息相关,在文学、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联。猪是人类最早驯养成功的动物,所以汉字的“家”,就是在“宀”下有“豕”,望文生义,只有住处养得起猪才称得上是有了家。汉魏时玄菟郡辖下东北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夫余部,善于养牲口,索性就用六畜作为官名,如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称人猪加,犹如现在称呼部长、省长一样是尊称。和猪有关的成语一龙一猪,将龙与猪相比,说明贤愚悬殊,也是这个典故豕交兽畜(不以礼待人)、鲁鱼亥豕(抄写过程出错)、豚蹄禳田(以较小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辽东豕(少见多怪)等。猪又名“乌金”、“黑面郎”及“黑爷”。《朝野佥载》说,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春节前,人们一般在腊月二十五日前杀猪,二十六日为封刀日,不能再动刀了。浙江一带在杀猪时讲究“一刀清”,即一刀杀死,否则认为不吉利。进刀时屠户要讲一句“出世入身”的话,小孩妇女不能观看。杀后要将粘有猪血的利市纸压在室角或猪栏内,以示猪未死。猪毛要用吹火筒盛,开水全入桶后,把吹火筒的下端浸入汤桶,上端用口吹气,沿桶吹一圈,一示以后养猪长得又快又大。乔猪毛时,要在猪头和猪尾各留一快毛,意为“有头有尾”,然后将整条猪放在凳上,先是猪头朝外,养主烧香及猪毛谢天地,将猪剖成两片,除新年食用外,其余的俺入缸中,以备年后再用。

天津、河北等地有“肥猪拱门”的节日窗花,用黑色蜡光纸剪成,猪背上驮一聚宝盆,张巾时左右各贴一张,表示招财进宝之意。

陕西一带有送猪蹄的婚俗,结婚前一天,男方要送四斤猪肉、一对猪蹄,称“礼吊”,女方将“礼吊”留下后,还要将猪前蹄退回。婚后第二天,夫妻要带双份挂面及猪后蹄回娘家,留下挂面,后蹄退回,俗称“蹄蹄来,蹄蹄去”,表示今后往来密切。

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在婚礼的当天,男女两家要杀猪请客。除请客外,还要将猪肉切成小块,用竹竿串起来分送各家,以示“骨肉之亲”之意。

过去汉族有一种“打母猪鬼”的民间驱邪活动,凡家中有病灾不幸之事,家中长者便设香案,以打母猪鬼来祭,向神灵许愿,求得驱邪。祭时,要选黄道吉日,杀老母猪,闲、蹄、肝、肠、肺等放在一个筐里,摆在堂屋中间,主持人燃香祝拜,祭完后,将内脏煮熟后分吃掉。民间认为“杀死一母猪鬼,驱除一个邪”。

云南佤族有“猪胆卦”的占卜风俗,杀猪后,根据猪胆判断吉凶。如果胆纹上下行,胆内水分多,为吉卦;胆纹左右行,胆内水分少,为隐卦,一般在举行重大活动时使用,由巫师乍卦。在中国,与猪有关的文学作品有古典小说《西游记》、童话民间故事等。

(二)中日文化中的“猪”

日本的猪不但是勇猛强壮的山神,而且是人类不可用权利来侵犯的自然神力的象征。透过文学创作,激发了日本人从爱的角度观察猪,从而亲切温和地看待猪。在中国,猪还是富有的象征,而在日本,单纯对猪来讲,虽然没有富有的象征,冬天躲在深山,只是在每年的春天到秋天变身为庄稼神,用丰收的稻米带给人民富有,但不管哪一方都是自然界带给人类的恩惠。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和山神紧密相连的日本的猪文化还是中国的亥文化都有对自然的恩惠有敬畏、率直和感谢之情。

在华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其图形与现在的家猪形体十分相似,说明当时对猪的驯化已具雏形。而在日本养猪的范围扩大是在日本关东大地震后,由于当时的自然环境及生存环境的原因,才开始大范围发展养猪业。因此对现在的日本人来说,猪肉是不可缺少的营养源,但是对相应的猪文化重视少之又少,如果在猪文化的内容上多学习中国,则能加强本国的文化知识;而中国的猪文化丰富多彩,但对野猪赖以生存的山林保护意识薄弱,如果能在环境问题上多向日本学习,那么不但能改善野猪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对人类有很大益处。从单纯的文化入手找出中日两国的差异,可以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进一步加强在国际性和创造性的异文化领域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秦明吾.中日习俗文化比较[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2]宫家准.日本的民俗宗教[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目黑真实.日本民俗风情[M].外语研究与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