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知能同步高效备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知能同步高效备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到田阳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田高)开展教育精准帮扶之前,笔者与该校化学组教师沟通,了解到他们最大的困惑是一些简单知识复习了几遍学生还是记不住,老师一讲就会,学生一考准错。笔者分析,这是复习时出现了知能脱节的缘故。所谓知能脱节,就是知识的复习和能力的训练没有同步达成,教师只是将知识完整地呈现给了学生,但在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没有训练到位,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再现知识,不能建构问题解决的模型,因而即使是做过的题也会一再出错。鉴于此,笔者打算用一节备考复习课“阿伏加德罗常数”来给田高的老师们提供一个范例,指导该校教师如何通过备考复习课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备考复习课教法、理念及教学过程析解

笔者设计“阿伏加德罗常数”一课的理论依据是“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也就是家族相似性理论,其中的“原型”,指的是一个理论或事物中最具代表性和特征性的实例。该理论认为,人们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过程是由原型开始的,之后再由原型的特征和表现对其他事物进行分类,将具有相似性的事物分归一组。

原型范畴理论与高中化学教学在结构层面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高中化学教学几乎可以与原型范畴理论完美匹配。因此,将该理论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其实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人们也时常会用到原型思维,通过对原型某方面特征的合理转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同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一个典型“原型”,让学生借助“原型”分析类似问题,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思维拓展能力,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心理负担。

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设计“阿伏加德罗常数”一课时,笔者选择了学生所熟知的下面两道题作为“原型”。

第一题是必修1第17页习题2:在0.5 mol Na2SO4中含有Na+的数目是( )个。

A.3.01×1023 B.6.02×1023

C.0.5 D.1

第二题是必修1第20页复习题6: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你说出原因。

(1)22.4 L O2中一定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

(2)将80 g NaOH溶于1 L水中,所得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

(3)18 g H2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 L。

(4)在标准状况时,20mL NH3与60 mL O2所含的分子个数比为1∶3。

这两道来自课本中的习题“原型”学生是很容易解答的。笔者借这两道题引导学生建构解答此类问题的如下知识网络:

接下来,笔者呈现了高考中出现的5组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常考题型。这是笔者在课前将近三年课标版全国卷及各省市考卷中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题进行了分类整理,分类的标准是“不同条件下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叙述”,5组题目关注的考点分别如下:(1)关于一定质量物质中粒子数的叙述;(2)关于一定体积物质中粒子数的叙述;(3)关于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数的叙述;(4)关于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的叙述;(5)关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粒子数的叙述。其中每组题目中又包含了6道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叙述题。

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练习这5组题目,每个小组完成一组题目,解答完成后各自说说解答这组题目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形成解答这类题目的解题模式。学生积极性很高,各组代表踊跃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组内、组间相互补充,归纳解题注意事项,最终形成了解答这5组题的解题模式。以下是学生汇报第一组题目的课堂片段实录。

[原题呈现]

以下是近年全国高考试题中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叙述的考题,请判断是否正确。和小组同学一起选择一组试题作答,并讨论解答该组问题应注意什么。

第一组题目:

(1)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 NA【2016年课标版全国Ⅰ卷理综化学】

(2)18 g D2O和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 NA【2015年课标版全国Ⅰ卷理综化学】

(3)2.0 g H[182]O与D2O的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数为NA【2015年四川卷理综化学】

(4)1.6 g由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氧原子的数目为0.1 NA【2014年江苏卷理综化学第6题】

(5)1 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 NA【2014年大纲版全国卷理综化学第7题】

(6)常温常压下,14 g 由N2与CO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2013年江苏卷理综化学第7题】

解答问题应注意:__________。

第二组题目:

……

师:第一组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生1:(上讲台)老师,我是这样做第(1)题的(边讲边板书)。设全部是乙烯,那么14 g乙烯中含氢原子数是[1428]×4=2 mol,所以氢原子数为2 NA;设全部是丙烯,那么14 g丙烯中含氢原子数为[1442]×6=2 mol,所以氢原子数为2 NA。如果两者混合在一起,氢原子数也应该是2 NA。所以第(1)题正确。第(2)(3)题我不会做。第(4)题和第(1)题的解法相同,也就是,如果1.6 g全部是氧气,则氧原子数是[1.632]×2=0.1 mol,即0.1 NA;若全部是臭氧,则所含氧原子数就是[1.648]×3=0.1 mol,即0.1 NA;所以它们的混合物中的氧原子数就是0.1 NA,故第(4)题正确。第(5)题中,1个Na2O2中有3个离子,所以离子总数应该是3 NA,所以第(5)题错。我讲完了。

师:同学们,他讲得怎样?

生:好。(全班学生自发鼓掌)

师:好!但是老师认为,第一题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因为乙烯分子式为C2H4,丙烯分子式为C3H6,二者的最简式都是CH2,因此二者混合后气体平均组成是(CH2)x,那么氢原子数为[1414x]×2x=2 mol,即氢原子数为2 NA。同学们理解这样的做法吗?

生:(齐答)理解。

师:还有几道题哪位同学来讲?(全班学生沉默)第(2)题我们要注意什么呢?虽然D2O和H2O的质量都是18 g,D2O和H2O的质子数相同,但是由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故两者的物质的量相同吗?(生答:不同)所以它们质子的物质的量也不相同,故第(2)题正确吗?(生答:不正确)那么第(3)题怎么做呢?大家从第(2)题得到启发了吗?哪个同学能回答?

生2:第(3)题H[182]O与D2O相对分子质量都是20,质量相同,所以它们中子的物质的量相同,1个分子中所含的中子数也相同,所以它们的中子数都是……就是NA个,所以第(3)题正确。

师:第(6)题谁来回答?

生3:因为N2、CO相对分子质量相等,都是28,且1个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数都是2个,所以14 g的两种物质混合物中所含的原子数都是[1428]×2=1 mol,即NA个。(全班学生自发鼓掌)

最后,师生讨论,归纳出这组题目的类型是:求一定质量物质中某种粒子的粒子数。解答时首先应求出该种粒子的物质的量,再确定其数目是多少NA。同时注意含同位素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1个分子中含该种粒子的的渴嵌嗌佟;挂根据其化学式特点运用解题技巧进行解答。

从第一组题目汇报交流的实况可以看出,课堂上的气氛很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无论尖子生还是潜力生都很自信,讲到精彩处全班学生还会自发地给予热烈掌声。第一名学生能发现第(1)题和第(4)题的类型相同,说明学生善于观察、善于举一反三,能够对题目进行归类,这是建构解题模型的前提,是可喜的现象,说明学生是有潜质的。笔者对同一问题说出另一种解答方法,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一题多解,学会选用高效率的解题方法。第(2)(3)题都是关于同位素的题目,笔者讲解第(2)题,第(3)题留给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来给出答案,引导学生学会模仿、创新。第(5)题学生知道1个Na2O2中有3个离子,也说明学生是有一定基础的。

这节课与南宁二中的课堂没有任何差别,学生解题能力得到了提高,笔者被学生的热情感动,几乎忘记了这是在田高上课。虽然时间所限,一些问题我们还没来得及在课堂上很好地解决,但笔者相信,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生的能力提升是可以期待的。需要提醒老师们注意的是:一节高三好课的重要标志,只能是“学生当堂学会了多少”,而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讲完了没有”。

记得笔者在课堂上曾经问学生:课本练习如此容易,那么高考题难吗?学生一致回答说“难”;问为什么难,他们说“因为是高考题”。这说明高考题在学生心目中是如此地“高”,以致成为“难题”的代称。在这节课的复习中,笔者将课本“原型”题与高考真题直接对接,目的就是将学生心目中高高在上的高考题拉下“神坛”,让它朴素自然地“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平时的练习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以此消除学生对高考题的恐惧和畏难心理,提高他们的解题信心。对高考真题进行分类训练,引导学生对试题进行分类整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类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标准下的备考复习课,我们摒弃了传统的“教师罗列知识学生记忆知识学生练习巩固教师讲解点拨”的教学模式,倡导“例题学生演练点评互动带出知识归纳策略方法巩固训练达标”的教学模式。新考纲指出: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显然,只注重知识复习的课堂已经无法顺应课程标准下的高考模式,教师只有把原有的复习观念同化于新高考理念,才能感悟到大纲版高考和课标版高考的差别,才能摸索出更为有效的备考复习教学模式。

二、课程标准下高考化学学科备考启示

作为南宁二中化学教研组组长,笔者曾亲身参与了2015届、2016届的高考备考,感受到课标版考纲与大纲版考纲的不同,体验了新课程理念下高考备考的过程,从中总结出下面一些备考经验,供同行参考。

首先,要正确认识课程标准下的高考,用心研究各考点的设问方式及解题模式,以能力立意为导向,科学组织专题复习,有效避免课本知识的全覆盖。课程标准下的高考,其命题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来的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以知识立意命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对考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不足;以能力立意命题,考题源于教材却不拘泥于教材,源于大纲却不拘泥于大纲,凡所学知识都有可能被考查,即便是没有学过的知识,在给出一定信息后也有可能被考查,其考查方式是给出某一具体的实际问题,然后要求考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多科知识进行解答,重点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探索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些薄弱学校教师因为对新高考的理解不够透彻,思路还停留在知识立意命题上,所以总认为学生只要知识掌握得多、掌握得牢、掌握得熟就一定能考好,反映到备考复习中便出现了这样的复习倾向:凡是教材中出现的知识都会被认为是高考必考的“基本知识”,务必面面俱到地复习,生怕漏掉其中的某方面知识,比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有些老师会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化学式电子式、物性化性、存在制备用途等罗列齐全,物理性质还要讲溶解度、密度、熔点、沸点、毒性、气味等。其实,教材中出现的高考中从来没有考过的知识点多的是,原因就在于这些知识点不在“核心主干”知识的范畴。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简化课程内容,不再注重学科知识的全面性,而更多地关注知识的应用性和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如果我们还用那种全面性复习知识的做法去备考,这其实就是教师的一种逃避,一种懒惰。那么,如何确定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呢?以“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复习为例,笔者以近三年课标版全国卷和全国各省(区、市)考卷为依据,分析高考热点,发现主要有以下考点:①电解质强弱的判断;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③电离方程式的书写;④溶液的导电性;⑤离子浓度关系及大小比较、比值的变化;⑥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Ksp的相关计算;⑦酸性强弱比较;⑧酸碱混合溶液的pH判断;⑨水的离子积的影响因素和离子积的计算;⑩有关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图像。于是,针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这个内容,笔者确定的复习专题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乙酸为例”,以具体的弱电解质乙酸为代表抓住核心主干知识进行复习,以此有效地避免了知识的简单重复。

其次,变革传统的备考思维,把教学过程做得更扎实、有效。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轮、二轮甚至三轮复习的方法。长期以来,我们的备考思维就是“车轮战”:第一轮复习知识,以梳理和建构大量书本知识为目标,确保知识复习的全面性;第二轮专题复习,主要意图是提升方法和技能,通过刷题巩固所复习的知识,其实质就是“题海战”。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人为地将知识与能力分开。第一轮系统复习知识,到第二轮专题复习提升方法和技能需要以知识为基础时学生又几乎忘记了本该记牢的基础知识,结果第二轮复习时不得不把第一轮复习过的相关知识点再复习一遍,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重复和浪费。鉴于此,笔者主张采取知识与能力同步进行的方法展开复习,以此实现“知能同步”,一步到位。“知能同步”的教学思想就是放弃对付密集知识型考试的“一轮二轮”做法,“在知识掌握中形成能力,在能力培养中掌握知识”,这才是课程标准下高考中比较准确的教学思路。这个教学思路,同时适用于新授课和复习课。

第三,微专题复习提高复习效率。所谓微专题,就是把教学内容通过“考点化”分析,如上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分析,之后整合聚焦确立上课的微专题。微专题复习需要精选内容,确保核心主干知识不遗漏,进而实现教学内容的精准,避免面面俱到地复习过后又快速遗忘的现象。那么如何确定微专题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研究考试大纲和高考真题,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高考“常考什么,不考什么,趋势如何”,以此确定微专题的复习内容;此外,微专题的命名也应带有明确的方法性和目标性,不要过于宽泛、模糊,例如“陌生方程式的书写”等。有什么样的标题老师就会按照什么标题来备课上课;有什么样的标题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将要学什么、应该学会什么,这样的课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方法性,针对性指的是知识方面,方法性指的是能力方面。例如,“热化学方程式”这一内容,考试大纲的要求是“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笔者通过对近五年高考关于热化学方程式考查内容的研究发现,高考考查的全是已知热化学方程式、求写新的热化学方程式,且一般是在大题里给出信息方程式、再求写一个新的未知热化学方程式,至今没有大题专门来考查热化学方程式及其计算。据此,针对这个考点的微专题复习,笔者设计的微专题名称是“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已知式求写目标式的方法”,前面部分是内容指向,后面部分是能力要求。除了精选教学内容实现“内容考点化”,在进行微专题复习时还要注意聚焦内容,实现“考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实现知能同步的复习。

第四,确保练习有效,做到练习“达标化”。怎样的练习才是有效的?笔者认为,练习首先要确定目标,明确练习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设计习题,让习题训练有效达标。例如,“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练习,我们确定的目标就是要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个知识点的不同角度的叙述,并自动生成解答不同问题的注意事项。为此,笔者在课前先将高考真题进行分类研究,强化目标意识,强化学生活动,让学生多练少讲,慎重讲、着重练,达到对此类问题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总之,要高效备考,理解高考是关键,知能同步是重点,教师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务必要努力做到知识“考点化”、考点“问题化”、练习“达标化”。榱巳繁8聪熬准,避免无针对性、炒旧饭式重复,教师在知识“考点化”的同时,必须设计出好问题,用问题带出知识,以问题促进知识复习,通过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复习过程的知能同步,再有效建构分类解题模式,进而设计更有针对性的练习,避免题海战,切实减轻学生的备考负担,提高学生的解题效能,实现“会做一道题,就会做一类题”的复习目标。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