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要迷信互联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要迷信互联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投资市场总喜欢无限放大一种因素,比如2000年网络泡沫被鼓吹到极致时,连美国人也疯狂了;时隔15年,中国又刮起一股互联网旋风。于是有人声称,离开互联网,企业只有死亡,不玩点互联网金融,你就OUT了。这股风在投资领域刮得很盛,只要沾点边就不得了,一家生产裤子的企业因为搞了个O2O,就立马来个十个涨停还至今不跌下来。

让我们先来看最初刮起风的网购吧。如果你不网购,没有支付宝,在当今的中国是会被人笑话的。但是,凭心而论,网购的好处到底在哪里?

一说便宜。真的吗?有段时间,我和儿子疯狂在网上买鞋和包,结果发现,买的某品牌鞋要说是假的吧,好像不是,但质量无论如何与专卖店的有差距。后来我们猜想,是否一些名牌商品也存在网版和专卖店版的呢?否则,为什么会便宜一半呢,难道网店是雷锋或者企业是雷锋?结果买对的买错的一综合,其实差不多,谈不上便宜。

二说节约时间。扪心自问,中国人有多少人的时间比金钱更宝贵呢?别说什么端铁饭碗的时间金贵,月薪3万以下的私企白领的时间就不那么金贵,不然他们怎么有大把时间玩游戏、斗地主,天天在微信朋友圈里没话找话?更有一大群人在哪里抢红包?

其实,网购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新鲜的时候玩一阵,冷静下来一算账,可能就没有那么划算了。想想,电商在节约店面成本的同时增加了物流成本,消费者在节约时间的同时增加了错误购物的几率,这样的风能刮多久呢?

再说目前最时髦的互联网金融,本人也曾经是热衷和鼓吹者,但在用过以后自己也有了疑惑,比如最初的各种宝,年化利率从当初的7%一路下滑至4%多点,这还有多少吸引力呢;后来的P2P,请问你有多少胆量通过P2P平台把钱借给别人呢?如果不到10%的利润你都看得上,那还不如打新股来得稳定和收益高。

互联网金融真的是无所不能吗?传统银行真的会被挤垮吗?那美国的传统银行是否就被挤垮了呢?美国的投行是否就没人投资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既然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一些搞券商服务的炒股软件公司何以炒到那么高的价位,它们不过是服务商,别人用不用它的软件还要看券商的脸色,怎么比主子还牛?再说,它们的端口就那么值钱吗,券商不是端口吗?银行不也是渠道商吗?

而且,这些传统的银行或者投行同样可以发展互联网,因为他们的信誉和渠道,远远超过了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小企业。我们在看好这些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同时,也应看到这些小企业基础薄弱,渠道狭窄、信誉差的弱点,不要一味抬高。要说敬业,我春节期间专门做了个统计,银行基本无休,电信初三就开了门,而很多民营的投资咨询公司初六还在睡大觉,我们是否主观了点呢?

再说互联网企业造车造房子,好像是无所不能。之前一家很牛的互联网企业造电视,开始我也被忽悠,后来一打听,由于在专业程度上相差太大,这些公司生产的电视性能实在不敢恭维;也有互联网企业生产手机,结果是毁誉参半。

小小的手机你都选择传统手机制造商的,事关生命安全的汽车,你敢买从来就没有造过车的互联网企业的车?你真敢玩无人驾驶?你敢在这些所谓的互联网企业造的房子里住?即使你敢开这样的车住这样的房,全世界有多少人敢?

再说最近超级流行的抢红包和发红包,抢我还想得通,发红包我就真不懂了。为什么呢?我想雷锋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很多发红包的人可能是想通过发红包,和自己的微信号关联上吧,有用吗?我也有万级的粉丝,如果我想让大家买我的产品,估计不超过10个,有意义吗?

因此,互联网是有巨大作用的,但不能无限夸大,一些互联网企业动辄造电视、造手机还可以试试,造车、造房子那就要小心了,因为迷信这些企业的伟大把它们的市值预先设计为无穷大,我只能想到时期出现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假象。

这让我想到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的超高速度和普及程度、想到苹果手机在中国的海量以及抢红包的疯狂热衷,其实很多人生怕别人说自己落伍,一种类攀比的心理让中国人(有时包括我自己)拼命地买进奢侈品或者新东西,追赶新鲜事物,其实中国人的平均富裕程度仍然是很差的,远没有到世界第一奢侈品消费国的当量富裕度。

我不认为攀比都是错的,适度的攀比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如果发展到极致,甚至在投资领域都把这种疯狂攀比当成计算市梦率的依据,那实在是很可怕的,那样的悲剧与上世纪50年代的的后果其实是一样的,不同的是那时死的是人,现在牺牲的是自己的财富。

博主简介:资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