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那些温度美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那些温度美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本料理之所以拥趸者众,除了跟厨师一丝不苟的态度有关外,我觉得更具日本菜特色的,还有温度

一次航班误点,到东京已是午夜,天寒肚饥,吩咐面档老板下碗热热的面来吃。老板将一人份的拉面入开水中煮熟后,用漏勺捞起来,热气蒸腾的拉面,随即被浸入了边上一个装着冰水的锅子里。

大碗里搁进碧绿的西兰花,两枚大虾两片烤肉一撮芫荽垫底后,已经在冰水中泡得透心凉的面条被摆了进去,最后注满滚开的雪白大骨汤,撒上一点葱花蒜瓣,被端到了我面前。

应该说,这不是一碗我想要的热热的拉面。顶多算是温热,沸腾的骨汤因为加了冰面,高温被降低了一大截,汤是那种可以小口啜吸不可大口吞咽的温度,而面借了汤的热度,达到一种可以大口咀嚼却没有凉意的温度。一口面一口汤,虽然没有我期待的吃得大汗淋漓的火热,却也不乏一股恰到好处的从脚底和背心慢慢渗出的温暖。

后来才知道,日本拉面,永远不会有国内那种滚烫的程度。因为日本的拉面师傅都觉得,面条保持37摄氏度左右,跟人体皮肤一致的温度才是最佳入口温度。这样的拉面有个称呼——“人肌”,据说,在日本排名前十的拉面店,都是将“人肌”把握到上下不超过1摄氏度。

去日本的次数越多,就越发现:在日本人的饮食生活中,温度是个具有很高地位的重要因素。

比方在日本吃饭,佐餐的必有一壶清酒。酒味清甜,酒精度只有十五度,轻易不会醉人。但什么季节什么气候怎么喝,是有很多讲究的。冬天一定是烫过之后喝温酒,夏天是喝冰到被称为“雪冷”的冻清酒,春秋则是喝温度保持在被称为“花冷”程度的清酒。

“雪冷”我可以理解,大概是冷到雪不会融的温度,约莫4摄氏度的样子。但“花冷”是多冷呢?朋友说,是10摄氏度。我继续追问:为什么10摄氏度要被称之为“花冷”呢?是因为花在10摄氏度的气温下开放得最柔艳、最适意吗?

朋友解释不出了。但我想,也许这个词本来也不可以做明确的解释,“花冷”,应该是一种微凉的感觉,是户外,最好是月夜,娇花初放,比如就是昙花吧,乍开将谢,令人流连不忍去,微风清凉中,怀伊人于远方,“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说的便是那种情境了。

日本人很擅长用“冷”字,比如经常吃的一道米豆腐,方方正正白白净净地摆在碟子里,略洒上点麻油,就算一道菜了,样子虽朴素,名字却雅致得很,叫“冷奴”。冷奴是个什么温度呢?恰恰的7摄氏度,太低则米豆腐硬化不够细滑,太高则流淌汤汁不够有型。

后来负责的业务从日本转移到韩国,几次三番合作后,我发现作为邻邦,韩国在美食上对于温度的掌控,竟然也不逊于日本。

比方韩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大菜——人参炖鸡,就是不折不扣的高温美食。用保温效果极好的石锅炖制,石棉的保暖防烫层包裹了端上来时,石锅的鸡汤还在毕毕剥剥地鼓着鱼眼泡,能让富含鸡油的汤水沸腾成这样,是个多高的温度呢——110摄氏度。

为了防止烫伤,喝鸡汤只能用绝热效果极好的木勺,撇开上层的油面,舀上一勺鸡汤,大概得要吹个七八下才敢入口,即便如此,也会觉得热得像一团火,太过性急的话,会有那种“烫到心里”的感觉。

这样一只肚子里填了人参糯米连汤带水的鸡吃下去,流出来的汗跟喝下去的汤比不遑多让。但恰恰是这道汤的目的——人参炖鸡可不是天寒地冻时用来御寒喝的,相反,韩国人喝人参炖鸡,是在夏季——他们都认为夏进补冬受益,要是谁不在30多摄氏度的大热天里喝上几锅人参炖鸡,酣畅淋漓地出上一身大汗,简直枉为韩国人。

人参炖鸡热到极致,另外有一道韩国传统美食却是冷到极致——冰粥。也是用石锅,先做出一锅有厚厚焦黄锅巴的锅巴饭,自然冷却后,往锅里加入带着冰碴子的冰水,用勺子将锅巴刮下来后,混着冰水一起吃。

锅巴遇上冰水,犹如天雷勾动地火,每一粒米都需要细细咀嚼,需要极好的牙口,入腹之后,吐出的是一口寒气,全身上下寒意凛然。

不过,冰粥却又绝不是消夏避暑美食,实际上,这是一道冬季里才吃的传统食物。韩国人冬天都有做汗蒸的生活习惯,在汗蒸房里蒸到通体大汗面红耳赤的时候,去休息室来上几口冰粥,顿时就遍体生寒,然后再接再厉继续去汗蒸房流汗。如此循环往复,吃完一人份的冰粥,大概得要进进出出十来次,享受冰火两重天的乐趣。

后来去印度散心时,我发现这也是个对食物温度有讲究的国家,但没有日韩那么吹毛求疵,印度美食的统一温度原则是——恰好入手。

绝大多数的印度人在进食时依然保持着用手的习惯,所以不管是主食还是配菜,都保持在45摄氏度恰可入手的温度。这个温度能给手一种温暖却不烫不凉的感觉,据说古印度的特权阶层婆罗门进餐前,必须有专门负责掌控食物温度的人先用指尖触碰一下食物,确认温度恰好入手时才能送给老爷们享用。

而直到如今,婆罗门的后裔们在举办婚礼时,依然只能聘请具有同样贵族身份的厨师来料理婚宴,而在厨师团队中,每道菜端上桌之前,依然会有一个人负责用指尖测试温度——他们不相信温度计,只相信自己的手指。

烹饪时,态度决定成败;食用时,温度决定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