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功能对等理论在《学会跳舞》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功能对等理论在《学会跳舞》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笔者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对伊丽莎白・乔利作品《学会跳舞》英g汉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首先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概述。第二部分是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采取的翻译方法的实践分析。最后是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总结。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方法;翻译实践

一、《学会跳舞》翻译实践理论指导―功能对等理论

(一)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概述

笔者在进行翻译时,主要遵循了功能对等理论,并且在该理论指导下,选取了一定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奈达(Eugene A. Nida)于1964年在著作《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Science of Translation )提出“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理论。随后,奈达在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再次谈到动态对等翻译,他指出:“所谓翻译是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再现源发语信息,首先再现信息的意义,其次再现信息的风格” (Nida &Taber2004:12)。后来,奈达本人意识到“动态对等”理论很容易被误解为只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上保持一致,而内容与形式相互矛盾。因此,奈达在1986年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一书中,将其改为了“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

(二)最{和最低功能对等

1993年,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提出了 “对等”的两个层次:“最高层次对等(maximal equivalence)”和“最低层次对等(minimal equivalence)”。最高层次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熊德米,2001: 88)最低层次指“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等,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熊德米,2001: 88)

(三)功能对等理论在《学会跳舞》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关注和强调的是目标语读者和源语读者感受应大致相同,要求译文与原文不但要信息内容对等,而且要尽可能地在形式上对等。这就向译者提出以下三个翻译基本要求:1.传达原文的语言及内涵信息;2.译语通顺,自然;表达形式恰当,易懂;3.使目的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基本同样的反应。为达到上述要求,笔者在《学习跳舞》翻译过程中就具体的翻译问题采取了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二、《学会跳舞》翻译实践分析

本文是此次翻译实践报告主体部分,内容包括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根据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典型的案例分析。

(一)《学会跳舞》翻译难点

翻译文本节选了《学会跳舞》其中的一部分。文本体裁是杂文。文本难度较难,不论从词汇、句型、篇章结构等方面都较难。首先,用词有古代英语和外来词汇。其次,句型来看几乎没有简单句,所有的句子句型都十分复杂,大量的短语,插入语,从句,倒装句,引语等等。再次,篇章结构也极其复杂,整个作品是没有章节的,有故事,有诗,有杂文。笔者的翻译文本总体体裁是杂文,但其中穿插短诗,而且这部分杂文又分成不同的部分,分别有自己的主题,独立成篇。而且在每个主题里会有很多提及的人和事,一个篇章不长的一个主题里会出现好多个人物和四、五件事。

(二)《学会跳舞》翻译方法的应用

1.直译法

直译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表达方法,句子结构与原作相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层次进行某些调整。直译不等同于死译,不是逐字逐句呆板的翻译,那样的译文会让读者读起来相当吃力。在本次翻译实践中,使用直译法的翻译举例如下:

1.One cold day in the middle of winter he was walking in the snow.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他在雪地里行走。

2.He describes how he came to choose his own wife. 他描述了他是如何选择自己的妻子。

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直译法应用广泛,它能将原语的意思以质朴、简单的形式准确表达出来。这种方法在英汉翻译方法中举足轻重,从直观上吻合了功能对等的要求。

2.增译法

增译是指在忠实于原文内容完整的基础上,增加按句法上、语义上、修辞上或习惯搭配上隐含的不可或缺的成分。为了使译文更忠实、通顺、地道并富有吸引力,采用增译法在源文本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单词、词组或句子,从而使得译文在语法、语言形式及文化交流上更好地符合汉语语言习惯。

例如:1.An acquaintance should not be confused with a friend. 但是,熟人不应该和朋友混淆在一起。

2.let me suggest one thing which may help to maintain it. 那么,让我来给出能帮助你保持兴致的建议。

3.省译法

所谓省译法,就是把原文中需要而译文中不需要的单词、词组等在翻译过程中加以省略。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语或短语,避免译文累赘。但省词不能减意,其目的是为更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例如:1.Or are the paper and the binding tangibly important enough to make books in the future able to continue in their present format?

为了让书存在,我们一定要用纸质的和装订的书吗?

2.otherwise you might be staying in a country house, and something, not reading, may have been planned for the afternoon;

要么你可能呆在乡村的房子里,做一些新的安排,

4.拆分法

拆分法是指把一个长而复杂的句子拆译成若干个较短、较简单的句子,在原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主谓连接处、并列或转折连接处、后续成分与主体的连接处,以及意群结束处将长句切断译成汉语。英语重形合,注重句子形式及结构完整,句中多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因而英语句子一般较长;而汉语采用意合法造句,很少甚至不用衔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以神统形。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拆分法将英语中的长句在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主谓连接处根据意群分割成若干分句后,再对其进行翻译。

例如:1.Hester Harper, an elderly wealthy landowner who adopts an orphan girl, Katherine, isolates herself with the girl in the unspoken and unacknowledged hope that she will be able to keep Kathy in a state of permanent teenage, thus allowing herself a continuation of the kind of companionship and experience she never had herself when she was young. 赫斯特哈普是一个上了年纪的有钱的女地主,她收养了一个女孤儿凯瑟琳。赫斯特有个埋藏在心底的不为人知的想法,她希望她能与凯瑟琳两个人一直“与世隔绝”的生活,她能一直拥有她就像她永远十几岁一样,这样她可以与她朝夕相伴,这种经历在赫斯特小时候是从未有过的。

2.Here I am now, towards the end of my life, discovering this wisdom when I could have made great use of it so much earlier. 到了人生的最后我才发现这样的智慧。我应该早早就好好利用这种智慧。

5.合并法

“合并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把两个或多个完整的英语句子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合并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谭卫国、蔡龙权,2005:235)。

英语多复合句,若按英语结构将其译成中文,会显得重复罗嗦,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合并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或者一个复合句翻译成一个单句。

1.They often sold books in the evenings when the man of the house, the father, was at home. Much was made of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books.他们通常在晚上当家里的男人――爸爸在家的时候去推销书,多是有教育价值的书。

2.His father tells him that the travelling should be more than “just a wandering”. It should be a way of “rising to the top” and every attempt should be “improve a very poor situation”.他的父H告诉他,旅行应超越“四处游荡”,它应该是“上升至顶”,并且每次的尝试都应该“提高不足之处”。

由于笔者水平及经验有限,即便对译文进行了数次修改,译文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对某些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的句段,或者作者所想要表达的观点,可能理解不够透彻;对一些词句的表达,可能不够恰当得体、流畅自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翻译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唯有在今后多实践、勤反思,才能让自己的翻译水平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蔡力坚,英汉翻译中的词义误区.《中国翻译》第一期,2012:79-82.

[3]马会娟,《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王轩霖、卓新贤,奈达理论的翻译标准及对翻译的解读.重庆:《重庆教育学院学报》第五期,2008: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