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街巷有机更新的研究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街巷有机更新的研究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基于城市大规模街巷整治出新这一城市建设背景,将“城市有机更新”理论衍伸应用于街巷出新中,解读街巷有机更新的内涵,并通过分类规划、有机设计、动态跟踪的全程性设计框架的构建,实践街巷的“有机更新”。

关键字:街巷;整治出新;有机更新

1.街巷有机更新的内涵

有机更新即从整体到局部,大大小小的街巷就像生物体一样在城市中有机关联,其整治出顺应原有的城市肌理,在尊重历史,遵循街巷的原真性、整体性和持续性基础上,和周围环境通盘考虑起来,延续街巷的邻里生活,好看和实用有机结合,使人文关怀最大化、生态最大化。通过对业态的调整、文化的融入和传承,使街巷重新聚集人气,焕发活力,使城市的“生命基因”重组、更新,焕发生机,使生活得以延续。

2.街巷有机更新模式

以文化内涵为主、催生街巷形象定位的“2+1”模式,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以文化内涵去呈现街巷的商业、办公、居住特征。用地功能定位:商业、生活+文化功能;街巷形象定位:传统、现代+文化内涵

3.街巷有机更新的设计框架

3.1分类规划

3.1.1功能定位重组。从区域的角度,城市规划的层面上对街巷的功能和整治标准进行定位,挖掘其在区域乃至城市中的有机联系,进而和谐重组、有序出新:普遍达标类――适用于连接支路(含支路)以下的,仅有零星商业门面,主要承担当地居民出行的街巷,以解决民生、改善居民出行和生活环境为目标。适度提高类――适用于连接支路、主次干道,有一定规模的商业网点和公共交通的街巷。在普遍达标基础上,注重商业网点、公共交通的梳理。特色打造类――适用于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商业氛围、休闲功能、生态景观的街巷。在适度提高的基础上,挖掘街巷历史文化内涵,营造商业休闲氛围,打造特色生态景观。

3.1.2色彩规划模式控制。以色彩理论为框架,分析影响色彩景观感受的诸多因素,提出街巷色彩景观规划的若干充分的、科学的控制模式:主色调统一;点缀色调统一;主色、点缀色调置换;场所色统一。

3.2有机设计

3.2.1空间结构的控制。根据街巷住户需求,结合凯文・林奇的意向要素法,设计柔性的梳理街巷沿线的空间转换,主动为民众提供交流邻里情感、发展邻里关系的公共停留场所:沿街巷两侧建立连续、完整的界面――流动区――H/D=1:1.0~1:1.5,围合感强沿街局部开敞空间扩大形成重要节点――驻留区――H/D>1:3,围合感弱。

3.2.2景观形象塑造。结合街区的文化定位,发掘并整理街巷中积淀的历史文化遗存,利用街巷建筑、设施等空间载体,重塑街巷的整体形象。

历史和现代元素兼容:南京沈举人巷东侧,沈举人铜像傲然挺立,诠释了街巷名称的由来;道路两侧的文化墙上饰有五子连魁、香花三元、一路连科等浮雕,寓意儿童皆望得中魁首,显姓扬名,展现了街巷的科举文化特色。

传统和时尚元素兼容:年轻学院派新型时尚个性店牌橱窗的设计通过南京传统白墙灰瓦的传统造园手法完美地呈现。

3.2.3业态分布导向。根据“强化特色,规模集聚,协调统一”的基本原则,合理引导沈举人巷以年轻学院派新型时尚商业为主的业态分布,加强对华侨路街道消费市场的引导,突显街巷特色,带动经济稳步增长。

3.2.4人文关怀体现。设计引入全过程市民参与机制,实现改造前、改造中、改造后的公众参与。从街巷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关注民生,解决多年停车难、照明差、道路积水、安全隐患等问题。关注细节,增加无障碍设施,开辟给老年人晨练、晒暖之用的公共空间等。通过量化分析每条街巷社区中的人员构成,年龄构成,儿童、老人、青年、中年人的比例,一天中使用时间的状况等设置公共设施,提高设计经济性。

3.2.5绿量概念引入。强调生态最大化,保护原有绿化,同时淡妆设施,浓妆花草树木,见缝插绿,以点带线,以线代面;庭院绿化连接小巷绿化,小巷绿化连接支路绿化。鉴于街巷普遍较窄、绿化少、交通量大的特点,筛选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三维绿量高的植物,增加绿地的叶面积指数,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提高立体三维绿量,提高街巷生态效益。

3.3动态施工

保护第一――保护原有管线、绿化等设置,调整施工方案,节约造价。以民为本――施工中灵活根据街巷宽度调整盲道、树池尺寸与位置等,满足行走需求。集约节约――施工中收集街巷换下的雨水井盖和人行道砖等,积累起来使用在其他需要的地区。零干扰施工――施工时间选择非上下班、非上下学的高峰期,减少因施工受干扰人数。交通性街巷开挖路面白天回填、夜间施工,不对行人造成干扰。